在台州,2002年是新舊小區的分界線。在大部分台州人的認識中,老舊小區意味著,小區的水泥路面應該是破爛不堪的;綠化帶應該雜草叢生,死株、枯樹很多,砌石大量破損、風化;一下雨就會「水漫金山」;停車是很難的;樓道裡是黑乎乎的;消防設施是被損壞的;空中管線是密密麻麻,比五線譜還要多出好多根的……
也正因為如此,在我市今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十大攻堅行動裡,老舊小區的改造排在了第一位,因為「髒亂差」,被列為「難題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今年以來,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鬥志和行動很是給力,只用了4個月,曾讓很多人頭疼的「難題王」就被解決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整潔的改造成果。無論是2002年前的老舊小區,還是2010年前的「不新不舊」的「新」小區,都在進行著令老百姓驚豔的蛻變。
成績
在市同創辦辦公地點的樓道牆上,張貼著很多塊整治提升作戰周戰表,其中一塊就是市區的老舊小區改造情況——
截至目前,市區143個老舊小區已全部改造完成,其中椒江的海門街道24個、白雲街道49個、葭沚街道6個,黃巖的東城街道24個、西城街道26個,路橋的路橋街道10個、路北街道4個。
市同創辦督查處處長周先法告訴記者,經過這幾個月的攻堅克難,政府買單,造福百姓,讓老舊小區披上新的衣衫,改善了小區居民的居住質量,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
我的獲得感
正如周先法所說,記者在前兩天的走訪中發現,對於老舊小區的改造,民意測評上應該可以拿到優秀,居民們對於改造後的小區,雖然還會有一些額外的要求,但總體上都是點讚的。
「整容」後的翠華小區,頓時熱鬧起來了
椒江白雲街道的翠華小區,是周先法推薦記者去走訪的老舊小區之一,「改變真的很大」。
昨天下午四點多,記者走進翠華小區看到,雖然房屋有些陳舊,但道路平整清潔,綠化鬱鬱蔥蔥,可能因為還沒到下班點,裡邊的車輛停放情況也還不錯。
小區的小公園很是熱鬧,不少老人和孩子在涼亭、長凳周邊納涼、玩耍,阿姨們「講白搭」的笑聲時有飄過。
知道記者是來看小區改造成效後,四五位小區居民主動上前攀談。
「改造後的小區真是好,路面乾淨了,車不亂停了,樹叢裡也沒有垃圾了。」自稱「大字不識幾個」的王阿姨,抱著孫子擠過來說,「以前我都懶得抱孩子下來玩,小區環境不行,蚊子蒼蠅泛濫,把我家小孫子都咬得直哭「。
在翠華住了20多年的一位大爺告訴記者,改造前的小公園是泥地,別說下雨天,晴天也不太好走,改造後,地面做了硬化,大家早上和傍晚都愛來這邊鍛鍊、聊天。
據了解,翠華小區建於1990年,目前是椒江比較老舊的開放式小區,一直以來都沒有物業進行管理。小區的房屋、樓道、小區等基礎設施都年久失修,存在問題較多。
今年3月份以來,根據創建計劃,椒江區白雲街道在翠華社區投入近百萬元,進行了大面積的基礎設施修復。
據不完全統計,單是小區路面硬化工作,就鋪設水泥地達9000多平方米,原本坑坑窪窪的路面和一些無法復綠的綠化地,都已進行了水泥硬化。
還有路橋的路橋街道人峰社區南洋新村,是路橋區最早的一批小區之一,小區內基礎設施老化、路面破損、綠化帶種菜,糟糕的環境讓居民們十分頭疼。
為了徹底改變南洋新村的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今年三月,路橋街道啟動南洋新村改造,粉刷牆面、拆除違建……
現在走進南洋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結合路橋十裡長街、人峰塔等文化元素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繪就的牆畫,再往裡走來到每幢樓的樓道裡,禮儀樓道、科普樓道、睦鄰樓道,每個樓道都有自己的特色。
多年不亮的樓道亮燈了,再也不用摸黑了
距離翠華不遠的,是隸屬葭沚街道的桔園小區,建於1995年,屬於典型的城市老小區,共有119個樓道。
被問及小區改造最大的感受時,不少居民都提到「多年不亮的樓道燈亮了,再也不用摸黑了」。
原來,該小區有10個樓道燈,自居民入住以來就沒亮過,26個樓道因線路老化、電線短路等原因,導致車房、樓道燈不亮,涉及住戶400多戶。
「在我住這裡的前10來年,樓道燈一直沒亮過的,也沒人管,去年年底燈亮了,我和老伴都很開心呢。」小區居民陳大伯說,跟他一樣的很多居民都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文明城市創建所帶來的幸福感,經常在小區裡督促部分素質不佳的住戶,「政府讓老百姓受惠,我們也要盡一份綿薄之力。」
還有江濱新村和中山小區,這些小區的情況和桔園小區類似,之前也有五六十個樓道的燈不亮,共涉及住戶近700戶,現在也都得到了解決。
享受文明城市創建東風的不僅是這些2002年以前的老舊小區,像椒江的東京灣,住了七八年的李女士就明顯感受到小區的變化。
「今年以來,我每天都能看到小區在變美。以前垃圾成災的綠化帶被清理乾淨,補種上一些綠植,生鏽多年的小區圍欄,也被塗上了新漆,煥然一新。」對於小區的變化,李女士如數家珍,「還有小區裡畫了停車線,設了路障,推著嬰兒車進出樓道,再也不用擔心碰到路邊亂停的車輛了。」
記者手記
許許多多的「歷史舊帳」成了老舊小區髒亂差的各種理由;樓道燈不亮雖然是小事,但對住戶來說卻是事關安全感的大事;路面不平、垃圾成患,讓居民業餘生活和鍛鍊成了奢侈……
好在,創建文明城市的最終目的是讓百姓得到實惠,而市區老舊小區的改造,也切切實實地讓居民們感受到了幸福感,這讓我在走訪中感觸頗深。
基本上,受訪的居民沒有一個說老舊小區改造不好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點讚。
跟周先法聊天時,他也感慨,「我今年45歲,掛職同創辦的這一年,雖然辛苦,但也讓我覺得很有意義,看著這143個老舊小區煥發新的光彩,成就感油然而生。」
是的,生活著的人們,都能在生活中的點滴,感受到城市在變化,小區在改變,也看得到政府部門的努力。
歸根究底,人是城市的主體,我認為在創建台州文明城市的過程中,市民素質仍是創建的核心。
既然我們的老舊小區已經換上了不錯的新衣裳,那接下來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愛護好這身新衣裳,讓它繼續乾淨、整潔,為大家所喜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