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記憶】陳輝 ‖ 川藏公路:美國人說不可複製的奇蹟...

2020-11-23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晨暉軍事 ,作者陳 輝

晨暉軍事

縱覽百戰經典,仰視天下英豪。新華社資深軍事記者30年部隊一線見聞錄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大揭秘》修築川藏公路(下集)(視頻來源:湖北衛視)

川藏公路:美國人說不可複製的奇蹟

——人民解放軍建設川藏公路回眸(二)

陳 輝

編 者 按

今年4月是人民解放軍修建川藏公路70周年。川藏路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震驚世界的公路,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公路,最險的公路,最難修建的公路,3000多名官兵和民工為修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些抗戰和解放戰爭中九死一生的老兵,在槍林彈雨中迎來了新中國,但他們未能享受打天下的成果,又在建設新中國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修建川藏公路70年過去了,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我們要緬懷他們,回顧他們的豐功偉績!

有人說,川藏路風景絕美,山偉岸雄奇、水清澈純淨、雪潔白誘人,吸引著眾多旅遊者。但陌生人並不知道,這條路充滿殺機,車輛往往被泥石流、滑坡、雪崩等災害吞沒得無影無蹤,行人會被高原反應折磨得痛不欲生,當年築路大軍在「世界屋脊」上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蹟。

自晚清至民國,歷屆政府都曾醞釀過修築一條打通康藏交通的通途,但面對險惡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都望而卻步,百姓盼望已久的「天路」始終未能建成。難怪80年代美國築路專家考察川藏路後,稱其為不可複製的奇蹟。

中國最難修建的公路當屬川藏公路,全長2412公裡,它要穿越14座海拔高達4000米的雪山,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等十幾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十幾條大河,加之線路所經地區冰雪期長,地震頻發,巖層斷裂,風化嚴重,常常發生塌方和泥石流,工程建設十分艱巨。還要跨過眾多溝壑峽谷,全程共有99拐。

當年的築路部隊司令陳明義將軍的兒子陳亦軍在文章中這樣描述了修路、建路之難:川藏路向西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雪齊拉、達馬拉、甲皮拉、卡集拉、安久拉、色霽拉、矮拉山、米拉山等海拔4800米以上14座巍巍雪山;跨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卡達河、易貢河、東久河、尼洋河、雅魯藏布江上遊拉薩河等眾多江河;數百條溪澗、飛瀑水網地帶;穿過遮天蔽日的波密、通麥、林芝、安鳩拉原始森林;涉過甘孜、江達、幫達、八宿、然烏、魯朗數百公裡草原、戈壁、沼澤。

當年的築路大軍在施工中

在築路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困難,其中有些是特殊的困難。首先是在踏勘和測繪線路時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必須從千山萬水中為青藏高原找出一條合理的路線;其次是公路橫穿祖國西南橫斷山脈的龍門山、爐霍、甘孜、青泥洞、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通麥8條地質斷裂帶;地層破碎,地震頻繁,地震烈度高,地質條件極其複雜。這種自然環境,這些地理因素和氣象原因,造成川藏線沿途泥石流、塌方、碎落、雪崩、水毀頻繁出現。另外,川藏公路東面的起點四川盆地海拔只有499米,向西延伸,海拔快速爬升,進入青藏高原公路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河谷與山脊相對高差1000—2000米,地形狹窄陡峻,溝壑縱橫,線路起伏非常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

曲折崎嶇的川藏路

再有,青藏高原氣候多變,氣候條件極其惡劣。路線穿越不同的氣候垂直分布帶,高海拔路段的雨、雪、冰、霧、風、塵等惡劣氣候影響時間長。地形地質、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貫穿始終。這些情況,都給工程建設帶來了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

在冰川和流沙地段施工時,困難就更多了,修出的路基有時被流沙掩埋;有些地區,在雨季中常發生嚴重的坍方現象;特別是冰川暴發的時候,雪水夾著泥沙、大石頭,常常衝毀路基和橋梁,還有很多路線要在連藏羚羊都不能立足的懸崖峭壁上通過。

18軍官兵修築川藏路

當年18軍的工程師餘炯帶領踏勘隊為尋找昌都到拉薩間捷徑,跋涉於北路、中路、小北路和拉薩至則拉宗之間,行程約9000公裡。由於山高、路險、林密、又無通訊工具,他們和築路司令部失掉聯絡近4個月。

為了勘察一條合理的、理想的路線,他們要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蹚過冰冷的激流湍澗。冬季在攝氏零下30多度的山頂上,冰雪漫天、寒風刺骨;夏季在多雨的通麥、林芝原始森林,踩著腐爛的樹葉,提防著老虎、棕熊、雪豹等野獸的突然襲擊,忍受著螞蟥、蚊蟲的叮咬,堅持踏勘。他們稍有不慎,就有凍僵在山頂或滑坡墜落深淵的危險。踏勘人員,有時靠在石崖下或躺在沒膝的雪地裡渡過漫長的寒夜;有時白天累得疲憊不堪,晚上還得站崗放哨。

餘炯帶領踏勘隊完成任務回到司令部時,一個個衣衫破爛,滿頭長髮,鬍鬚滿腮,面黃肌瘦。築路部隊司令員陳明義收下他們的踏勘報告,緊緊握著他們的手,凝視著他們歷盡艱辛的面容,這位南徵北戰的將領忍不住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川藏公路全長兩千多公裡,越過14座高山。可是,為了找出合理科學的築路路線,餘炯帶領踏勘隊員竟跋涉了1.5萬多公裡,翻越了空氣稀薄的高山200多座,這才初步揭開了川藏公路沿線地理的真面目。

當年參加川藏路建設的18軍親歷者回憶說:「前一天修的路,第二天就沒有了——山倒了!前一天趟過的河,第二天就沒有了——變成堰塞湖了!」這是時任18軍文工團幹事李俊琛感受。

「一個排的戰士,拴上繩子墜到半山腰的一塊巨石上打炮眼。忽然一塊巨石從山頂滾落,整個排的戰士,連著那塊巨石直接滾到帕龍江裡了。」時任康藏公路西線四工段指揮長吳晨回憶說。

「海拔5000米,氣溫-30℃,開水沸點70℃,我們的士氣100℃!」時任53師宣傳幹事杜琳回憶說。

「我們雖然離開西藏了,但我們的戰友們還在西藏,一路都有他們,每一公裡都有他們。我們永遠忘不了西藏。」時任54師155團衛生員鮑鵬庚回憶說。

川藏路險到什麼程度?難到什麼程度?後來的我軍運輸兵這樣描述:王登平說我當汽車兵的時候,在川藏公路二郎山老路上,整整跑了10年,為西藏運送物資。因為路窄彎急、常年積雪,再加上道路坍塌、高崖落石,每次出車,對他們來說,都如同在鬼門關走了一遭。

川藏路上的汽車兵

原成都軍區聯勤部所屬的川藏兵站部官兵自川藏公路通車時組建至今,累計行程30多億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七圈半。69年來,647名官兵犧牲,2000多名官兵受傷致殘。先後湧現出被國防部和原成都軍區授予榮譽稱號的「川藏線上十英雄」「川藏線上的英雄汽車兵」「川藏線上鋼鐵運輸班」「高原模範兵站」「川藏線上模範汽車連」等一大批先進單位和個人。

別說修路、築路了,在這條路上開車就有600多名官兵獻出了生命,可見川藏路之險、之難、之苦,令人嘆為觀止。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上期回顧

來源:晨暉軍事

作者:陳 輝(新華社高級記者)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記憶】陳輝 ‖ 川藏公路:美國人說不可複製的奇蹟——人民解放軍建設川藏公路回眸(二)》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紅色記憶】孟祥林 楊子昂 ‖ 攀鋼:一部中國鋼鐵...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1965年,毛澤東主席說:「攀枝花建設不好,我睡不好覺。」1965年,時值攀鋼建設歷史上任務最繁重的一年,鄧小平副總理親臨西南三線現場視察,第一站就來到了如今的攀鋼所在地。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梁龍超 ‖...
    但作為支部書記第一次去村上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現的問題還是讓他震驚、意外:夠得上貧困戶的有50餘戶,土坯房、危房就有30來戶,而享受低保政策的只有18人,導致很多生活困難的人心生怨氣和妒忌,各種矛盾層出不窮。全村除了連通會龍村的一條過境公路,村上沒有一寸公路。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劉強 ‖ 鄉村剃頭匠
    【方志四川•散文】劉強 ‖ 鄉村剃頭匠 2020-04-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紅色記憶】巴山閩水巾幗芳——紀念旺蒼籍老紅軍...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俠肝義膽樂助人侯敏老人的一生,紅軍本色,初心不改。她為人忠厚樸實、熱情大方,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更是傾心幫助,關心倍致。1967年2月5日(星期天),軍區工程兵首長宿舍的院門被人敲響,侯敏開門後,見一位短髮、矮個女同志操著四川口音高聲問道:「你是四川紅軍女兵嗎?」「是啊!」侯敏疑惑地回答,並問「你是哪位?」
  • 【方志四川•散文】黃學清 ‖ 走進南溪古街
    原創 黃學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的川劇鑼鼓聲,來到「仙源臺」的戲樓前,看那川劇戲曲唱興旺,鶯歌燕舞的熱鬧場面,真是讓人流連忘返。>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作者:黃學清配圖:方志四川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平武大熊貓往事:最萌「外交官」 迷住...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近日,中宣部學習強國四川學習平臺大熊貓日記專欄推出的《最萌外交官,那些年從平武走出國門的大熊貓》,重新勾起了許多人的記憶。圖自網絡 這對赴日大熊貓,可以說是一對「英雄夫婦」。通過人工授精,1986年,「飛飛」和「歡歡」的次女出生,欣喜的日本民眾給它取名為「童童」。1988年,「飛飛」和「歡歡」的長子「悠悠」降生,日本舉國上下為此歡欣不已。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開明治水患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城名未改,城池未動,歷2000餘年,可以說,成都的興起與開明王朝治水歷程不可分割。從地理條件分析,一方面,成都基本上位於以都江堰為頂點,以金堂和新津連線為底邊的三角形重心處,位置適中,便於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成都瀕臨江河,饒有水運之利。 整個開明時期,為適應治水需要,古蜀人逐水而居,都城先由郫邑遷至新都,再遷至廣都,最後定於成都。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2020-04-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中秋特輯】楊奎昌‖今夜無眠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曾供職於CCTV、四川日報、四川廣播電視川臺。現主要從事組織策劃政企文化藝術活動〕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 四川今年開建川藏鐵路成雅段 新建8條高速公路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25日訊(記者 杜成) 四川新聞網記者今日從四川省發改委獲悉,四川今年新開工的交通領域重點項目26個,其中鐵路項目3個,高速公路項目8個,國省幹線及經濟幹線12個,機場項目1個,港口碼頭項目2個,總投資1722餘億元,今年計劃投資124餘億元。
  • 【方志四川•方言】雷映松 ‖ 渠縣方言之一
    【方志四川•方言】雷映松 ‖ 渠縣方言之一 2020-10-14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生態】殷後盛 魯妮娜 ‖ 四川旋木雀:中國人獨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這些鳥類標本正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以李桂垣教授為代表的幾代四川農業大學人上山下河,一隻一隻採集製作而成。其中有一隻,正是四川旋木雀,它是由中國鳥類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的第二個鳥種。
  • 川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一個甲子 兩路變遷
    「隨著川藏公路的不斷改造升級,自駕車、騎行的遊客越來越多,我打算把經營檔次再提高,招攬更多的遊客!」白瑪曲珍說。如今,魯朗幾乎家家都有家庭旅館,經營較好的家庭旅館年收入近40萬元。  在川藏、青藏公路沿線,類似魯朗依靠公路而興盛的城鎮比比皆是。長期以來,國家調撥西藏所需的物資90%以上都是通過川藏、青藏這兩條公路完成的。「兩路」是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幸福「通途」。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
    2020年6月10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陸續推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組織撰寫的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文章,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尾「寫留言」處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 【方志四川•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張瓊 申福建 ‖ 內江人民全力...
    內江人民全力支援抗戰歷史回顧張瓊 申福建從來壯烈不偷生,甘灑熱血鑄青春。據1947年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統計: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內江有38萬餘人參加抗戰(其中,有20餘萬人傷殘,有6261人捐軀),有30萬人參加成渝公路和機場搶修,有4000餘艘民用船隻運送抗戰物資。抗日戰爭時期,內江湧現出一大批抗戰名將,他們驍勇善戰,讓敵人聞風喪膽,劉公臺就是其中一位。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資陽市志(1998—2015)》《遂寧年鑑...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資陽市志(1998—2015)》《遂寧年鑑(2020)》《阿壩州年鑑(20… 2020-12-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縣區動態】會東縣舉辦地方志編纂業務培訓會
    【方志四川•縣區動態】會東縣舉辦地方志編纂業務培訓會 2020-06-22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人物】王平:蜀漢幹臣、鎮北大將軍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王平:蜀漢幹臣、鎮北大將軍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提要:王平,字子均,漢末巴西郡宕渠賨人,有「平安三侯」之美譽。跟其他賨人子民一樣,他身材魁梧,性情顯得持重而不善於言辭。漢建安年間,天下紛亂。在益州,州牧劉焉於初平二年(191)派張魯任漢中督義司馬,張魯斬殺漢使,割斷與朝廷的聯繫;又謀殺張修,取得漢中實際控制權。隨後又變身為「五鬥米」教的繼業「天師」。張魯鼓吹能通神鬼(以鬼道教百姓),用符咒給人治病,然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張魯不時到宕渠「傳教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