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翠祖:2000個失敗樣品後,他成全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第一人

2021-01-09 DeepTech深科技

2019年1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公布了2018年「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中國區榜單。從榜單中,我們看到更多中國創新科研力量的崛起,也看到跨學科、跨領域、並且對落地應用有更強烈企圖心與使命感的科研創新,這其中涵蓋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NLP、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自動駕駛等多個不同領域。我們將陸續發出對35位獲獎者的獨家專訪,介紹他們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經驗,以及他們對科技趨勢的理解與判斷。

關於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推出「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旨在於全球範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2017年,該榜單正式推出中國區評選,遴選中國籍的青年科技創新者。新一屆榜單正在徵集提名與報名,截止時間2019年5月31日。

一直以來,半導體材料都是集成電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晶片尺度的不斷縮小,半導體材料的能量耗散已成為當代電子學領域的主要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採用低能耗甚至零能耗的新型材料來製作集成電路從而使整個系統的能耗降至最低。於是,探索能夠替代半導體材料的新型材料便成為了凝聚態物理學家的主要研究使命之一。

2016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拓撲物質態之一,拓撲絕緣體,就是能夠製作低能耗集成電路首選材料,已成為近年來凝聚態物理領域研究的熱點。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導電,內部體態絕緣,在拓撲效應的保護下可以實現表面電流的低能耗傳輸。理論物理學家預言,通過在拓撲絕緣體中摻雜磁性原子可以在不需要外加磁場的情況下實現量子霍爾效應,也就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利用材料內部自身磁場的激發便能產生零耗散邊態電流。

2013年,年僅28歲的常翠祖是清華大學著名物理學家薛其坤院士的一名博士生,憑著對物理的直覺和執著,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國際上首次製備了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材料,並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工作發表在2013年初的《科學》雜誌上,並且被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官方報導詳細介紹。憑藉著這樣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常翠祖博士在國際凝聚態物理學術界一鳴驚人。他的導師薛其坤院士,已故史丹福大學的張守晟教授,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都表示,這是一項諾獎級別的研究工作。在讚譽和榮譽的背後,只有作為實驗骨幹人員的常翠祖知道在這條道路上經歷了多少挫折,付出了多少努力。

常翠祖在採訪中表示,在實驗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拓撲絕緣體材料的厚度必須控制在4-5納米之間;其次,該樣品必須通過磁性離子摻雜來實現鐵磁效應;第三,樣品的體態必須處於絕緣態。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但同時達成這三個條件非常困難,打個比方就是一個人「既要有姚明的高度,又要有博爾特的速度」。常翠祖從2008年開始研究這一課題,先後製備了2000多個樣品,無數次的失敗也讓他曾經產生過懷疑,也曾經想過要放棄,但是對物理的熱愛和執著以及不服輸的精神讓他堅持了下來,並最終在2012年10月12日第一次在實驗中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常翠祖說,四年的研究歷程基本上是上半年修儀器,下半年做實驗,期間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也取得了其他很多很有意義的成果,這些成果所發表的論文足以滿足博士畢業的要求,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最終實現算是對自己四年努力的一個肯定和獎勵。

(圖片來源:常翠祖)

常翠祖的實驗成功後,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新聞被央視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報導,也引起了全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可他本人卻並不想止步於此。此前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溫度為30毫開爾文,也就是說非常接近於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如何提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工作溫度成為新的挑戰。常翠祖博士畢業之後到世界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MIT)繼續從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工作。在博士後期間,他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領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採用先前張守晟教授和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教授理論預言行不通的釩摻雜拓撲絕緣體薄膜,在這一個新的體系中實現了性能更優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釩摻雜拓撲絕緣體體系中,邊態電流達到了真正的零能量耗散。到今天為止,能夠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僅有的兩個體系都是由常翠祖在實驗上首次實現的。

四年的博士後研究結束之後,世界上許多頂級研究機構向常翠祖伸出了橄欖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最終選擇了以凝聚態物理見長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常翠祖於2017年2月成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系一名助理教授,並迅速搭建了自己的實驗室並組建了自己的研究組。他通過構造新型的量子反常霍爾結構,於2018年在實驗中觀測到了一種叫「軸子(axion)絕緣體」的新型拓撲物質態。軸子絕緣體態由2004年諾獎得主Frank Wilczek於1987年首次在粒子物理中提出,它在凝聚態物理中的實現對物理學領域內任意子(既不是費米子也不是玻色子的粒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常翠祖在學術界已具備了一定的學術聲望,成為實驗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顆明星。他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文章包括《科學》2篇、《自然·材料》1篇、《物理評論快報》8篇。他應邀在國際會議和包括哈佛、劍橋、斯坦福、哥倫比亞在內的世界著名高校做過30多次學術報告,其中包括4次在美國物理協會(APS)的三月會議(March Meeting)做邀請報告。同時他獲得了包括Dimitris N. Chorafas FoundationAward(2013);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Physics (IUPAP) Young Scientist Award (2015);ArmyResearch Office (ARO)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18); Alfred P. Sloan ResearchFellowship(2018)和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CAREER Award(2019)在內的多個學術獎項。

常翠祖將繼續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從事低維拓撲材料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的研究,他目前的研究目標是通過發現新的拓撲材料和構造新的量子結構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溫度提高到液氮溫區。常翠祖表示,如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跨過了液氮溫度這一大關,將徹底解決人類社會對於低能耗電子元器件的需求,從而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量子計算機。

相關焦點

  • 常翠祖:2000個失敗樣品之後,他成為全球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第一人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人物專欄
    常翠祖在採訪中表示,在實驗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必須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拓撲絕緣體材料的厚度必須控制在4-5納米之間;其次,該樣品必須通過磁性離子摻雜來實現鐵磁效應;第三,樣品的體態必須處於絕緣態。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但同時達成這三個條件非常困難,打個比方就是一個人「既要有姚明的高度,又要有博爾特的速度」。
  •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然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發現,當載流子被限制在一個二維平面內運動時,在一定的外加磁場下,霍爾電阻變成了精準的常數h/(ve2),這裡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子電荷,v是正整數。這個現象被稱為量子霍爾效應,它的實現必須有外加磁場的存在。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物理學家認為量子霍爾效應家族中也應該存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但如何使其現身並在實驗上觀測到成為近些年凝聚態物理學家探索的重要難題之一。拓撲絕緣體這個新領域出現之後,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清華大學張首晟教授領導的理論組成功地預言了二維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於2008年提出了在拓撲絕緣體中引入磁性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可能性。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科學》刊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新聞—科學網
    在本期的167頁,常翠祖(註:常翠祖為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生)等人的文章報導了在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中,橫向電阻的精準量子化甚至能夠發生在沒有外加磁場的情況。這個結果證實了期待已久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存在,這是量子霍爾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如圖所示)。量子霍爾家族(括號中的數字表示對應的效應發現的年代)。H表示外加磁場強度,M表示自發磁化強度。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什麼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鐵磁導體中的霍爾電阻由正比於磁場的正常霍爾效應部分和正比於材料磁化帶來的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組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指的是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的量子化。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進程。前期的理論預言指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能夠通過抑制HgTe系統中的一條自旋通道來實現。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是因為常態下晶片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獎級發現出在中國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那一時刻,我們看到我們深刻的信念,在大自然裡果然是被實現了」 普通人幾乎沒人知道什麼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但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的「霍爾效應」,實際上已經被應用在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測量磁場,測量運動事故,也可以生產新的器件,比如汽車的裡程表、速度表,以及點火系統。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從140年前霍爾效應被發現,到2013年薛其坤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霍爾效應家族不斷增添新成員。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些成員的神秘面紗。通常,在普通導體中,電子的運動軌跡雜亂無章,不斷發生碰撞。而當在導體兩端加上電壓後,電子就會形成沿電場方向的穩定電流。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矛盾的研究要實現反常霍爾效應量子化,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必須同時滿足3個幾乎相互矛盾的嚴苛條件,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何讓量子霍爾效應出現反常?這是過去30多年裡,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物理領域最具挑戰的實驗之一。因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必須同時滿足3個嚴苛條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歷時4年完成的研究報告成功地預言了二維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於2008年提出了在拓撲絕緣體中引入磁性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可能性。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世紀80年代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使人們開始利用數學中拓撲的概念用來理解物質形態,為凝聚態物理帶來了巨大的概念突破,因此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並發展成為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中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版本,是一種不需要外磁場就可以實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荊淮僑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打開諾貝爾獎富礦的鑰匙--中國數字科技館
    既不迷信權威,又有探索精神的霍爾決心解開這個科學之謎。他在羅蘭教授的支持鼓勵下,進行了多次實驗,經受了多次失敗後,最終霍爾發現通過金箔條的電流在磁場裡產生一個電勢,其方向與電流和磁場垂直。這個效應後來以它的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霍爾效應」,當時霍爾僅24 歲。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在拓撲絕緣體、低維超導和納米科學等三個物理學的熱點研究方向上,他的研究團隊研究水平處於世界領先行列,在國際上開闢了利用分子束外延-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和低維超導的研究方向。從2009年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合作,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實現進行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