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米歇爾·馬約爾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首先登臺的是2019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他很榮幸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舞臺上介紹一個「古老」話題並談談自己的看法。他告訴大家,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就開始探索這樣一個問題:宇宙中是否存在多個世界。有不少人提出了星球形成的假說,這在當時也都是先進的看法。
「銀河系有超過20億星體,在太陽系外還有沒有行星體系,我們能不能通過現代方法,驗證其他運行的行星呢?」馬約爾說,「當然,與恆星相比,行星的光芒要微小得多。」
馬約爾提到了都卜勒效應。其原理是,一顆恆星在其伴星引力的作用下,徑向速度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在光譜上則表現為光譜的周期性移動。通過光譜儀檢測到的微小移動,經過幾個行星軌道周期內的數據收集,能夠檢測到天體的存在。
「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天文臺,我們在望遠鏡上安裝了一臺光譜儀,觀測精度達到了當時領先水平。」馬約爾介紹。馬約爾與另一位201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迪迪埃·奎羅茲利用這套設備開展了系外行星的搜尋工作。1995年10月,他們發現了第一顆圍繞類日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只有50光年。
馬約爾向臺下觀眾展示了一張智利拍攝的照片。照片裡有60個盤狀天文儀器。「通過它們我們能觀測到星雲內部發生了什麼,如此我們就有能力分析行星的形成機制。」他說,「我們也在沙漠裡增添了新的光譜儀,它們敏感度都非常高。」據介紹,自1995年來,人類已在銀河系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
「在接下去的論壇上,我還會和大家探討行星上是否會有生命。」演講最後,馬約爾表示。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