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也當硬碟?科學家成功將數據「寫入」活細胞DNA

2021-01-20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

據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通過CRISPR技術,將數字電子信號直接轉換為存儲在活細胞基因組中的遺傳數據,這或是邁向開發用於長期數據存儲的新介質的關鍵一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將編碼二進位數據(計算機用來存儲數據的1和0)的特定DNA序列插入細菌細胞。通過將這些DNA序列的不同排列分配給不同英文字母,研究人員將文本消息「hello world!」成功編碼進了大腸桿菌細胞內的DNA中。研究團隊隨後通過提取和測序細菌DNA解碼了該消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該項工作建立在研究團隊先前為大腸桿菌設計的基於CRISPR的細胞記錄儀的基礎上,該記錄儀檢測細胞內某些DNA序列的存在並將該信號記錄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該系統包括一個基於DNA的「傳感模塊」,該模塊響應特定的生物信號而產生高水平的「觸發序列」。這些序列被併入記錄儀的「DNA錄音帶」中以記錄信號。

研究團隊在新研究中對傳感模塊進行了改裝,使其可以與另一個對電信號作出反應的生物傳感器配合使用。然後將大量細菌放入由一系列小單元組成的設備中,並暴露於電信號下。

當施加電壓時,觸發序列的水平升高,並記錄在DNA條形記錄帶中。將具有高比例觸發序列的延伸片段表示為二進位「 1」,缺少這些序列則記為「 0」,由此可將數字信息直接編碼到細菌的基因組中。

一個單元可以容納的數據量很小,只有3位。因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可以同時對具有不同3位數據的24個單獨細菌群進行編碼,共計72位。研究人員用它將文本消息「hello world!」編碼入細菌,並演示了對合併菌群進行測序並使用專門設計的分類器,可以98%的準確率檢索到該信息。

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成存儲在其基因組中的DNA片段。圖片來源:Sproetniek/iStock

72位元離現代硬碟驅動器的存儲容量還差得很遠,甚至無細胞的DNA存儲技術目前也可以處理幾千億字節。但研究人員表示,活細胞內的DNA是一種更穩定的介質,可以在無法預測的條件下長期保存。保留在細胞外部的DNA可能被降解,而細菌具有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並且可在惡劣的條件下生存。將數據存儲在細胞中而不是在體外具有許多明顯的好處。放大或複製數據要便宜得多,因為可以簡單地培養更多的細胞,而不必進行複雜的人工DNA合成,從而在短期內就可將系統的容量大規模擴展幾個數量級。

不過,也有研究人員表示,隨著細菌的適應和變化,其DNA也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影響編碼信息。其中一個主要的錯誤來源是細胞複製過程中DNA的突變。雖然該成果距離替代當前數字存儲設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或是重要的一步。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琦琪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CRISPR技術將數據存入活細胞DNA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你好,世界」被成功編碼科技日報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通過CRISPR技術,將數字電子信號直接轉換為存儲在活細胞基因組中的遺傳數據,這或是邁向開發用於長期數據存儲新介質的關鍵一步。
  • 超級DNA硬碟來了!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原標題:超級DNA硬碟來了!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 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   硬碟和光碟只要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存儲千兆字節的數字數據。
  • CRISPR技術成功將數據存儲在活細胞DNA中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通過CRISPR技術,將數字電子信號直接轉換為存儲在活細胞基因組中的遺傳數據,這或是邁向開發用於長期數據存儲的新介質的關鍵一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將編碼二進位數據(計算機用來存儲數據的1和0)的特定DNA序列插入細菌細胞。通過將這些DNA序列的不同排列分配給不同英文字母,研究人員將文本消息「hello world!」成功編碼進了大腸桿菌細胞內的DNA中。研究團隊隨後通過提取和測序細菌DNA解碼了該消息。
  • 超級DNA硬碟來了!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為DNA...
    科學家成功「編程」大腸桿菌,將電脈衝轉化為DNA片段現在,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一種將數據以電子方式寫入活細菌DNA的方法,這種存儲方式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被淘汰。DNA對於數據存儲的吸引力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它的密度是最緊湊硬碟的1000多倍,可以在一粒鹽的體積內存儲相當於10部完整長度的數字電影。而且,由於DNA是生物學的核心,讀取和寫入DNA的技術預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廉價和強大。比如,科學家們現在證明了:大腸桿菌可以將電脈衝轉化為儲存在其基因組中的DNA片段。
  • DNA硬碟:16GB的英文版維基百科,正以4Mb/s的速度存入DNA
    Catalog認為,生物分子的壽命將遠遠超過最新的計算機存儲技術。——DNA寫入機的哲學基礎據CNET報導,StartCatalog已經將所有16 GB的英語維基百科存儲在這個小瓶中的dna上。DNA硬碟與傳統的矽基存儲介質相比,DNA數據存儲有以下優點密度高時間長材料易於獲取維護容易能耗低
  • 我,就是數據:高中生把數據編入體內,1公斤DNA 未來可儲存全球數據
    Catalog的DNA寫入機可以以每秒4兆比特的速度寫入數據,但該公司希望使其速度至少提高1000倍。至於說這個DNA書寫器有多大,呃,如果你先把家裡的冰箱、烤箱扔掉,再打掉一部分櫥櫃,這臺機器就可以很容易地安裝在你的房子裡啦(機器的大小與一輛現代SUV差不多)。儘管它不太可能很快就將手機的快閃記憶體晶片推到一邊,但Catalog認為,它對一些需要存檔數據的客戶已經很有用了。
  • DNA:終極數據存儲方式
    過去,有些研究團隊一直試圖向活細胞中的基因組寫入數據,但是這種方式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細胞會死亡,這並不是你存儲學期論文的好方法。另外,細胞還會分裂、複製,其中會不斷發生變異,從而改變數據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個由波士頓哈佛醫學院合成生物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領導的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DNA信息歸檔系統,完全不需要利用細胞。
  • 世界上存儲量最大的硬碟,就是你的DNA
    根據紐約基因組中心的數據, 一克DNA 可存儲2.15 億GB 數據。把這些數據存到1T 容量, 7mm 規格的硬碟裡,硬碟堆在一起, 有1505 米高。世界最高建築,杜拜塔也只有828 米。。。人工合成DNA 進行數據寫入,DNA 測序進行數據讀取這麼簡單的邏輯,當時卻根本沒人細想,大家都在忙著破解「 基因密碼」。
  • 「玻璃硬碟」,用雷射寫入數據
    現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在石英玻璃中進行超快雷射寫入的新方法,該方法可生成各向異性的納米結構和對應的雙折射效應,且傳輸損耗可忽略不計。這項技術可通過平面光學器件實現實用的波前整形,並能對從紫外線到紅外的高功率雷射進行偏振光束整形,以及進行大容量光學數據存儲。他們的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頂尖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雜誌上。
  • DNA數據存儲技術再升級,科學家們對活細菌編程,用其作為介質
    最新存儲技術,活細菌DNA存儲 硬碟和光碟驅動器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存儲數千兆字節的數據,但是當這些技術(如磁帶和軟盤驅動器)被新技術所取代時,它們就變得過時且不易被讀取。現在,科學家們想出了一種將數據寫入活細菌DNA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不易過時,又更具有持久性。
  • 發光探針在人體活細胞中發現罕見的四螺旋DNA
    編輯/文龍科學家通過一種新型探針在人體活細胞內看到了與分子相互作用的四鏈DNA,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內的DNA通常是兩條纏繞在一起的鏈組成的經典雙螺旋結構。儘管DNA可以在試管中形成各種奇特的形狀,但在實際的活細胞中卻很少見。但是,最近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自然形成的四鏈DNA,也稱為G-四聯體。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
    蠶絲硬碟真的是蠶絲做的嗎?除了我們熟知的數據儲存,它竟然還能存儲DNA、疫苗等繁雜的生物信息,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使用?相比傳統紫外光刻和電子束光刻技術,通過納米針尖將紅外光聚焦在極小的尺度下,對蠶絲蛋白進行改性達到信息存儲和讀取的目的,後期如何進一步結合探針平行加工技術和快速移動平臺,有潛力比擬商業化硬碟存儲器的存儲密度和讀寫速度。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5G等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高可靠低延遲的網絡連接,我們將更快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連接到網絡的設備激增,就會帶來數據存儲量的激增。如何突破現有存儲設備限制,實現更高效、更大容量的存儲是當下技術人員研究的重點。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近日,英國科學家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的形成。先前的研究都需要殺死細胞或使用高濃度的化學探針來觀察G4的形成過程,因此研究人員還未在正常的活細胞中追蹤到它們的實際存在。這一次,Shankar Balasubramanian帶領的團隊聯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該標記能夠附著在人體活細胞中的G4上,這使他們首次觀察到該結構的形成方式及其在活細胞中的作用。
  • 世界首塊「蠶絲硬碟」問世!寫得數據,存得DNA,可植入人體
    蠶絲硬碟真的是蠶絲做的嗎?除了我們熟知的數據儲存,它竟然還能存儲DNA、疫苗等繁雜的生物信息,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使用?相比傳統紫外光刻和電子束光刻技術,通過納米針尖將紅外光聚焦在極小的尺度下,對蠶絲蛋白進行改性達到信息存儲和讀取的目的,後期如何進一步結合探針平行加工技術和快速移動平臺,有潛力比擬商業化硬碟存儲器的存儲密度和讀寫速度。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並沒寫入硬碟,那大腦會不會只是個處理記憶調取記憶的那麼一個地方呢?把你的記憶文字化或者圖像化,來讀取調用而大腦只不過是個cpu晶片來處理各種問題。那真正的存儲記憶的地方在哪裡呢?2016年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套新的編碼系統,可以極大的增加dna分子的數據存儲容量他們將一部電影,一個電腦作業系統,一篇論文,一個電腦病毒,一張電子券進行了「鹼基編碼」,並成功的合成了實體dna
  • DNA存儲,拯救人類數據危機的良方?
    我們知道這些信息最高效的形式就是數據,而這些數據主要存儲在硬碟和光碟當中的。想想這些硬碟儲存器的重量和數據密度,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氣餒。更何況,可能飛船還沒逃出太陽系,這些數據就會因為硬碟或光碟的壽終正寢而丟失。那麼DNA能不能當做硬碟來存儲數據信息呢?答案是,可以的。
  • 中國科學家發明「蠶絲硬碟」,或將開啟晶片存儲新紀元
    近日,上海科學家推出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將半導體材料與生物介質融合,發明出一種可以同時記錄數字信息和生物信息的新科技存儲硬碟。5000年的古老生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如今成為數據的存儲介質,在未來科技裡重獲新生。
  • 新型「納米鑷子」可在無損活細胞條件下提取DNA鏈
    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流捕獲分子,在沒有損害任何分子部分的情況下,將分子從活細胞中抽出來。他們指出,這將改善專家如何開發治療嚴重疾病的方法,並最終有效改善生活質量。這項研究是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負責,揭示這個50納米寬的微型鑷子如何改變科學家研究人體最小部位的方式。1納米是1毫米的百萬分之一,人類頭髮平均直徑為10萬納米。到目前為止,細胞必須被殺死或者破裂,才能移除和提取DNA等較小成分。
  • 新型「納米鑷子」可在無損活細胞條件下提取 DNA 鏈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製的顯微等級納米鑷子可以改變科學家對疾病的了解,並開發新的治療方案。研究人員揭開了這種納米等級鑷子的神秘面紗,它的寬度比人類頭髮直徑細2000倍。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電流捕獲分子,在沒有損害任何分子部分的情況下,將分子從活細胞中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