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新得主馬約爾:外星生命應該存在,讓下一代去發現

2020-11-25 財聯社

問及外星生命,瑞士天文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罕見地給出了較為肯定的答案。「我相信外星生命應該會存在。不一定是像你我這樣的生命,可能是簡單的形式。細菌就算生命了。」

這或許是因為,在24年前,當許多人仍相信太陽是宇宙中唯一擁有行星的恆星,馬約爾和他的博士生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一起找到了「飛馬座51b」。 這是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雖然和地球差異懸殊,但足夠顛覆人類的宇宙觀,引發了一場天文學革命。

目前,科學家們僅在銀河系中就發現了超過4000顆(太陽)系外行星。在瓦解太陽系的獨特性後,已經是日內瓦大學榮休教授的馬約爾似乎對瓦解地球的獨特性亦饒有興致。

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接受澎湃新聞專訪

憑藉發現人類歷史上首顆系外行星的成就,馬約爾和奎洛茲斬獲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新科諾獎得主不到20天,他飛抵上海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論壇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主題圍繞「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

10月27日傍晚,在臨港滴水湖畔,風塵僕僕的馬約爾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

一代人,3000倍改進

馬約爾裝扮輕鬆,深藍色細波點襯衫外披一件黑色西裝外套,外加淺卡其色休閒褲呼應標誌性的花白絡腮鬍,說英語時帶著濃重的法語口音。

1942年1月,馬約爾出生在瑞士洛桑。他並非從小就認定了物理,只是熱愛廣義上的科學。馬約爾相信,即便當初選擇了地球物理或者火山學,他一樣會迸發出同樣的激情。

因此,24歲在洛桑大學完成理論粒子物理方向上的碩士研究後,馬約爾較為隨性地決定攻讀天文學博士。所幸的是,上世紀60年代正是歐洲天文學界的黃金時代,主流的實驗室都在擴張,因此,馬約爾很容易就在日內瓦天文臺找到了職位。

他的博士論文涉及星系的旋臂結構,但就在拿到博士學位的前夕,馬約爾又產生了一個隨性的靈感:恆星的運行軌道是否會揭示出星系內的天體構成?

馬約爾在筆記本電腦上觀看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直播

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精確地測量恆星的徑向速度,即天體在地球觀察視線方向上的運動速度。當恆星靠近或遠離地球,它的光譜會發生藍移或紅移,就像救護車加速駛近時鳴笛聲調變高,加速遠離時聲調又變低。

這種測量超過了他的能力範圍。幸運的是,他在劍橋大學訪問期間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同事,開發出一種新型的自動都卜勒光譜儀。隨後,法國南部的上普羅旺斯天文臺邀請他為更大型的望遠鏡設計類似的儀器。

半路出家的馬約爾對都卜勒譜儀的精度做出了顛覆性的改進,對此,他深感驕傲。馬約爾研製的首臺設備測量徑向速度的精度約為300米/秒,在不斷改進下,發現人馬座51b的ELODIE光譜儀精度達到了15米/秒。目前,馬約爾使用的光譜儀精度為1米/秒,而年輕的同事們已經開發出10釐米/秒精度的新設備。

「僅僅用一代人的時間,光譜儀的精度就提升了幾千倍。我們深感驚訝,也深感榮幸。」

兩個人,1000倍「誤差」

顛覆性的精度改進會帶來顛覆性的發現。有了ELODIE光譜儀,發現人馬座51b的蹤跡只是時間問題。

這是因為,行星的引力會拉扯恆星,使得它的光譜產生有規律的「擺動」。稍加計算,就可以推測出行星的周期、質量和軌道形狀。

1994年,馬約爾和迪迪埃申請到瞭望遠鏡觀測時間,每隔兩個月可以觀測一周。他們鎖定了一大批需要追蹤的恆星目標,每個周期觀測一個。

當年年底,馬約爾前往夏威夷休假,迪迪埃留守上普羅旺斯。沒想到,他前腳剛走,迪迪埃就在約50光年外的人馬座51恆星上看到了 「擺動」。28歲的年輕人並沒有感到驚喜,而是驚嚇。他覺得,一定是自己的計算出現了問題。直到反覆確認了將近半年,迪迪埃才敢嚮導師匯報自己疑似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系外行星。

馬約爾只回復了兩個單詞:「是的,可能吧。」

人馬座51的「擺動」

時隔24年,他如此向澎湃新聞記者剖析當時的心情。「我們要牢記,在20世紀下半葉,曾有許多團隊宣稱發現了系外行星,但最終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結果。因此,我作為教授,必須足夠謹慎,不要再貢獻一篇錯誤的論文。畢竟,根據當時的理論,像木星那樣的大型氣態行星一定會有超過10年的公轉周期,但我們發現的天體的公轉周期只有4天,差距將近1000倍。這個偏差太大了,我必須很謹慎。」

要知道,對於龐大的恆星來說,行星引力的影響極其精微,必須要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導致這樣的結果,例如正在活動的恆星,或是受到磁場的影響。「我們看不到行星,都卜勒譜法只是一種間接探測。」

最終,馬約爾決定在投遞論文前最後確認一次。1995年7月,當恆星飛馬座51再次出現在觀測視野裡,他們進行了重新測量。

「徑向速度變化的振幅和相位都完全一樣,直到此刻我們才確信了這是一顆行星。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它的公轉周期這麼短,這是個大難題,但我們發現的確實是行星無誤。」

馬約爾和迪迪埃兩家人在南法進行了一些慶祝活動,隨後就加班加點寫論文,趕在8月底投給了《自然》雜誌。1995年10月6日,他們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舉辦的一場學術會議上報告了這個發現。

「問題是,《自然》雜誌有保密規定,在論文發表前我們能和同行交流,但不能接受媒體採訪。」馬約爾回憶起了這個幸福的煩惱。「但很多記者已經在我家裡等著了,他們的提問像颶風一樣襲來,我只能緘口不言。」

11月底,馬約爾的論文正式發表。一場天文學革命開啟。

下一代,終極問題

2007年,11位科學家宣布發現首顆位於宜居帶(即溫度條件可能存在液態水)的系外行星吉利斯581c,其中就有馬約爾。同年,他從日內瓦大學榮休。

退休後的馬約爾還是閒不下來,目前,77歲的他仍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瑪沙漠參與望遠鏡建設,為下一代天文學家打磨利器。

在馬約爾看來,如今天文學最激動人心的一個研究方向就是生物記號,即暗示行星上存在生命活動的光譜特徵。要分析行星的光譜,難點在於剔除掉它圍繞的恆星的光線,畢竟,行星反射出的光線相比起恆星本身微如螢火。

24年前,馬約爾和迪迪埃用新一代光譜儀捕捉到系外行星的魅影。在24年後的今天,地面上許多超大望遠鏡即將張開巨眼,新一代太空探測衛星也蓄勢待發。隨著兵器庫的更新,年輕人們或能解答那個終極問題。

馬約爾和迪迪埃

「這是留給下一代人的重大挑戰。」他說道。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就提出存在無數個世界,其中也可能有生命的存在。「這些問題在現代天文物理學界依然存在。我們這一代人享有的優勢是,我們具備探索宇宙的技術。而我們的下一代將面臨的問題是:可不可能探測到外星生命?這對年輕人來說不是一個次要的問題,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他重複了這個問題:人類在宇宙中孤獨嗎?

當澎湃新聞用他拋出的這個問題反問,馬約爾先是一本正經地強調了兩遍「科學」:「科學,從科學角度來講,我們只能通過觀測來判斷外星生命,沒有理論能預測出來。」

「不過你可以有個人的想法,」馬約爾略顯頑皮地轉折道,「我個人覺得系外行星上可能有生命。當然這需要滿足很多條件,但系外行星的數量也很多。」

說到這裡,馬約爾的語氣更為確定:「我相信外星生命應該會存在。不一定是像你和我這樣的生命,它可能是簡單的形式。細菌就算生命了。」

這時候,他就像在24年前回復迪迪埃:是的,可能吧。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探索外星生命是天文學家的浪漫
    10月27日,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士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在上海接受記者專訪時談起野外觀測趣事,稱探索外星生命是天文學家傳承千年的浪漫情懷,現代科技使之變為可能。米歇爾·馬約爾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高級生命體嗎?還是說其他星球還存在著其他形態的生命。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他指出,關於天文總是會有些浪漫情懷的,我也做過非常多的天文觀測,在世界很多不同的地方,南非、智利等等。做這些觀測的時候,我不喜歡使用手電筒,哪怕是在野外的時候也是如此。
  • 金星發現外星生命?三位諾獎物理學家獨家回應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及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如何看待今天的金星大發現?外星生命到底是否存在?
  • 金星發現外星生命?三位諾獎物理學家獨家回應
    從昨晚(14日)開始,關心天文學的小夥伴們開始「奔走相告」,和愛神維納斯同名的地球好鄰居金星上,發現外星生命跡象了!!Sounds exciting!快來八卦,外星生命到底是什麼樣?外星生命到底是否存在?人類能否找到宇宙小夥伴?
  • 金星發現外星生命?三位諾獎物理學家回應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及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如何看待今天的金星大發現?外星生命到底是否存在?人類能否找到宇宙小夥伴?
  • 金星發現外星生命?三位諾獎物理學家回應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及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如何看待今天的金星大發現?外星生命到底是否存在?人類能否找到宇宙小夥伴?
  • 2019年諾獎得主馬約爾:外太空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
    圖|CCTV NEWS本篇為大家帶來的是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的個人演講。馬約爾(1942年出生於瑞士),天文學家,因與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奎羅茲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生命是必然的宇宙法則嗎?
  • 2019年諾獎得主馬約爾:外太空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
    圖|CCTV NEWS本篇為大家帶來的是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的個人演講。馬約爾(1942年出生於瑞士),天文學家,因與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奎羅茲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未來人類會去其他星球上生活嗎?諾獎新晉得主馬約爾給出了答案
    新民晚報訊 (駐臨港記者 楊歡)對於太空,我們充滿了無限的遐想,總是好奇地球以外的行星是否存在生命?未來人類能不能去其他星球上生活?對於這些問題,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米歇爾·馬約爾給出了他的答案。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他們首次發現太陽系外的一顆行星,在尋找未知行星的過程中探索了我們的宇宙鄰居,開啟了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索——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他們的發現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大約140億年前,在宇宙最開始的時刻,當時的宇宙非常熱,密度相當大。
  • 諾獎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的認知
    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這是縈繞在所有人心頭的「天問」。而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研究將有助於回答這些亙古謎團。即使在今天,這種古老的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仍環繞在我們周圍,身負諸多宇宙奧秘,等待我們去揭示。皮布爾斯能夠藉助他的理論工具和計算方法,來解釋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餘暉」並發現新的物理過程。結果,宇宙大爆炸模型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宇宙:其中只有5%是我們已知的物質,這些物質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風花雪月以及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等等。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塞門薩,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共同接受了採訪,新聞發布會由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主持。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也分別介紹了獲得諾獎的相關研究,米歇爾·馬約爾認為他們二人比較幸運地開發出了能夠偵測到星體帶來振動的工具。系外行星上有沒有生命,如果有的話,這個生命是否會非常高級?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房琳琳 劉霞 實習記者餘昊原)據諾貝爾官方網站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以及兩位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獨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據統計,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共有6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 「前任」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東方IC 北京時間昨天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別說連贏兩年,下幾年也有可能是我們天體物理的呢!」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獲悉,在獎項公布後的連線中,奎洛茲十分興奮。他笑稱:「他們(三名諾獎得主)都是朋友,我都認識。」值得一提的是,奎洛茲在今年9月準確預測了今年諾貝爾獎會「花落」黑洞,並有女性獲獎者。
  • 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原標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這也是天文學領域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顯示了該獎項對於未來宇宙探索的重視。近年來,天文學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熱門,去年普林斯頓天體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羅茲(Didier Queloz)三位科學家去年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晉諾獎得主馬約爾:宇宙是否存在多個世界,這...
    圖說:米歇爾·馬約爾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首先登臺的是2019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他很榮幸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舞臺上介紹一個「古老」話題並談談自己的看法。他告訴大家,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就開始探索這樣一個問題:宇宙中是否存在多個世界。有不少人提出了星球形成的假說,這在當時也都是先進的看法。「銀河系有超過20億星體,在太陽系外還有沒有行星體系,我們能不能通過現代方法,驗證其他運行的行星呢?」馬約爾說,「當然,與恆星相比,行星的光芒要微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