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城市中,當一座座嶄新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時候,另一些房子卻在慢慢老去。為了讓這些「衰老」的樓房重獲新生,近年來,我市開展了大規模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特別是去年,這項工作被列入我市10件民生實事之一,其進度進一步加快。來自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我市累計投入資金近12億元,319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已全部完成。
上下樓梯,是居民出行的「第一步」,也是回家的「最後一步」,看似小事,卻與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密切相關。2020年,我市通過建立「示範幫扶獎補機制」,破解「電梯加裝難」問題,讓更多人,特別是老年人享受到坐電梯上下樓的便捷。
復興區北崗院是2020年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示範點。1月4日下午,記者走進該小區,在11號樓前見到了正在施工中的電梯。它是一部6層樓高的室外電梯,整體被黃色的裝飾物包裹,顯得很氣派。
施工單位負責人徐經理介紹,跑手續過程中,復興區住建部門聯合多部門行動,確保此次安裝電梯工作順利推進。「經歷了圖紙審查、現場勘查、聯合審查等一系列程序審批,我們只用了不到15天時間。」施工中,涉及到挪動管線、水電錶等事項,水、電、暖和通信等多單位積極給與配合,讓電梯加裝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目前,電梯的基坑、框架已經完工,下一步將正式安裝電梯,項目預計於今年春節前完成施工並投入使用。屆時3樓到6樓的業主就可以通過電梯出入。
「11號樓的房齡超過40年,沒想到還能裝電梯,我太高興了!」家住北崗院11號樓的居民趙春蓮高興地說,她和老伴都快80歲了,老伴因腿腳有疾,上下樓非常不方便,平常七八天才下樓一次。為了老伴活動方便,他們不得已搬到了孩子家住。「但我們還是願意自己住,現在電梯馬上就要安裝好了,我們老兩口正在商量著什麼時候搬回來住。」
儘管電梯實際使用者為3樓到6樓業主,但低層業主充分體諒鄰居不便,積極配合。樓後有一棵無花果樹,是二樓業主鄭先生在10多年前種下的。如今這棵無花果樹枝繁葉茂,會影響電梯安裝,鄭先生主動把樹移走了。
「誰沒有老去的一天?安裝電梯,現在看是方便老人,但未來就是方便我們年輕人,為什麼不支持?」30多歲的2樓業主鄭先生說,「再說大家做了這麼多年鄰居,互幫互助是應該的。」
六二社區書記楊紅介紹,北崗院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共有15棟樓,874戶,2500多口人,老年人佔總人口的70%左右。該小區改造提升後,為了進一步完善小區功能,去年作為小區安裝電梯試點,開始分階段、分批次安裝電梯,目前已經有4棟樓的業主們提交了申請書。
記者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了解到,我市先後出臺了《鼓勵和規範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指導意見》《關於對2020年主城區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工作獎補的通知》《邯鄲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簡化審批流程實施意見》,每加裝一部電梯獎補5萬元,同時設置「綠色通道」,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將審批時間壓縮為15日。目前,全市已安裝電梯26部,正在施工5部。
精益求精,讓群眾滿意為止
小區改造好不好,群眾滿意度是最終標準。2020年,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我市各相關部門積極聽取民意,從群眾最迫切、最需要的地方改起,精雕細琢、精細打磨,力求真正把好事辦好,讓破舊的小區重煥風採。
叢臺區東柳西街上的交錦苑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存在道路破損、綠化不足、基礎設施差等問題,影響居民生活。
從去年4月份起,按照「精準改造機制」,叢臺區東柳街道辦柳西社區組織幹部和志願者到轄區居民家中進行入戶走訪,就老舊小區改造問題,面對面向廣大居民徵求意見建議。通過開門納諫、廣泛徵求意見,為小區重新規劃了停車位,同時進行了水錶分戶、道路硬化和植樹增綠等改造,讓整個小區的人居環境提升了一個檔次。
改造後期,經大部分業主同意,需要在小區門口修建一堵迎賓牆,可到底建成什麼樣式,大家眾說紛紜,一時起了紛爭。社區書記李天河讓施工單位拿出多個方案,供業主們挑選。
「我們選了一種頂端帶飛簷的設計方案,效果圖顯示很漂亮,可實際效果卻難令人滿意。」今年67歲的業主吳慶平說,剛建好的迎賓牆是灰黑色的,才3米多寬,「遠看就像個墓碑,讓我們老年人感覺怪怪的,都希望能改一改,結果施工單位真就按照我們的要求進行了重修。」
「改好後的迎賓牆太大了,不但遮擋了北面居民樓的採光,而且把西邊一條居民進出的小道也擋死了,部分業主們不滿意。」吳慶平說,業主代表又找到社區李書記,把意見提了出來,希望能再改一改迎賓牆樣式。「沒想到李書記馬上找來施工負責人,讓他按照我們業主的要求重新進行改造。」
業主武紀坤原是一名工程師,他被廣大業主選出來當「工程總監」,參與新迎賓牆的設計工作。經過社區、業主代表和施工方的協商,迎賓牆再次進行了改建。
「你看,這就是最終確定的樣式。」吳慶平指著小區門口的迎賓牆驕傲地說,「它高6米,寬8米左右,上貼瓷磚,畫有《春和景明居福地》的山水畫,非常好看。而且牆體與後樓留有足夠間距,不影響業主家的採光。牆西側留出1米寬的小道,方便業主們進出,又能阻擋車輛、三馬車通行,保障我們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小區裡有了「紅管家」
「阿姨,這是您要的大米、牛奶和麵粉,我們給您送來了。」1月4日上午,家住和平東社區和平東小區13號樓的張女士家響起了敲門聲,原來是記者隨同小區紅色物業服務隊的工作人員,前來為張女士送貨的。張女士熱情地將記者迎進門,邊歸置剛買的東西邊和記者聊了起來。張女士說,這些商品是她通過手機「紅色物業智慧平臺」下單買的,因為太沉了自己搬不動,所以就讓工作人員幫她送到家。
張女士告訴記者,她今年65歲了,是小區的老住戶,小區裡自從有了「紅管家」,她感覺居民的生活確實發生了改變,日子越過越好,生活中遇到了難題,換個燈泡、修個水管啥的,一打電話就有人管,每天的心情都很舒暢。就拿「紅色物業」積分超市來說,居民們可以隨時線上線下下單,需要送貨上門的,會有服務隊工作人員免費送貨到家。張女士說,小區裡住的大多是上歲數的老年人,有時候搬袋米、提桶油上樓,還真得費點勁兒。「紅色物業」積分超市,是小區居民都挺喜歡的地兒,主要是給大家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方便。她現在幾乎天天都會到超市轉轉,和碰到的小區鄰居聊聊天,如果買菜、買零食等小件商品就自己拿回來,要是買米、面、油等大件商品,還有志願者幫忙送,感覺省心又貼心。
「積分超市裡不僅貨品全、價格低,每種商品還有相對應的積分。」張女士說,要知道積分是可以當錢用的,既可以購買超市商品,還能抵扣物業費,非常實惠。張女士邊讓記者看她手裡的「紅色物業積分卡」邊說,她現在已經積攢了50多塊錢,但不打算兌換,準備留著抵物業費用。
該社區書記李豔華介紹,和平東小區住戶大多是邯邢礦山局退休職工,80%以上是老年人,子女不在身邊。引進「紅色物業」積分超市,實行積分兌換制,由「紅色物業」志願者隨時待命,實現「紅色物業」便民化線上+線下全覆蓋,真正讓居民享受到社區服務的便捷。
現在小區環境舊貌換新顏,走在院內,到處都是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感覺,私搭亂建沒有了,垃圾死角不見了,院內衛生有專人定時打掃,小花園內四季常綠,健身廣場上新增添了20多種健身器材。在小區大門口,還安裝了智能AI門禁系統,進出小區首先要進行「人臉識別」。老小區有了高科技,安全係數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得舒心又安心,讓人感覺住在這兒真好。
這些變化,都是因為小區裡有了「紅管家」。居民齊女士說,小區不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管理上也越來越規範。平時家裡的水、電、燃、暖有了小故障,居民直接聯繫物業,就會得到及時幫助。對行動不便的老人,物業還經常上門噓寒問暖,到居民家為居民辦理「社保認證」,手把手教老年居民使用智慧型手機。
現在小區有了規範的物業公司,成立了業主委員會,社區還建立了紅色物業服務隊和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社區書記李豔華說,黨建引領的紅色物業管理體系,提升了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實現了小區共建、共治、共享。
2020年,我市堅持「紅色物業機制」,對有物業的小區,通過黨建引領、黨組織介入交叉任職等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對部分規模較小、招不來物業服務企業的小區,社區建立「紅色物業服務站」,通過街道統籌、自治管理、社區兜底的方式,組織群眾,把基本的服務內容管起來。目前,全市已全面推開「紅色物業」管理模式,460餘個小區通過這種模式加強了管理,受益群眾達30萬戶,90多萬人。
來源:邯鄲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