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2021-01-11 啟蒙時代的餘孽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

崩潰的復活節島社會

20世紀,植物學家們來到復活節島上對植物進行考察,他們發現,島上只有48種本土物種。而且,這些物種之中缺少樹木。復活甲島上的植物多為蕨類、青草、灌木等物種,樹木及其稀少,僅有的那一點樹也普遍矮小,最高的樹僅有2米多高。

考古學家也參與了對植物的考察。考古學家們有一種調查古代植被生長情況的方法:孢粉取樣法。這種方法要求人們收集池塘或沼澤中的沉澱物,這些沉澱物中包含了從現在至數萬年前植被的孢粉樣本。接著,利用碳十四技術,考古學家們可以得出這些樣本形成的時間,這樣,考古學家們便可以確認在古代的不同時期存在多少種植物。

即使是現在,也很難在復活節島上找到高大的樹木

結果,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復活節島在現代雖是不毛之地,但在人類到來時,卻是有著極其豐富的樹木資源的熱帶雨林!

不得不說,這非常令人們感到震驚。復活節島人並沒有工業,甚至缺乏大規模農業建設技術,按理說不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但事實卻是,復活節島的植被數量因島民們而大減。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確實,復活節島民不會像現代人一樣,對環境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但這並不意味著島上的生態環境是無堅不摧的,他們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依然能造成嚴重的環境災難。與中國的土葬傳統不同,復活節島的墓葬方式更加傾向於火葬,他們主張讓親友的屍體消失在現世之中,其靈魂才能安息。在現在看來,火葬確實是一種好方法,它免去了佔用緊俏的土地之虞,而且,燃料費用便宜,效率較高。但是在古代的復活節島,火葬對環境卻具有相當的破壞性—那裡沒有煤炭等燃料,也沒有高爐等火葬裝置,進行火葬時,必須要砍伐大量樹木作為薪柴。要燒死那麼大一個人,需要耗費的木材極多,這就導致了島民們為了火葬,不得不亂砍亂伐。

同時,酋長們通過建立石像來炫耀力量的行為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正如我們之前所說,艾摩石像又大又重,僅僅依靠人類的力量,是無法運輸與豎立石像的,他們必須要藉助一些簡單機械才能安置好這些龐然大物。為了將石像固定,他們需要砍伐島上的棕櫚樹,用樹皮製作足以支撐石像的堅韌繩子。不用說,由於石像的重量,島民們又要砍伐大量樹木。僅僅為了滿足酋長的虛榮心,島民們不斷地將自己拋入一種「慢性自殺」的境地之中。

在愈演愈烈的破壞之中,曾經枝繁茂盛的復活節島樹林,以驚人的速度消逝著。花粉實驗證實,從人類到來的公元900年開始棕櫚樹、雛菊樹、託羅密羅樹的數量就開始大幅下降。根據棕櫚樹堅果的碳十四檢測,與島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棕櫚樹,在1500年就已經徹底消失。到了17世紀中葉,更觸目驚心的事實出現了:作為燃料的木炭已經從復活節島的家庭之中消失了。於是,在18世紀歐洲人登陸復活節島後,他們看到的不是青翠蔥鬱的熱帶雨林,而是荒涼無比的不毛之地。

更加可怕的是樹林消失對於人類飲食結構的破壞。19世紀,一位法國船長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當他開船接近復活節島時,島民們一擁而上與他做生意,他們高呼「米魯」這個詞彙,其意思為「木材」。彼時的復活節島已經很難再找到木材了,島民們用以捕魚的獨木舟數量大減。於是,島民們的傳統食物:海豚肉在環境破壞加劇後,幾乎消失在島民的飯桌之上。樹林的破壞也導致鳥類的滅絕,野生堅果與蘋果的數量也大大減少。歐洲人到來之前的復活節島民中,營養不足是十分常見的病症。

饑荒、資源短缺,這一切都導致了復活節島社會的崩潰。木材與食物的減少引發了島民為爭奪資源而進行的相互仇殺。在17世紀末,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競爭不再是以建造石像這種和平方式進行,而變成了相互破壞石像,在現存的艾摩石像上,有很多被破壞甚至推倒過的跡象,島民也有著部落戰爭的記憶。這場戰爭打破了島民的長期和平,讓整座島陷入混亂。

島上的統治階級—酋長與祭司,其權力來源是向神祈禱以保證部落民豐衣足食,但當生活水平大量下降時,部落民便會懷疑這些統治者根本沒有履行向神祈禱以獲得資源的職責。因此同樣是在17世紀末,針對酋長與祭司的政變爆發,一位名叫馬他圖阿的起義者推翻了舊有的統治者。在這個時期,很多島民搬到了洞穴之中,因為洞穴可以更好的防禦來自其他地方的掠奪。

考古學家在進行考古活動時,還發生了更為恐怖的東西。當他們查看復活節島的墓葬時,發現有些骨骸的肚子裡有著不屬於墓主的人骨。這意味著,社會崩潰時期的饑荒與貧困已經破壞了長期以來的倫理道德,面對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島民們選擇了一項駭人聽聞的行動:食人,從人肉中獲得營養。在垃圾遺骸中,還發現了被敲碎的骨頭,島民從中吸食骨髓。至今,我們仍可以從島民的一句髒話來透視食人給他們帶來的歷史記憶,這句髒話是「你媽的肉塞滿了我的牙縫!」

在復活節島民人口最多的時候,可能達到1萬餘名,但在18世紀歐洲人到來時,他們只發現了1千多名,可怕的人口銳減,已經能讓我們相信,這次社會崩潰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大。

結語

復活節島本是一個草木林立的小島,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維持大量人口,但在18世紀,這座小島卻變成了人間地獄,這不得不令人唏噓。但在唏噓的同時,我們應當反思,造成這悲劇的原因究竟為何,又能不能避免?

島民們太過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意識形態鬥爭,即使在人口到達環境承載的極限時,他們也要堅持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他們仍然使用高消耗的火葬方法,這令更多樹木被砍伐;酋長們仍然進行著建立石像的活動,這不但要耗費大量木材來製作設備,食物消耗量也快速上升。島民們的「頑冥不靈」,最終將他們推向了地獄之中。

那麼,我們呢?我們的文化難道沒有一些前現代的、必須要去除的惡習麼?針對這些惡習,難道我們也要以「這是傳統習俗」為由,繼續愚昧地堅持下去,直到造成嚴酷的後果才罷休麼?很明顯,這是不對的。同時,意識形態鬥爭所消耗的大量資源,如果用在改善民生或者保護生態環境上,也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加光明,如果各國之間放下無聊的意識形態爭端,共同思考「人類與自然如何共存於同一個生態環境」這個問題,復活節島的悲劇便不會降臨在現代社會。小編覺得,這便是復活節島的故事能為我們帶來的思考。

相關焦點

  • 歐洲人到來之前,復活節島與世隔絕,島民如何生活?
    不過,即使與歐亞大陸相比,復活節島的總體組織能力與技術略輸一籌,這也不等於島民的生活就是悲慘的,他們會根據生態環境的特點,發展出一些適合在復活節島上進行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讓他們的生活水平並不輸給技術更高的歐亞大陸。
  • 復活節島上的原住民是哪種人?他們從何而來
    復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東部,坐標是南緯27度,西經109度。此島雖然屬於智利領土,但實際上,此地距離智利本土竟有驚人的3600公裡!如此遙遠的距離,足以讓復活節島被稱為「世界最偏僻的小島」。在大眾的固有印象中,復活節島最令人心馳神往的要數那神秘的復活節石像—摩艾石像。這些石像都為長耳朵、無下肢的男性人類軀幹。
  • 世界的肚臍——復活節島
    (Easter Island)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Jacob Rogeveen)於172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故得名。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或稱「特皮託·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東距智利本土3700公裡,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公裡,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  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臥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臺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
  • 復活節島,一個孤島對人類社會終極命運的隱喻
    復活節島,又被稱為拉帕努伊島(Rapa Nui,這是1860年代來自大溪地的玻里尼西亞勞工對它的稱呼),位於南太平洋的中心位置(27°09′S 109°27′W / 27.150°S 109.450°W),是玻里尼西亞群島三角形的東南角頂點,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面積為
  • 復活節島上的石雕巨人曾被推倒過?還有個人吃人引發戰爭的傳說
    最神奇的是在這座島上發現了許多石雕巨人,這座島叫做復活節島(這座島被荷蘭人發現的那天剛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小島也因為這些神秘的石雕而聞名世界。從此「復活節島」之名便為世人所知。島上的這些石雕巨人又稱作摩埃石像 (moai) ,目前考古學家已記錄的巨石像有887座,但全島可能有將近1000座。大多數石像雕刻於公元1100-1680年間,材質為火山巖。
  • 復活節島上的石像都是面向陸地,為何這7座面朝大海?
    首先分享一張復活節島的「簡易」地圖,我不知道這張圖是哪位做的,但確實言簡意賅,對我幫助非常大,用最簡單的詞彙對每一組石像都做了註解。阿吉維石像群Ahu Akivi:關鍵詞:唯一面朝大海的Moai群、七勇士、看日落復活節島上的石像大都是背對大海,面朝島內陸地。
  • 復活節島巨石像之謎
    由復活節島和周圍一些小島組成,陸地面積120平方公裡,島上的土著玻里尼西亞人。發現小島這天恰好是西方的復活節,所以這座小島就被命名為「復活節島」。雅可布·羅赫文發現,島上居民由兩個特徵迥然不同的群體構成。第一個明顯屬於大洋洲的棕色人種,人口最多,被稱作「短耳人」;第二個是白色人種,毛髮和鬍鬚呈紅色或黃色,耳垂因戴著一些10~15釐米長的色子而顯得格外長,被稱為「長耳人」。
  • 復活節島巨石文明來自哪裡?考古發現揭開真正答案
    三角形內為波利尼西人在太平洋島嶼上的分布範圍19世紀60年代,歐洲的傳教士們在復活節島上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木板,上面刻著很多奇怪的符號,被當地人稱為「朗格朗格板」,意為「會說話的木頭」,此物當時被傳教們毀掉了不少,現存數量約24塊。近年來這種小木板被考古學家們反覆研究,並破譯了其中一部分符號的內容。
  • 復活節島巨像之謎,三四千人的島民如何建造幾十噸重的巨石像?
    「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大洋中的孤島和航路的初步知識,出現了最原始的『地圖』,並且這些知識在社會記憶中開始鞏固,在島民的民歌、傳說中得到反映。」 玻里尼西亞人原始宗教的儀式和法術由祭司和巫師主持,被認為是人與神或精靈之間的中介。人們視某些事物為神聖,因而又視其為不可接觸的「塔布」,只有祭司和巫師,或具備一定條件者才能處理。
  • 復活節島上的巨人石像是用來祭祀用的嗎?對此你怎麼看?
    當第一批外來者來到復活節島的時候,當時的島嶼上面只剩下了幾千饑寒交迫的人在那裡瑟瑟發抖,與此同時,更令這些考古隊感到驚訝的便是,在島嶼的四周散落著倒塌的,或者是被人為推倒的各種各樣奇怪的石頭,當把這些石頭重新處理起來以後,就是現如今復活節上面的雕像。
  • 揭示復活節島文明破滅的奧秘
    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來自智利、西班牙和挪威的一組科學家得出了這個結論,他們的研究新聞發布在了Phys.org門戶網站上。研究人員說道,它們影響了食物的生產力,這是由降水量逐漸減少造成的。研究人員說,島民們試圖適應氣候的變化,所以,他們逐漸從修建了巨石像的複雜社會轉變為更為簡單的農業社會。復活節島,或又叫拉帕努伊島,以石像聞名世界,整個島上遍布石像,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 復活節島:一個「被石像毀掉」的人間天堂,一部濃縮的人類史
    復活節島石像這座島嶼位於東南太平洋海上,名叫復活節島,居民稱它為拉帕努伊島,直譯過來是「世界上的肚臍」,意思是「地球的中心」。巧的是,當人們從天空中俯瞰這座島嶼時,它所在的正像是地球的肚臍。1722年4月5日,荷蘭航海家在智利到海內發現了這座小島,由於這天剛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所以這座島嶼便被取名為「復活節島」。當時人們不知道的是,這座看似荒無人煙的島嶼,正經歷了一個由文明走向毀滅的過程。世界的肚臍,人間天堂提到發現新大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哥倫布,其實早在哥倫布時代的幾千年前,古波利尼亞西人就已經開始了海上徵途。
  • 復活節島上原住民的歷史,你知道多少呢?
    復活節島上原住民的歷史,你知道多少呢?大家好,小編今天帶你們去了解復活節島上居民的歷史,歡迎閱讀我的科技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上一篇文章我們了解了人類是怎麼來到復活節島上的?判斷人類是什麼時候成功登陸復活節島。
  • 永遠眺望遠方的神秘石像,復活節島上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這種猜測當然不是科學家的首選,但給看動畫片的觀眾們以無限的遐想,也讓復活節島更加的神秘。今天,就讓我們來到復活節島,看看這座島上的神秘故事。復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的東部,南緯27度,西經109度,向東距離智利大約3600公裡。公元1722年復活節的時候,荷蘭航海家羅赫芬發現了這座島,因此將其命名為復活節島。剛登上這座島,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
  • 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Fotolia / vladimir krupenkin)>(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 考古發現顛覆了西方關於復活節島文明坍塌的謊言
    這是西方世界長期以來對復活節島上拉帕努伊(Rapa Nui)部落文明「坍塌」的判詞。在西方故事中,拉帕努伊已成為人類自私天性的終極寓言,一個關於人為破壞自然環境造成災難性後果的道德拷問。現在,新的遺傳數據為該島的命運提供了更多線索,也許揭開復活節島文明塔談謊言的時機已經到來。未解之謎:復活節島的土著居民來自哪裡?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描述復活節島,也許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選擇同一個詞:「神秘。」
  • 探秘復活節島的由來石像的秘密只有時間才能解答
    這座島嶼叫做復活節島,小島也因為這些神秘的石像而引來不少遊客參觀展覽,而島上巨大石像的由來至今無從得知。關於「復活節島石像之謎」,研究者並沒有確切結論,不少人表示神秘石像可能是外星人的傑作和遺址。這些說法也使得復活節島上的石像變得更加神秘莫測。復活節島是在大約一百萬年前由海底的三座火山噴發形成的。
  • 漂泊在海中的石像之島一復活節島
    在茫茫無際的東南大平洋上,有一座小島,像漂泊在海中的孤舟,這就是石像之島復活節島,雖然小島在大洋中顯得離群索居,形單影隻,可是島上的土著居民卻把它叫做「提畢託奧提赫組」,意為「世界的肚臍」,表明它位於地球的中心,島嶼略呈三角形,長23公裡,寬11公裡,面積約17平方公裡,它距離智利西部海岸達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