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Nature發遍,從尿不溼到人造皮膚,這位科學家把水凝膠做到極致

2020-12-10 木木西裡科技

近期,奇物論編輯部將會針對生物材料三大領域的知名學者進行系統性整理,供大家學習和交流。同時,歡迎大家向我們投稿或推薦!

今天,咱們介紹的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趙選賀教授。

趙選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師從國際著名力學家鎖志剛教授。目前該課題組的研究目標是:了解和設計具有空前性能的軟材料和探索新型軟材料的非凡功能。

近年來,趙選賀團隊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Robotics, Advanced Materials,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130餘篇。

下面一起來看看趙選賀教授的部分代表作。

首先,第一篇是2012年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通訊作者為鎖志剛院士,趙選賀為共同作者,可謂初試牛刀。題為:Highly stretchable and tough hydrogels(高度可拉伸且堅韌的水凝膠)

他們報告了一種由形成離子和共價交聯的雙網絡聚合物合成水凝膠。儘管這類凝膠含有約90%的水,但它們的拉伸強度可以超過其初始長度的20倍,這些材料的斷裂能非常高:即使含有通常會引發水凝膠裂紋形成的缺陷,它們的拉伸強度也可以超過自身長度的17倍。

凝膠的韌性歸因於兩種機理的協同作用:通過共價交聯網絡形成的裂縫橋接,以及通過解離離子交聯網絡而產生的滯後現象。這些凝膠可作為模型系統,探索變形和能量耗散的機理,並擴大水凝膠的應用範圍。

Sun, JY., et al. Highly stretchable and tough hydrogels. Nature 489, 133–136 (2012).

第二篇是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研究論文,對大面積石墨烯起皺和展開的多功能性和控制。

趙選賀課題組展示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可逆地起皺和展開大面積石墨烯,這使得能夠以受控方式獲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石墨烯形態和性能。這同樣也使得許多未來的研究方向成為可能。此外,通過使用一種簡單的宏觀工具控制石墨烯的微觀圖案,人們可以開發出具有新穎的可調性和靈活性的新的基於石墨烯的系統,從而使納米尺度的機制在宏觀上可見。

Zang, J., et al. Multifunctionality and control of the crumpling and unfolding of large-area graphene. Nature Mater 12, 321–325 (2013).

第三篇還是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講的是:水凝膠與各種無孔表面的牢固粘合

在許多動物中,肌腱和軟骨與骨骼的結合非常堅固,但是在合成水凝膠和工程固體的無孔表面之間尚未實現這種堅硬的界面。因此,趙選賀課題組報告了一種策略,可將含有90%水的合成水凝膠設計成堅韌的透明和導電鍵,使其粘結到各種固體的無孔表面上,包括玻璃,矽,陶瓷,鈦和鋁。

設計策略是將堅韌水凝膠的長鏈聚合物網絡共價錨定在無孔固體表面上,這可以通過使這些表面矽烷化來實現。與物理相互作用相比,化學錨固作用具有更高的內在粘附力,並且在分離過程中會大量散發水凝膠的能量,導致界面韌性值超過1,000 J m-2。

Yuk, H., et al. Tough bonding of hydrogels to diverse non-porous surfaces. Nature Mater 15, 190–196 (2016).

第四篇是該課題組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用於3D列印無約束快速變形軟材料的鐵磁疇。

他們報告了在軟材料中編程的鐵磁域的3D列印,該3D列印可通過磁驅動實現複雜3D形狀之間的快速轉換。該方法基於包含鐵磁微粒的彈性體複合材料的直接墨水書寫。通過在列印時在分配噴嘴上施加磁場,可以沿著施加的電場重新定向粒子,從而將圖案化的磁極性賦予列印的長絲。這種方法能夠在複雜的3D列印的軟材料中編程鐵磁域,從而實現一組以前無法訪問的轉換模式,例如具有負泊松比的機械超材料的遠程控制的行進行為。

Kim, Y., et al. Printing ferromagnetic domains for untethered fast-transforming soft materials. Nature 558, 274–279 (2018).

第五篇代表作是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成果,主要講述的是一種簡單高效製備導電聚合物水凝膠的方法。

趙選賀課題組表明通過簡單的方法設計PEDOT:PSS納米原纖維的互連網絡可以產生高性能的純PEDOT:PSS水凝膠。該方法包括將揮發性溶劑二甲基亞碸(DMSO)混合到PEDOT:PSS水溶液中,然後進行受控的幹退火和再水化,使其產生分布均勻的納米纖維網際網路結構。

Lu, B., et al. Pure PEDOT:PSS hydrogels. Nat Commun 10, 1043 (2019).

第六篇代表作是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成果,介紹了抗疲勞斷裂水凝膠的設計原理和應用。

受抗疲勞生物組織的啟發,該課題組假設合成水凝膠中結晶度的增加可以顯著提高它們的疲勞閾值,因為需要破壞結晶域以進行疲勞裂紋擴展。

增強合成水凝膠抗疲勞斷裂性能的能力使許多未來的研究方向和應用成為可能。例如,抗疲勞斷裂水凝膠可用於基於水凝膠的胃固位裝置和半月板、椎間盤和軟骨的可植入組織替代物,這些替代物在與人體相互作用時需要長期的機械強度。

Shaoting Lin, et al., Anti-fatigue-fracture hydrogels. Science Advances 2020.DOI: 10.1126/sciadv.aau8528

下面,來到第7篇,這是上一年發表在Nature上的論文,趙選賀課題組首創人體雙面膠,5秒粘合傷口。

麻省理工學院趙選賀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替代的組織粘合劑,其形式為乾式雙面膠帶(DST),由生物聚合物(明膠或殼聚糖)和接枝有N-氫琥珀醯亞胺酯的交聯聚丙烯酸組成。這種DST的粘附機製取決於從組織表面去除界面水,從而導致與表面的快速臨時交聯。隨後與組織表面上的胺基進行共價交聯進一步改善了DST的粘附穩定性和強度。體外小鼠、體內大鼠和體外豬模型表明,DST可以在五秒鐘內在各種溼動態組織和工程固體之間實現強力粘附。DST可用作組織粘合劑和密封劑,以及將可穿戴和可植入設備粘附到溼組織上。

Hyunwoo Yuk, et al.Dry double-sided tape for adhesion of wet tissues and devices. Nature, 2019.

再來到今年(2020),該課題組繼續在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了關於石墨烯複合水凝膠導電生物膠帶,用於生物組織上。

麻省理工學院趙選賀、南方科技大學郭傳飛等人報告了一種電生物粘附(e-bioadhesive)界面,以實現生物電子設備與各種溼動態組織之間的快速、堅固、共形和導電整合。如果電子生物粘附界面位於生物電子設備的電極上,則可以使其具有導電性,從而可以對下層組織進行電記錄和刺激。此外,可以通過應用觸發溶液從目標組織中良性地撕下電子生物粘附界面,從而允許按需和無創傷地收回植入的生物電子設備。

Deng, J., et al. Electrical bioadhesive interface for bioelectronics. Nat. Mater. (2020).

其他兩篇代表作也是這兩年的NS子刊,就不在此多述了。附上截圖:

個人簡介:

趙選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2003 年畢業於天津大學,2009 年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機械工程系,師從國際著名力學家鎖志剛教授。課題組致力於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面上發展科學技術,以應對健康和可持續性方面的巨大社會挑戰。當前研究的重點是軟材料和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包括聚合物,水凝膠,生物粘合劑,生物電子學和醫療機器人。

近年來,趙選賀團隊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Robotics, Advanced Materials,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130餘篇。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事業獎的獲獎者,曾獲海軍研究辦公室青年科學家項目獎,及AVS生物材料部的青年研究者獎。#木木西裡#

看完文章,善良的你不如動動小手指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呀~

內容來源:奇物論

這太可愛了吧!江蘇一高校教授把自己P成女媧補天,作為論文封面

山東齊魯衛生健康傑出青年5成文章被質疑,3篇已撤稿,3篇已勘誤

國外臨床公開資料庫大盤點:未被挖掘的小眾非生信資料庫有哪些?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從人造眼球到人造海綿體,這種材料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人造骨骼——鈦合金材料  何謂水凝膠?   或許水凝膠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都很陌生,但是提起尿不溼可能人人都知道,尿不溼裡的吸水材料就是水凝膠。  水凝膠材料具有極高的吸水性,其材料質地通常很軟且不夠強壯。並且水凝膠材料具有極好的生物兼容性和離子傳送能力,從而使之有被廣泛運用於仿生材料和人造組織等醫學領域的潛力。
  • 基於凝膠的人造光子皮膚觸覺傳感器
    基於凝膠的人造光子皮膚觸覺傳感技術人造光子皮膚(p-skin)作為一種不尋常的觸覺傳感技術,受到應用光譜學快速發展的技術支持和先進光子通信需求的推動。這種柔性人造電子皮膚比電氣/磁性裝置更不易受環境影響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穩定性。
  • 港媒:科學家研發出彩色雙層水凝膠 讓機器人膚色不再蒼白
    參考消息網5月27日報導港媒稱,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像人類一樣的機器人如今看起來無一例外顯得皮膚蒼白?這不是因為任何偏見——無論如何,這不是科學家的錯。這只是因為研究機器人的科學家在給像生命一樣的皮膚上色時面臨技術上的挑戰。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這種人造皮膚也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 研究小組表示,這種人造皮膚將來可以用於監測人體健康或飛機結構狀況,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嘗試「電子」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真正的產品相匹配。
  • 堪比生物組織的多功能自修復水凝膠
    人造組織越來越逼真。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現在又創造出一種新的果凍狀材料,他們聲稱這種材料具有真實皮膚、韌帶甚至骨骼的強度和耐用性。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化學家Luke Connal解釋說:「採用我們在水凝膠中添加的特殊化學物質,它可以像人類的皮膚一樣自我修復。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為了培養一種類器官,這些幹細胞在三維水凝膠---含有促進幹細胞更新和分化的生物分子混合物---內部進行培養。這些水凝膠的作用是模擬這些幹細胞的自然環境,給它們提供一種富含蛋白和糖的被稱作「胞外基質」的支架,在這種支架上,這些幹細胞長出特定的身體組織。這些幹細胞粘附到這種胞外基質水凝膠上,然後「自我組裝」成為視網膜、腎臟或腸道等微型器官。
  • 研究人員利用水凝膠製作出耐用的電子皮膚
    電子皮膚,一種在強度、伸縮性和靈敏度上模仿人類皮膚的材料可以用來實時收集生物數據,可能會在下一代假肢、個性化醫療、軟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中發揮重要作用。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耐用的 "電子皮膚",它可以模仿人類皮膚的自然功能,如感知溫度和觸摸。
  • 一月之內,水凝膠連發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
    前言人工合成水凝膠在生物醫學和其他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也深受頂刊的青睞。10月16日,關於水凝膠的研究發表在Science上(Science:水凝膠,「加油」!)11月9日,水凝膠再發一篇Nature Materials, 這一次劍指生物材料支架,關注材料降解和組織再生。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 掃除人造功能性器官技術障礙 水凝膠3D列印可快速生成複雜脈管
    原標題:水凝膠3D列印可快速生成複雜脈管美國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型生物列印技術,可快速生成有複雜內部結構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膠,用來模仿人體氣管和血管等脈管系統,為未來人造功能性器官掃除一個重要的技術障礙。該突破性成果刊登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開發出超強韌人造蜘蛛絲 用細菌、水凝膠纖維製成
    科學家開發出超強韌人造蜘蛛絲 用細菌、水凝膠纖維製成  Evelyn Zhang • 2019-12-27 10:16:59 來源:前瞻網
  • 「Nature子刊」新突破!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最近有研究開發了有天然皮膚張力的人造皮膚。
  • 潘麗坤:電子皮膚應變傳感器的方向感知和超快自修復雙網絡水凝膠
    最近,華東師範大學潘麗坤教授團隊首次報導了一種雙網絡柔性水凝膠,該凝膠是通過將聚乙烯醇(PVA)和聚乙烯亞胺(PEI)與4-甲醯基苯硼酸(Bn)交聯形成聚合物網絡,然後將MXene摻入到聚合物中而合成的聚合物網絡。
  • 西北大學Nature子刊:實現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快速合成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145-w圖1-一步法製備THVMD水凝膠水凝膠是一類以聚合物三維網絡結構為基礎的高分子材料,能通過功能部分鎖住自身質量數倍的水。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高光輝《JMCA》類似皮膚機械行為DNA啟發的水凝膠機械受體
    結果,成功地製備了受DNA啟發的水凝膠,並表現出具有高機械韌性,優異的回彈性和耐疲勞性以及優異的生物相容性的類似於皮膚的機械性能。水凝膠的製備過程如圖1所示。首先將QCS,AAm,AMP,N,N'-亞甲基雙丙烯醯胺(MBA)和氯化鈉(NaCl)添加到NaOH水溶液中。然後在過硫酸鉀(KPS)的引發下進行聚合反應以獲得QCS-AMP/PAAm水凝膠。圖1. DNA啟發的水凝膠的示意圖。
  • 蘇州大學董彬教授課題組開發精確調控的水凝膠驅動器
    軟體致動器是可以將外部刺激轉換為機械能的智能器件,在傳感器、機器人、人造肌肉、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水凝膠致動器在外部環境(例如:化學物質,溫度,溼度,電場,光,等等)的刺激下可以實現行走、蠕動、滾動、抓取等功能。然而,水凝膠致動器的驅動主要依賴於水凝膠內外部滲透壓的變化而導致的水凝膠自身體積的膨脹和收縮的過程,該過程不僅使水凝膠致動器必須要在有水的環境中運行,而且還導致了水凝膠致動器具有運動速度慢、響應時間長等諸多劣勢,極大的制約了水凝膠致動器的實際應用。
  • Rev.》綜述:貽貝啟發的水凝膠,從設計原理到應用
    貽貝啟發的化學與水凝膠融合的潛在優勢和應用。從這種有趣的DOPA介導的嵌入中學習到,許多研究興趣已經被轉移到對潛在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以及為多功能應用開發大量人造材料的研究中。正如預期的那樣,與傳統的同類產品相比,貽貝類水凝膠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許多優勢(圖1)。
  • 水凝膠製成的人造大腦,竟然真的具有了記憶和遺忘功能
    然而,想要在人造材料中重現這種動態記憶過程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水凝膠材料,能夠根據記憶強度編碼信息,同時這些信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於7月27日發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水凝膠是一種柔性材料,含水量約45%,其他化學物質構成的支架狀結構有容水作用。
  • 科學家從《星球大戰》得到靈感,正研發有觸摸感的人造皮膚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新加坡科學家受到電影《星球大戰》的啟發,正在研發有觸摸感的人造皮膚。因此,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小組的負責人班傑明·蒂博士(Benjamin Tee)提出具有觸摸感的人造皮膚的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