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後的小區雨汙混流問題得到解決,透水混凝土、透水鋪裝會「吸收」路面上的雨水,雨水花園可收集雨水……連日來,隨著我市部分老舊小區改造的陸續完工,記者發現,一個個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的小區全新亮相,讓水泥鋼筋混凝土的城市建築變得可以自由呼吸、自然吐納,這可是件新鮮事。
「我們小區是『能喝水、會呼吸』的小區,以後雨再大路面也不會積水。」11月18日,記者走進七一路334號的二招家屬院,居民王女士對剛剛改造完工的小區讚不絕口。據了解,該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改造前管網、線路嚴重老化,院內建有成片的煤房和違章建築,既影響美觀也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經過改造後,如今,小區搖身變花園,樓院也換上了新顏。新增設的雨水花園可以吸納雨水管中的雨水,如果雨量大無法完全吸收,還可以將雨水引入小區雨水管道。
據城中區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打造「能喝水、會呼吸」的「海綿城市」,近年來,在項目實施中加入海綿城市理念,對具備條件的小區實施雨汙分流改造與市政管網有效銜接、排水管道進行重新敷設、增設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透水磚鋪裝等海綿化措施,對小區從源頭實現雨、汙水分流。讓建成區域「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海綿城市建設願景得以實現。
另外,為緩解城市內澇,方便百姓出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自2019年起,城中區加快老城區主管網的梳理,以雨汙分流主管網為依託,利用高滲透性的地質特點,針對片區「量體裁衣」制訂雨汙分流改造計劃,通過理清管道脈絡、突出循環理念,有針對性地治理城市「靜脈」「動脈」,有效將地下管網雨水和汙水高效分離,在緩解市政雨水管網的排水壓力的同時,還提升了雨水資源回補地下水量。自2019年起,先後實施了生產巷、觀門街、營房巷等10條道路的雨汙分流改造項目和飲馬街片區大新街、小新街、新民街等5條道路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項目。
記者 小蕊
【來源:西寧晚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