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傳播效果研究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有哪些新的課題?
答: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社會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必然會引起傳播效果研究領域的擴大和研究課題的轉換。美國著名傳播學家羅傑斯認為,未來的傳播效果研究將會是對整個信息社會的研究,除了大眾傳播的一些傳統課題將會繼續受到重視對,對「新傳播技術的普及和利用所產生的社會的,行為的,心理的影響」將成為效果研究的重要內容。
另一位傳播學者薩爾瓦焦認為,新媒介研究與傳統媒介研究對「效果」和「影響」的把握上是不同的。具體地說,傳統的研究主要是從個人態度或行動變化的角度考慮問題;而由於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著個人生活和行為方式的變化,其普及過程所需時間又極為短暫,因此,傳播學者所直接面臨的,是新技術,新媒介所引起的社會變化和宏觀效果問題。
新課題研究應包括:1新媒介與傳統媒介的相互關係2社會生活和行為方式的變化3「住處溝」「知識溝」與社會平等4信息泛濫的社會結果5信息社會中的社會病理
24. 電腦聯網對傳統的大眾傳播意味著什麼?
答:電腦聯網業即構成對傳統的大眾傳媒的挑戰和衝擊,又為大眾傳媒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總體來看,電腦聯網業的興起和發展,給大眾傳媒帶來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作為信息高新科技產物的國際網際網路,具有先進性,互動性,
一、 論述題:
1. 大眾傳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傳播的一般性功能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傳播的個人(個體)功能,二是從社會學,經濟學及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傳播的社會功能。前者涉及的範圍多半屬於人際傳播,後者則專指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大眾傳播的四大社會功能是拉斯韋爾提出的:1環境監測的功能,即大眾傳播具有的傳播各種新聞和信息,為人們提供決策和行動的依據的社會功能2社會協調功能,即大眾傳播通過對新聞信息的選擇,解釋和評論所實現的社會整合功能3文化傳遞功能,即大眾傳播承擔的傳遞知識,經驗,價值觀的教育功能4由賴特提出的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
2. 控制論模式有什麼優勢和不足?
答:控制論模式: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機制。
控制論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的機制,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的傳播過程。
問題:1. 容易使人產生錯覺,似乎各「傳播單位」之間傳、受的地位、機會完全平等。
2. 循環性的表述,也會引起誤解。錢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 「知識溝理論」的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答:「知識溝」理論是1970年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理論假說。這一理論認為: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經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社會經濟地位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結果是兩者之間的「知識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
4. 概述「議程功能設置」假說?
答:麥庫姆和肖發現,在選民對當前重要問題的判斷與大眾傳媒反覆報導和強調的問題之間,存在首一種高度的對應關係。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導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越高。麥庫姆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設定社會公共事務「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導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⑴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的著眼點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上的效果。
⑵「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所考察的,是作為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導所產生的中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⑶「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暗示了一種媒介觀,即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即傳播媒介對外部世界的報導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種有目的的取捨選擇活動。
議程設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擬太環境」以及拉斯韋爾關於傳播的「環境監視功能」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提出的一個理論假說。它的概念不斷趨於細緻化和明確化:
⑴「議程設置功能」的作用機制趨於明確化。學者們從三角度考察大眾傳播「議程設置功能」作用機制:認知模式、顯著性模式、優先順序模式。
⑵對「議題」不同類型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體「議程設置」的不同特點。(填空)如報紙的「議程設置」對較長期的「議題重要性順序排列」影響較大,而電視的「熱點化效果」比較突出。
不足:它只強調了傳播媒介「設置」或形成社會議題的一面,而沒有涉及反映社會議題的一面。儘管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是強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絕對化。
5. 概述傳播的五個層次?
答:人類傳播主要有五個傳播層次或類型: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
自我傳播是指每個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溝通,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經生理和心理機制的反饋現象。
人際傳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指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亦稱親身傳播,包括利用電話,書信等媒介協助進行的傳播;廣義包括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內,形成了親身,群體,組織三個人際傳播的層次。
組織傳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橫向傳播三種
大眾傳播是指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對極其廣泛的受眾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特點:1它需要藉助特定的傳播媒介傳遞信息,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2大眾傳播所傳遞的信息是公開的,面向社會牟,受眾則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3大眾傳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單向流動,來自受眾的信息反饋是有限的,滯後的4現代科技特別是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遞更為快捷與廣泛5大眾傳播的內容多半是由組織(傳播機構)和職業傳播者所發布的,而不是由個人發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