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態由誰決定?科學家用單細胞測序技術鎖定關鍵因子

2020-12-10 瀟湘名醫

原標題:年輕態由誰決定?科學家用單細胞測序技術鎖定關鍵因子

神仙水、膨膨水、極光水……減齡神器的新概念一輪又一輪;抗藍光、三重抗皺、密集修護……這些功能裡哪個最給力?

無論輕熟女還是「白骨精」,弄潮女性最關心的問題卻總是同一個——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年輕態?

11月25日,我國科學家在《發育細胞》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用目前精度最高的生物技術對這個關鍵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我們對35678個眼瞼皮膚細胞進行了單細胞測序,獲得了大約530個GB的數據。」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張維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合作,通過分析單細胞測序技術獲得的基因表達數據,從上萬個細胞中找到了年輕皮膚細胞與衰老皮膚細胞在分子水平上的區別,鎖定了決定年輕與否的關鍵因子。

眼瞼皮膚蘊含你的年齡秘密

「在全身的皮膚中,臉部皮膚的衰老非常明顯。」張維綺解釋,而在衰老的過程中,眼瞼又最為明顯。眼瞼皮膚的衰老是全身衰老的「先鋒隊」和「縮影」。

「有研究表明,AI人臉識別的模型中就包括了眼部皮膚的識別模型,這種模型通過人臉識別的方法,能夠較為精確地預測人的年齡。」張維綺說。

正因為如此,研究團隊在諸多人體細胞中,選擇了人類的眼瞼細胞作為研究對象。「我們的樣本來自整形醫院的重瞼術。」張維綺說,這使得關於衰老的研究能夠在人體細胞上直接進行,而此前的大部分研究是基於實驗動物,難以準確揭示人體內衰老的規律。

獲得年輕、中年和年老3個代表時期的人眼瞼皮膚樣品花費了團隊很長時間。「通過傳統的染色方法,我們證明這些皮膚細胞是存在明顯年齡區別的。」張維綺說,3個年齡段的細胞在表皮厚度、真皮膠原密度等方面都有一系列增齡變化。

單細胞測序「摸底」衰老因子

近些年,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精度日益提高,人們能夠通過該技術了解一個小細胞中發生了什麼。

把這些細胞集合到一起之後就匯成了一個涵蓋細胞所有基因表達情況的圖譜。圖譜由每個細胞的信息大數據組成,任何一個細胞的「異動」都能夠被感知。

單細胞技術可以「摸底」人皮膚衰老過程中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改變,研究人員進而繪製出了不同年齡段的多種皮膚細胞類型的基因表達圖譜。

「包括表皮基底細胞、有棘細胞、顆粒細胞、黑色素細胞、真皮細胞等在內的各種皮膚細胞都有自己的『畫像』。」張維綺說,就像人臉識別用的是人臉信息大數據,細胞「畫像」用的是它的分子表達。

「我們發現,富含表皮幹細胞的表皮基底細胞在個體間差異最大。」張維綺說,幹細胞的狀態與年輕態密切相關,表皮基底細胞也因為具有較高的異質性被分為6個細胞亞群。

數據分析顯示:中年組(40歲以上)與老年組(70歲左右)受試者的皮膚有更為相似的轉錄組特徵,年輕組(20歲左右)受試者的皮膚細胞特性明顯不同。

「這表明,眼部皮膚在中年時期已經衰老化。儘管肉眼看不出來,但是基因表達的特徵已經呈現衰老。」張維綺說,多種衰老皮膚細胞的基因表達呈現出DNA修復能力降低、生物大分子損傷的增加等。

找到最關鍵的「減齡」路徑

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人類眼部皮膚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為了讓學界認可其中「劃重點」的衰老症狀,科學研究還需要完整的閉環驗證。

「我們在實驗用細胞的單細胞圖譜中看到某些表達下調了,那麼這種情況有沒有發生在其他的人身上呢?」張維綺說,為此團隊又通過顯色的方法證明,隨著衰老的加劇,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其他13人的眼瞼樣本中。

經過生物信息數據的挖掘和反向驗證,研究團隊發現基底細胞中的KLF6和真皮成纖維細胞中的HES1這兩種生長因子的下調能引發皮膚衰老。

「我們又分別在所培養的細胞中,阻止了KLF6和HES1的表達,結果表明這些細胞的衰老被加速,而反過來激活表達卻能夠延緩細胞衰老。」張維綺說。

有了判斷細胞年輕和年老的「標尺」,團隊在體外培養了眼瞼皮膚細胞,並從生物活性小分子庫中選用了一些物質,研究它們是否能夠延緩衰老。

「我們嘗試了維生素C、二甲雙胍、槲皮素等不同的小分子,最終天然化合物槲皮素表現得最為穩定和高效,細胞水平上的不同實驗證明了它能夠延緩人真皮成纖維細胞的衰老。」張維綺說。

責任編輯: 小雲

【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你的年輕態由誰決定?上萬個女性眼瞼細胞「吐露」衰老的秘密
    你的年輕態由誰決定?我科學家用單細胞測序技術鎖定關鍵因子——  上萬個女性眼瞼細胞「吐露」衰老的秘密  11月25日,我國科學家在《發育細胞》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用目前精度最高的生物技術對這個關鍵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 ScienceSignaling|單細胞測序揭示記憶CD8+T細胞的早期前體及分子決定
    ;2,命運決定轉錄因子T-bet使得有絲分裂的子代細胞在最開始就出現不同;3,T-bet的非對稱機制可能是由於蛋白酶體的非對稱分布導致;4,微生物感染早期對CD8+T細胞的單細胞表達譜分析鑑定可以預測細胞命運的細胞轉錄特徵;5,極化蛋白atypical PKC介導的非對稱細胞分裂對記憶淋巴細胞的命運決定具有功能。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目前單細胞基因組學逐漸由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接棒。WGA)/ 全轉錄組擴增 (Whole Transcriptome Amplification,WTA):單細胞測序的難點  2.2.1 主要的三種全基因組擴增技術,各有優勢  由於在單細胞中的DNA和RNA的數量非常小(幾個pg),用傳統的測序儀無法檢測,所以科學家們必須首先對這些分子進行擴增,同時儘量的減少錯誤。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2】Nature:單細胞DNA測序揭示微生物「暗物質」天文學家們認為,宇宙總物質量的23%由瀰漫於其間且肉眼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現在,美國科學家進行了微生物「暗物質」研究,他們用單細胞DNA測序技術對多種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後發現,微生物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豐富多樣,研究同時揭示了不同物種間令人驚奇的關聯。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 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作者:Carrie單細胞測序技術基因測序在體外診斷市場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單細胞測序技術自2009年問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評為年度技術以來,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科研領域。
  • 解讀單細胞RNA-seq技術
    細胞群體在特定的時刻聚在一起,執行關鍵的功能,形成一種器官。細胞亞群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在特定的時間點履行專門的職責。(如同在聚會上,不同的人帶來禮物、吃食或幫助安排活動)。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仔細分析這些細胞如何單獨起作用,製造一個器官,為研究人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是,隨著科學家們不斷設計出的巧妙新技術,梳理每個細胞在許多複雜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這些挑戰都會逐漸消失。
  • 單細胞測序技術原理
    單細胞測序技術自2009年問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評為年度技術以來,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科研領域。 2015年以來,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術的出現,徹底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成本門檻。
  • 【綜述】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續篇
    腫瘤 2019.10.7 研究小組使用類器官技術和單細胞RNA測序研究膀胱癌 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帕科·雷爾(Paco Real)領導的上皮癌變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已經使用創新的類器官技術來實現小鼠尿路上皮細胞穩定
  • 免費領取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市面罕見的單細胞技術書籍
    前陣子,小編發現了一篇單細胞測序的文章,看到之後震驚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只有這些:細胞培養、單細胞製備、單細胞測序、質量控制、技術驗證,而且只獲得了單細胞測序數據就結束了據統計,單細胞測序相關文章的單月平均影響因子達到了20.4!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文章已經發表很多了,現在再不應用就趕不上熱度了! 為響應熱潮,滿足同學們的需求,解螺旋和聯川生物一起給大家送出這本《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實體書。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乾貨 | 靠譜 | 實用   基因測序在體外診斷市場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單細胞測序技術自2009年問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評為年度技術以來,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科研領域。2015年以來,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術的出現,徹底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成本門檻。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 單細胞測序是從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的研究。
  • 大事件、新技術引領單細胞進入新時代
    2009年第1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文章橫空出世,2015年10x Genomics第1個實現商業化高通量單細胞解決方案,到今天單細胞測序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2019年可以稱得上是單細胞技術全面應用的元年,年度發文數量達到683篇,每個月都有不少重量級文章發表。
  • Illumina、Juno等技術巨頭為啥同時下注單細胞測序?
    Juno認為,裝備了AbVitro世界領先的單細胞測序之後,它的CAR-T免疫療法就可以稱霸天下了。  傳統的細胞免疫治療在尋找結合靶點時也會忽略掉那些含量很低的靶點,然而最終可能就是這些被「平均掉」、「覆蓋掉」的靶點,成為癌症復發轉移的關鍵,正所謂「此消彼長」。  Juno打算利用AbVitro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儘可能多的分析癌細胞上的靶點。
  • 單細胞測序揭開「作物遺傳分析和產量基因挖掘」新篇章
    為突破這一瓶頸,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David Jackson 課題組及多個合作團隊的研究者們利用玉米這一糧食農作物作為研究對象,聚焦花序器官早期發育這一決定性階段,運用時下先進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scRNA-seq) 技術, 構建單細胞水平基因共表達網絡並準確預測基因冗餘,進而整合特異性細胞群體染色質開放數據,鑑定關鍵轉錄因子調控位點,最終結合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挖掘產量性狀相關基因。
  • 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的研究進展
    在這篇綜述中,我們總結了單細胞轉錄組學及其生物學應用方面的最新技術發展。scRNA-seq是一種在單細胞水平上分析細胞特異性轉錄組的強大方法。通常,scRNA-seq方法由四個步驟組成:(1)單細胞分離,(2)反轉錄,(3)cDNA擴增(4)測序文庫的製備。前三個步驟通常在單管反應中完成,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材料損失。
  •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該五篇文章幾乎都是同時發表,表明該領域的競爭激烈,同時也說明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在植物研究應用中已經成熟,期待未來更多的植物組織細胞的測序,為解決植物如何從胚發育成全株提供更多的信息!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 科學家首次用單細胞測序方法分類神經細胞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8日電(記者林小春)大腦就像由成千上萬種神經細胞組成的複雜電路。這個電路怎樣形成?各種神經細胞怎麼連接?了解這些信息,也許能幫助破解由於神經連接紊亂造成的神經疾病。現在,美國研究人員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一大步。
  • 「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實現產業化還要多久?
    質譜流式技術平臺最初由美國DVS Science開發,但這家企業於2014年被美國Fluidigm以2.1億美元收購。國內單細胞蛋白分析的代表企業為宸安生物、普羅亭,其中,宸安生物專注單細胞質譜流式診斷設備、試劑和軟體開發,普羅亭致力於以單細胞蛋白層面研究為核心的檢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