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
崩潰的復活節島社會
20世紀,植物學家們來到復活節島上對植物進行考察,他們發現,島上只有48種本土物種。而且,這些物種之中缺少樹木。復活甲島上的植物多為蕨類、青草、灌木等物種,樹木及其稀少,僅有的那一點樹也普遍矮小,最高的樹僅有2米多高。
考古學家也參與了對植物的考察。考古學家們有一種調查古代植被生長情況的方法:孢粉取樣法。這種方法要求人們收集池塘或沼澤中的沉澱物,這些沉澱物中包含了從現在至數萬年前植被的孢粉樣本。接著,利用碳十四技術,考古學家們可以得出這些樣本形成的時間,這樣,考古學家們便可以確認在古代的不同時期存在多少種植物。
即使是現在,也很難在復活節島上找到高大的樹木
結果,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復活節島在現代雖是不毛之地,但在人類到來時,卻是有著極其豐富的樹木資源的熱帶雨林!
不得不說,這非常令人們感到震驚。復活節島人並沒有工業,甚至缺乏大規模農業建設技術,按理說不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但事實卻是,復活節島的植被數量因島民們而大減。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確實,復活節島民不會像現代人一樣,對環境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但這並不意味著島上的生態環境是無堅不摧的,他們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依然能造成嚴重的環境災難。與中國的土葬傳統不同,復活節島的墓葬方式更加傾向於火葬,他們主張讓親友的屍體消失在現世之中,其靈魂才能安息。在現在看來,火葬確實是一種好方法,它免去了佔用緊俏的土地之虞,而且,燃料費用便宜,效率較高。但是在古代的復活節島,火葬對環境卻具有相當的破壞性—那裡沒有煤炭等燃料,也沒有高爐等火葬裝置,進行火葬時,必須要砍伐大量樹木作為薪柴。要燒死那麼大一個人,需要耗費的木材極多,這就導致了島民們為了火葬,不得不亂砍亂伐。
同時,酋長們通過建立石像來炫耀力量的行為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正如我們之前所說,艾摩石像又大又重,僅僅依靠人類的力量,是無法運輸與豎立石像的,他們必須要藉助一些簡單機械才能安置好這些龐然大物。為了將石像固定,他們需要砍伐島上的棕櫚樹,用樹皮製作足以支撐石像的堅韌繩子。不用說,由於石像的重量,島民們又要砍伐大量樹木。僅僅為了滿足酋長的虛榮心,島民們不斷地將自己拋入一種「慢性自殺」的境地之中。
在愈演愈烈的破壞之中,曾經枝繁茂盛的復活節島樹林,以驚人的速度消逝著。花粉實驗證實,從人類到來的公元900年開始棕櫚樹、雛菊樹、託羅密羅樹的數量就開始大幅下降。根據棕櫚樹堅果的碳十四檢測,與島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棕櫚樹,在1500年就已經徹底消失。到了17世紀中葉,更觸目驚心的事實出現了:作為燃料的木炭已經從復活節島的家庭之中消失了。於是,在18世紀歐洲人登陸復活節島後,他們看到的不是青翠蔥鬱的熱帶雨林,而是荒涼無比的不毛之地。
更加可怕的是樹林消失對於人類飲食結構的破壞。19世紀,一位法國船長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當他開船接近復活節島時,島民們一擁而上與他做生意,他們高呼「米魯」這個詞彙,其意思為「木材」。彼時的復活節島已經很難再找到木材了,島民們用以捕魚的獨木舟數量大減。於是,島民們的傳統食物:海豚肉在環境破壞加劇後,幾乎消失在島民的飯桌之上。樹林的破壞也導致鳥類的滅絕,野生堅果與蘋果的數量也大大減少。歐洲人到來之前的復活節島民中,營養不足是十分常見的病症。
饑荒、資源短缺,這一切都導致了復活節島社會的崩潰。木材與食物的減少引發了島民為爭奪資源而進行的相互仇殺。在17世紀末,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競爭不再是以建造石像這種和平方式進行,而變成了相互破壞石像,在現存的艾摩石像上,有很多被破壞甚至推倒過的跡象,島民也有著部落戰爭的記憶。這場戰爭打破了島民的長期和平,讓整座島陷入混亂。
島上的統治階級—酋長與祭司,其權力來源是向神祈禱以保證部落民豐衣足食,但當生活水平大量下降時,部落民便會懷疑這些統治者根本沒有履行向神祈禱以獲得資源的職責。因此同樣是在17世紀末,針對酋長與祭司的政變爆發,一位名叫馬他圖阿的起義者推翻了舊有的統治者。在這個時期,很多島民搬到了洞穴之中,因為洞穴可以更好的防禦來自其他地方的掠奪。
考古學家在進行考古活動時,還發生了更為恐怖的東西。當他們查看復活節島的墓葬時,發現有些骨骸的肚子裡有著不屬於墓主的人骨。這意味著,社會崩潰時期的饑荒與貧困已經破壞了長期以來的倫理道德,面對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島民們選擇了一項駭人聽聞的行動:食人,從人肉中獲得營養。在垃圾遺骸中,還發現了被敲碎的骨頭,島民從中吸食骨髓。至今,我們仍可以從島民的一句髒話來透視食人給他們帶來的歷史記憶,這句髒話是「你媽的肉塞滿了我的牙縫!」
在復活節島民人口最多的時候,可能達到1萬餘名,但在18世紀歐洲人到來時,他們只發現了1千多名,可怕的人口銳減,已經能讓我們相信,這次社會崩潰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大。
結語
復活節島本是一個草木林立的小島,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維持大量人口,但在18世紀,這座小島卻變成了人間地獄,這不得不令人唏噓。但在唏噓的同時,我們應當反思,造成這悲劇的原因究竟為何,又能不能避免?
島民們太過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意識形態鬥爭,即使在人口到達環境承載的極限時,他們也要堅持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他們仍然使用高消耗的火葬方法,這令更多樹木被砍伐;酋長們仍然進行著建立石像的活動,這不但要耗費大量木材來製作設備,食物消耗量也快速上升。島民們的「頑冥不靈」,最終將他們推向了地獄之中。
那麼,我們呢?我們的文化難道沒有一些前現代的、必須要去除的惡習麼?針對這些惡習,難道我們也要以「這是傳統習俗」為由,繼續愚昧地堅持下去,直到造成嚴酷的後果才罷休麼?很明顯,這是不對的。同時,意識形態鬥爭所消耗的大量資源,如果用在改善民生或者保護生態環境上,也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加光明,如果各國之間放下無聊的意識形態爭端,共同思考「人類與自然如何共存於同一個生態環境」這個問題,復活節島的悲劇便不會降臨在現代社會。小編覺得,這便是復活節島的故事能為我們帶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