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少將咋這麼牛?海軍司令員吳勝利給他打傘!

2020-12-01 觀察者網

昨天,社交網絡上流傳一張照片,圖中可以看見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為一個看上去有些年輕,佩戴著少將肩章的軍人打著傘。這一時引起了許多人的驚訝,有網友表示:「我不認識這是誰,但海軍司令員給他打傘!」

其實這位少將的身份並不神秘,他就是我國著名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船電氣工程專家,馬偉明。需要指出的是,馬院士的雖然軍銜是少將,但職務級別為專業技術一級,從待遇上來說,相當於軍委委員級別,這可是我國的「國寶」級專家。

據悉,這是6月27-29日海軍在海軍工程大學舉辦的"創新驅動發展主題實踐活動」,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海軍政治委員苗華出席並發表講話,其他海軍領導全程參加了活動。

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 馬偉明代表海軍科技工作者、創新實踐者,發出了推進海軍創新驅動發展的倡議。

右一位馬偉明院士(專業技術一級待遇),他身側打傘者是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


馬偉明院士向海軍領導展示新技術成果

那麼,馬院士幹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讓吳司令都為他打傘呢?

中國工程院官方網站上是這樣介紹的:

某型艦船特種電力技術,目前只有個別發達國家掌握。馬偉明率課題組集智攻關,提出了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設計方案。然而,沒有人相信他們能搞出來,原因是我國在這方面技術積累不夠。對此,馬偉明橫下一條心:「哪怕少活十年,也要攻下特種電力技術難關!」

經過5年的不懈衝刺,馬偉明帶領項目組完成了樣機研製和試驗的全過程,43項關鍵技術全部被攻克,申報國防專利32項。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7位院士在對這一重大成果評審時激動不已,認為這項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其意義不亞於「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

馬偉明同志長期致力於艦船電氣工程領域研究,帶領科研創新團隊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和電磁發射兩大領域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成果,為國家科技進步與國防裝備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是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電力集成」的技術思想,為電氣工程領域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創建並發展了多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的理論體系,攻克了一系列國內外長期未能解決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先後研製出三代集成度不斷提高的新型發供電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分別裝備我國新型潛艇,為提高潛艇戰技性能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是提出了我國艦船動力平臺新的發展方向—綜合電力系統,並逐步趕超歐美等發達國家水平。主持建設了國家級「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完成國防973項目「艦船綜合電力系統電網結構理論研究」,研製成功新型感應推進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攻克了制約綜合電力系統上艦的瓶頸技術,為推進我國艦船動力平臺變革作出了重大貢獻。三是組建了電磁兼容創新研究群體。建立的傳導幹擾精確定量預測理論和自適應輻射幹擾對消技術,已用於解決艦船中出現的電磁幹擾問題,為保障艦船的安全運行發揮了重大作用。電磁兼容創新群體成為國內電氣工程領域唯一連續兩期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的團隊。四是牽頭成立了「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利用在艦船電氣工程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工程實踐經驗,研製成功大容量風能、太陽能發電變流裝置、高功率密度集成式慣性儲能裝置等新能源接入設備,極大促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引文完)


航母彈射器是我國亟待突破的關鍵技術,我國的第二艘國產航母可能會採用蒸汽彈射器,或許類似蘇聯時代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的設計,這也符合我海軍「小步快跑」傳統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在這裡要給覺得上面文字「不明覺厲」的網友們解釋一下其中的具體內容是指什麼。

首先「某型艦船特種電力技術」,被認為意義不亞於「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的項目,可以推斷就是指電磁彈射器。我國海軍從80年代就開始試製蒸汽彈射器,最近的衛星照片顯示,國內某航母陸上訓練基地已經出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彈射器試驗裝置,可能同時有電磁和蒸汽兩種彈射器。估計出於穩妥考慮,第一艘安裝彈射器的國產航母將可能先使用蒸汽彈射器,再之後才會使用電磁彈射器,中國屆時將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擁有航母電磁彈射器的國家。航母電磁彈射器的優勢在於,在彈射不同重量的飛機的時候可以調節加速特性,達到最佳彈射效果,從而可以適應更多型號的艦載機;此外,電磁彈射器可以提高航母彈射飛機的效率,美國「福特」級航母每天可以彈射160個架次的飛機,而使用蒸汽彈射器的尼米茲級只能彈射120個架次;再有,電磁彈射器的設備尺寸比蒸汽彈射器更小,可以節約艦上空間,優化航母設計,不過這也意味著使用電磁彈射器的航母肯定是需要全新設計才能發揮最佳效果,這可能也就是為什麼我國在第二艘國產航母上可能使用蒸汽彈射器的原因,因為這艘航母很可能依然是前蘇聯1143.5型(即「庫茲涅佐夫」號和原「瓦良格」號,現「遼寧」號)航母的進一步改進——蘇聯原本計劃在1143.7型航母(首艦「烏裡揚諾夫斯克」號,蘇聯解體後拆毀)上使用蒸汽彈射器。

國內某航母陸上起降訓練設施出現了兩條安裝中的彈射器

在彈射器旁邊有兩個大型儲罐,當然,所謂「蒸汽儲罐」並不靠譜,這實際可能是蒸汽彈射器使用的淡水儲罐

馬院士當然不止是在航母電磁彈射器上有突出貢獻,上面文章裡提到了「電力集成」設計思想,運用在我國新型潛艇上。眾所周知,現代柴電潛艇的原理類似汽車的「油電混動」,但馬院士的「電力集成」則進一步改進了潛艇電力系統,在我國039B型AIP潛艇上所使用的電力系統可以做到在水下用AIP系統為主電池持續充電,而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大部分AIP潛艇無法做到的。大部分國家的AIP潛艇都是使用動力系統直接驅動低速航行,而聲吶、電子系統,以及緊急時刻高速水下航行的電量完全依靠下潛前充滿的主電池,換言之,在水下長時間潛航後,這些潛艇的高速航行時間將會相應下降,甚至不得不提前上浮以補充電池動力。可以說馬偉明院士的這項發明讓中國海軍的AIP潛艇在動力系統方面比全世界所有AIP潛艇領先了一代。日本計劃研製的採用鋰電池的「蒼龍」級試圖通過採用新型電池增加電量來對抗,但付出的代價是降低了可靠性和安全性——鋰電池自燃問題至今未能完全得到解決。

039B型AIP動力潛艇

馬偉明院士的貢獻還不止於此,新一代的綜合電力系統將可能運用在我國新型054B護衛艦上,繼而可能出現在新一代驅逐艦、巡洋艦上。目前英國45型驅逐艦,美國「朱姆沃爾特」級上已經運用了全電綜合傳動,使用這一技術後可大幅度提高艦艇供電能力,為未來裝備電磁炮等定向能武器提供條件。

除了這些已經公開的貢獻,作為我國海軍艦船電氣技術方面的「國寶」,馬院士的工作中還有很多不能公開的秘密,可以推斷,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在未來了解到更多。

可以不誇張的說,沒有馬偉明院士的這些貢獻,吳勝利司令員近年來的「大建」計劃不會如此順利,而未來我國海軍的新一代艦艇,也需要馬偉明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所以吳司令這小小的一個撐傘動作,背後體現出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地位,體現出的是解放軍科技強軍的決心,體現出的是我國領導層高瞻遠矚的眼光。可以期盼,在我國科技工作者、造船和軍工企業、以及解放軍官兵,乃至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日益現代化的人民海軍將繼續乘風破浪,航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外媒: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與中國海權的戲劇性崛起
    【觀察者網綜合】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編隊昨日宣布完成訓練任務,返回基地,在這次「遼寧」艦首次遠航期間,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親自上艦指導,這引起了外媒的關注。美國《防務新聞》1月13日刊發文章,文章中回顧了現年71歲的吳勝利司令員2006年擔任中國海軍司令員以來,中國海軍的「戲劇性崛起」。
  • 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建造航母一直是劉華清的心願
    (習近平講話全文地址) 座談會上,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張克儉,中央軍委委員、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湖北省代省長王曉東先後發言。許其亮、趙樂際、慄戰書、常萬全和中央軍委委員出席座談會。範長龍主持座談會。
  • 袁姓威武:開國將軍十一位,兩位中將,九位少將!他們都是誰?
    其餘九位,都是少將,少將中,較為出名的是袁也烈。袁也烈(1899年-1976年)湖南省洞口縣人,是黃埔軍銜二期畢業生,學習成績優異,並留校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幹事。此後他參加了北伐和南昌起義,抗日戰爭時期,袁也烈在華野,擔任渤海軍區司令員,是渤海軍區的創建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擔任渤海軍區副司令員的廖容標、宋時輪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
  • 1955年時,解放軍中有4個兵團級的少將,他們分別是誰?
    不過事情也有特殊的存在,1955年的少將中,有四人是被評為軍團級的,這四人是誰呢?又分別是什麼原因呢?一、賀晉年賀晉年應該是最鬱悶的少將,因為他的資格非常老,完全是有上將資格的,看看他的人生履歷就知道。賀晉年1910年出生於陝西安定,少年時就開始拿著槍闖蕩甘陝,多行劫富濟貧之事,名聲很大被當地人稱為「何老大」。
  • 尹卓少將:建設強大海軍是維護海洋權益支柱
    海軍少將尹卓確定12海裡要從我們大陸的岸線開始計算,要有一個起算點,這個起算點就叫做領海基點。這些基點的連線就叫做領海基線。從領海基點連線開始算起,向外推12海裡就是領海寬度。領海寬度在往外推12海裡是毗連區,再往外推200海裡是專屬經濟區。因此,從國際法來說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 2016年軍改後,歷任東部戰區陸軍司令員的都有誰,是什麼軍銜?
    也正是因為如此,東部戰區自成立之初便發展成為了一個海陸空兼防的強大戰區,尤其是海軍和陸軍的力量最為重要。那麼自2016年軍改後,歷任東部戰區陸軍司令員的都有誰,都是什麼軍銜?第一任陸軍司令、秦衛江、中將軍銜秦衛江出生於1955年,湖北紅安人。
  • 中國海軍訪美兩艦艇完成五大洲三大洋航行(圖)
    > 亞洲最大的海軍綜合補給艦「青海湖」號這次出訪離碼頭的場景   新華網洛杉磯10月24日電 由「深圳」號飛彈驅逐艦和「青海湖」號綜合補給艦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在結束對美國關島的友好訪問後,於當地時間25日上午離開關島。
  • 東部戰區6大軍區司令員名單一覽
    現任司令員是張黎鴻將軍,張黎鴻在1980年參軍入伍,在蘭州軍區服役歷任戰士、班長、連長,蘭州軍區動員部部長等職務。此後他又擔任陸軍炮兵旅旅長和陝西省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是一步步從戰士走上指揮員崗位的將軍。2020年01月,原陝西省軍區副司令員張黎鴻升任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在軍銜方面,2015年7月,時任陝西省軍區參謀長張黎鴻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
  • 為祖國守邊的猛將,新疆軍區歷任司令員都是誰
    那麼,都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擔任新疆軍區司令員呢?必須是猛將。新疆軍區成立於1949年12月,首任司令員並不是王震,而是威震天下的彭德懷。「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只有像彭德懷這樣威猛無敵的開國元帥才能成為新疆軍區的首任司令員。那麼,王震呢?當時的王震是副司令員,後來擔任過代司令員。
  • 安徽陳姓將軍威武,有五位開國少將,他們都是誰?
    陳姓是中國五大姓氏之一,總人口大約在7100萬,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之一,在人口排列上穩居第五位,陳姓有一位元帥,一位大將,陳錫聯、陳奇涵等六位上將、陳康、陳慶先、陳正湘、陳仁麒等4位中將,以及49位少將。其實安徽陳姓開國將軍也有不少,有五位,其中一位少將,官至副國級。
  • 鐵馬冰河入夢來:開國少將陳紹昆逝世,開國將星僅存9位
    然而歲月不饒人,時至今日,開國少將陳紹昆逝世後,開國將星僅存9位。 這9位開國將星都是少將軍銜,其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有4位,分別是原瀋陽軍區副政委鄒衍、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詹大南、原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楊永松、原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黎光。
  • 開國少將胡炳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碰上胡老大說的就是他!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一生百戰 鬥志高昂胡炳雲將軍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生前為蘭州軍區副司令員。1911年4月,出生於四川省南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他,受盡了苦難,5歲起就跟父親到地主人家當幫工。1928年秋收,17歲的他,報名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7混成旅。
  • 初冬踏波訪扶桑:人民海軍艦艇首次訪日獨家報導
    10時整,穿著07式海軍春秋常服的海軍南海艦隊副司令員肖新年少將健步走出隊列,邁著標準的軍人步伐,用最莊嚴的軍姿,完成了他38年軍旅生涯中一次不同尋常的報告。「副司令員同志,出訪日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深圳』號飛彈驅逐艦準備完畢,請示啟航。」「啟航!」代表海軍首長、機關專程到碼頭送行的海軍副司令員張永義中將簡潔、宏亮的命令,響徹在整個軍港。
  • 他是倉庫管理員,正在清點物資時接到授銜命令,後成開國少將
    1955年,新中國建成後表彰了一些在革命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立下戰功的將領,授予他們開國將帥的軍銜,其中有位人員身份比較特殊,他是一位倉庫保管員,正在清點物資時接到授銜命令,讓他參加授銜儀式,他就是開國上將蘇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