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解放軍奉命進軍 西藏,完成祖國大陸統一的歷史使命時,上級指示進藏部隊:「一面進軍,一面修路」。11萬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各族民工以高度的 革命熱情和頑強的戰鬥意志。用鐵錘、鋼釺、鐵鍬和鎬頭劈開懸崖峭壁,降服險川大河。在4年多的時間裡,川藏公路穿越整個橫斷山脈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色季拉山等14座大山;橫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薩河等眾多江河;橫穿龍門山、青尼洞、瀾滄江、通麥等8條大斷裂帶,戰勝種種困難。工程的巨大和艱險,在世界公路修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整個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築過程中,3000多名幹部、戰士和工人英勇捐軀,一代業績永垂青史。其中,建設川藏北線就犧牲2000多軍民。
川藏公路分南、北兩線,川藏公路始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北線經甘孜、德格,進入西藏昌都、邦達;南線經雅安、理塘、巴塘,進入西藏芒康,後在邦達與北線會合,再經八宿、波密、林芝到拉薩。北線全長2412公裡,沿途最高點是海拔4916米的雀兒山;南線總長2149公裡,途經海拔4700米的理塘。南北兩線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裡)相聯。南線因路途短且海拔低,所以由川藏公路進藏多行南線。沿川藏公路進藏,進藏途中從東到西依次翻過二郎山、雀兒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險峻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洶湧湍急的江河,路途艱辛且多危險,但一路景色壯麗,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峽谷和大江大河。
它翻越整個橫斷山脈的二郎山、折多山、色季拉等14座海拔4000-5000米高大山,橫跨金沙江、怒江、等眾多江河,橫穿瀾滄江、通麥等8條大斷裂帶。沿線塌方、滑坡、飛石、雪崩、泥石流頻繁,幾乎集中了世界公路建設史上的所有病害,修築川藏公路工程的巨大和艱險,在世界公路修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整個川藏公路的修築過程中,3000多名幹部、戰士和工人英勇捐軀,川藏南線於1958年正式通車。
川藏公路被公認為是中國路況最險峻,風景最秀美的公路,橫跨中國三大地理階梯,最高最低點海拔相差近四千米,整條公路迂迴於高山巨壑和湖澤谷地之間,穿越無數險峻地段,是讓許多人想走卻又望而生畏的公路,它的沿途風景千變萬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體驗「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覺。由於青藏鐵路的開通和青藏公路的全面修繕,現在的川藏南線已不再承擔太多重要的進藏物資運輸,而成了一條重要的國防戰略公路和旅遊愛好者的探險觀光公路了。
川藏公路修建時,受歷史條件和經濟、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公路修建時間短、工程等級低、施工粗糙,基本上屬軍用急造公路,加之沿線水文氣象、地形地質條件十分複雜,各種山地災害頻繁爆發,故阻車、斷通經常發生。
雀兒山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境內,緊鄰川藏邊界。在隧道完工以前,所有過往車輛必須翻越主峰海拔6168米、埡口海拔5050米的雀兒山。川藏公路的雀兒山路段曾是中國最危險的公路。因為地勢陡峭、道路狹窄、缺氧、極寒,川藏公路的雀兒山段常被稱為「川藏第一險」。
根據雀兒山隧道項目可行性報告,隧道可以避開3處共長47000米的雪崩路段,6處共2220米的泥石流。冬季積雪厚度大於1.5米的路段減少了約22公裡。過往車輛只需10多分鐘就可以穿過雀兒山,而不必再繞行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危險山路。根據節省時間和現有車流量測算,通車當年,隧道每天可以為過往車輛節約近43萬元的運輸成本。川藏公路雀兒山段的車流量將從每天1500餘輛增加到4000-5000輛。
川藏公路真正的漢藏分界線始於折多山。折多山,在藏語中是「彎曲的山」意思。它的名字「折多」預示著行路的艱難,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緣分才能獲得美好體驗,高峰體驗不易得啊!從成都經雅安過二郎山隧道,風景多為常見的山區風貌,但從康定折多山開始會讓人眼前一亮。千山萬壑的意境,會讓人目不暇接地欣賞風景。
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坐落在西藏拉薩市南,拉薩河畔。1984年12月25日,為紀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車30周年,銘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業績和巨大犧牲而建。由胡耀邦題寫碑名。又二十年過去了,青藏鐵路已經通車,但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仍然是西藏的運輸動脈。
玉隆拉措湖,又名新路海,位於德格縣境內的雀兒山下,川藏公路側,距甘孜縣城98公裡,距德格縣城100公裡,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處15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蝕湖。水源由雀兒山冰川和積雪消融供給,湖尾流出的溪流為措曲河源頭之一。
相傳藏族著名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英雄格薩爾愛妃珠牡來到湖邊,被秀麗的湖光山色和幽靜的環境所吸引,徘徊湖邊流邊忘返,她那顆眷念美麗河山的心猶沉海底。後人為了紀念珠牡,取名為玉隆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