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晨暉軍事 ,作者陳 輝
晨暉軍事
縱覽百戰經典,仰視天下英豪。新華社資深軍事記者30年部隊一線見聞錄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大揭秘》修築川藏公路(下集)(視頻來源:湖北衛視)
川藏公路:美國人說不可複製的奇蹟
——人民解放軍建設川藏公路回眸(二)
陳 輝
編 者 按
今年4月是人民解放軍修建川藏公路70周年。川藏路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震驚世界的公路,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公路,最險的公路,最難修建的公路,3000多名官兵和民工為修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些抗戰和解放戰爭中九死一生的老兵,在槍林彈雨中迎來了新中國,但他們未能享受打天下的成果,又在建設新中國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修建川藏公路70年過去了,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我們要緬懷他們,回顧他們的豐功偉績!
有人說,川藏路風景絕美,山偉岸雄奇、水清澈純淨、雪潔白誘人,吸引著眾多旅遊者。但陌生人並不知道,這條路充滿殺機,車輛往往被泥石流、滑坡、雪崩等災害吞沒得無影無蹤,行人會被高原反應折磨得痛不欲生,當年築路大軍在「世界屋脊」上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蹟。
自晚清至民國,歷屆政府都曾醞釀過修築一條打通康藏交通的通途,但面對險惡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都望而卻步,百姓盼望已久的「天路」始終未能建成。難怪80年代美國築路專家考察川藏路後,稱其為不可複製的奇蹟。
中國最難修建的公路當屬川藏公路,全長2412公裡,它要穿越14座海拔高達4000米的雪山,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等十幾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十幾條大河,加之線路所經地區冰雪期長,地震頻發,巖層斷裂,風化嚴重,常常發生塌方和泥石流,工程建設十分艱巨。還要跨過眾多溝壑峽谷,全程共有99拐。
當年的築路部隊司令陳明義將軍的兒子陳亦軍在文章中這樣描述了修路、建路之難:川藏路向西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雪齊拉、達馬拉、甲皮拉、卡集拉、安久拉、色霽拉、矮拉山、米拉山等海拔4800米以上14座巍巍雪山;跨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卡達河、易貢河、東久河、尼洋河、雅魯藏布江上遊拉薩河等眾多江河;數百條溪澗、飛瀑水網地帶;穿過遮天蔽日的波密、通麥、林芝、安鳩拉原始森林;涉過甘孜、江達、幫達、八宿、然烏、魯朗數百公裡草原、戈壁、沼澤。
當年的築路大軍在施工中
在築路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困難,其中有些是特殊的困難。首先是在踏勘和測繪線路時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必須從千山萬水中為青藏高原找出一條合理的路線;其次是公路橫穿祖國西南橫斷山脈的龍門山、爐霍、甘孜、青泥洞、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通麥8條地質斷裂帶;地層破碎,地震頻繁,地震烈度高,地質條件極其複雜。這種自然環境,這些地理因素和氣象原因,造成川藏線沿途泥石流、塌方、碎落、雪崩、水毀頻繁出現。另外,川藏公路東面的起點四川盆地海拔只有499米,向西延伸,海拔快速爬升,進入青藏高原公路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河谷與山脊相對高差1000—2000米,地形狹窄陡峻,溝壑縱橫,線路起伏非常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
曲折崎嶇的川藏路
再有,青藏高原氣候多變,氣候條件極其惡劣。路線穿越不同的氣候垂直分布帶,高海拔路段的雨、雪、冰、霧、風、塵等惡劣氣候影響時間長。地形地質、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貫穿始終。這些情況,都給工程建設帶來了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
在冰川和流沙地段施工時,困難就更多了,修出的路基有時被流沙掩埋;有些地區,在雨季中常發生嚴重的坍方現象;特別是冰川暴發的時候,雪水夾著泥沙、大石頭,常常衝毀路基和橋梁,還有很多路線要在連藏羚羊都不能立足的懸崖峭壁上通過。
18軍官兵修築川藏路
當年18軍的工程師餘炯帶領踏勘隊為尋找昌都到拉薩間捷徑,跋涉於北路、中路、小北路和拉薩至則拉宗之間,行程約9000公裡。由於山高、路險、林密、又無通訊工具,他們和築路司令部失掉聯絡近4個月。
為了勘察一條合理的、理想的路線,他們要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蹚過冰冷的激流湍澗。冬季在攝氏零下30多度的山頂上,冰雪漫天、寒風刺骨;夏季在多雨的通麥、林芝原始森林,踩著腐爛的樹葉,提防著老虎、棕熊、雪豹等野獸的突然襲擊,忍受著螞蟥、蚊蟲的叮咬,堅持踏勘。他們稍有不慎,就有凍僵在山頂或滑坡墜落深淵的危險。踏勘人員,有時靠在石崖下或躺在沒膝的雪地裡渡過漫長的寒夜;有時白天累得疲憊不堪,晚上還得站崗放哨。
餘炯帶領踏勘隊完成任務回到司令部時,一個個衣衫破爛,滿頭長髮,鬍鬚滿腮,面黃肌瘦。築路部隊司令員陳明義收下他們的踏勘報告,緊緊握著他們的手,凝視著他們歷盡艱辛的面容,這位南徵北戰的將領忍不住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川藏公路全長兩千多公裡,越過14座高山。可是,為了找出合理科學的築路路線,餘炯帶領踏勘隊員竟跋涉了1.5萬多公裡,翻越了空氣稀薄的高山200多座,這才初步揭開了川藏公路沿線地理的真面目。
當年參加川藏路建設的18軍親歷者回憶說:「前一天修的路,第二天就沒有了——山倒了!前一天趟過的河,第二天就沒有了——變成堰塞湖了!」這是時任18軍文工團幹事李俊琛感受。
「一個排的戰士,拴上繩子墜到半山腰的一塊巨石上打炮眼。忽然一塊巨石從山頂滾落,整個排的戰士,連著那塊巨石直接滾到帕龍江裡了。」時任康藏公路西線四工段指揮長吳晨回憶說。
「海拔5000米,氣溫-30℃,開水沸點70℃,我們的士氣100℃!」時任53師宣傳幹事杜琳回憶說。
「我們雖然離開西藏了,但我們的戰友們還在西藏,一路都有他們,每一公裡都有他們。我們永遠忘不了西藏。」時任54師155團衛生員鮑鵬庚回憶說。
川藏路險到什麼程度?難到什麼程度?後來的我軍運輸兵這樣描述:王登平說我當汽車兵的時候,在川藏公路二郎山老路上,整整跑了10年,為西藏運送物資。因為路窄彎急、常年積雪,再加上道路坍塌、高崖落石,每次出車,對他們來說,都如同在鬼門關走了一遭。
川藏路上的汽車兵
原成都軍區聯勤部所屬的川藏兵站部官兵自川藏公路通車時組建至今,累計行程30多億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七圈半。69年來,647名官兵犧牲,2000多名官兵受傷致殘。先後湧現出被國防部和原成都軍區授予榮譽稱號的「川藏線上十英雄」「川藏線上的英雄汽車兵」「川藏線上鋼鐵運輸班」「高原模範兵站」「川藏線上模範汽車連」等一大批先進單位和個人。
別說修路、築路了,在這條路上開車就有600多名官兵獻出了生命,可見川藏路之險、之難、之苦,令人嘆為觀止。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上期回顧
來源:晨暉軍事
作者:陳 輝(新華社高級記者)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記憶】陳輝 ‖ 川藏公路:美國人說不可複製的奇蹟——人民解放軍建設川藏公路回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