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推出《後浪》宣傳片後,「後浪」一詞霸屏2020年,成為中國新生代的代名詞。近日,B站新綜藝《說唱新世代》又以豆瓣評分9.2的高分強勢出圈,節目總導演嚴敏在接受採訪時說:「說唱的意義是發聲,為弱勢族群、為被忽略、被忽視、被看不見的人發聲」,節目打出的口號也是:萬物皆可說唱。
而公益也迎來了它的新世代。不同於說唱,公益不止於發聲,它更注重行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行動構建美好,萬物也皆可公益。有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正關心著世界的一切變化,心繫國家的現在和將來,他們聚焦藏區婦女、野生動物保護、疫情下的服務群體及弱勢群體、身心殘障群體、環保與安全問題等,以創意致敬美好,他們是公益新世代下的中國新生代。
11月8日,易善青年公益領導力論壇第四期於線上舉行。一群來自全國各地、平均年齡在十六七歲的青少年與公益項目建立深度連結,通過深度調研與創意發散,為服務公益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將公益與網際網路進行巧妙聯動,創新傳播玩法與設計理念。以青年學子為代表的新生代如何開闢一個公益新世代?一起來看一下他們的公益創舉。
>>香格裡拉藏族手工藝品
打造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文創產品,注入潮流血液
學生:王心悅;劉芝彤
伴隨義烏工廠生產的手工藝品充斥在香格裡拉大街各個商鋪裡,代表藏文化的手工藝品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受疫情影響,作為藏區支柱行業之一的旅遊業遭受強烈衝擊,手工藝品購買量逐漸下降,當地婦女收入更是微薄。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傳播藏文化,提高藏區婦女收入,增強她們信心,阿若康巴文化社應運而生,為開發出更多吸引年輕遊客且具有藏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貢獻著她們的能量。
00後的王心悅是一個「藏文化迷」,她希望能為傳播藏文化綻放自己的光和熱。通過採訪調研,她發現消費者傾向於購買可愛、方便攜帶且有紀念價值的手工藝品,因此,她提出了將「戳戳樂」這種潮流產品和藏區特色相結合的創意。補充視頻
該產品把藏區豐富的羊毛氈作為基本原料,製作藏族少女及藏獒形象的「戳戳樂」,推出兩種產品套餐:「1+1」套餐和DIY套餐,鼓勵消費者動手參與產品製作,在製作過程中感悟藏文化魅力及動手樂趣。
為促進產品銷售,同樣關注這一項目的劉芝彤,在深度調研與洞察消費者需求後,發現目標消費者們偏愛更有特色、精緻的手工藝品,於是,熱愛服裝設計的她以藏族特色的「圖騰」作為創意元素,製作五種款式絲巾,助力推廣藏族手工藝品售賣。
「我希望更多的阿若康巴手藝人能夠被社會看見,能夠溫暖購買了這些作品的人們,讓她們能擁有一個幸福的生活,也讓背後的家庭充滿力量。」劉芝彤感嘆道。這份來自遠方的呼喚也會因為新生代力量的加入而被越來越多人聽見。
聽完兩位同學分享,南都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楊丹評價道:「兩個同學前期調研非常充分,心悅『戳戳樂』創意將藏區典型人物和動物與目當下年輕人喜愛的東西巧妙結合,芝彤的『圖騰』絲巾也極具創新,行動力很強,成品已經製作出來。」此外,楊丹也建議同學們多做一些田野調查,深入藏民,挖掘更本土的傳統文化,做出更好的文創產品。
>>野生動物保護
短視頻助力宣推,原創梳子凸顯青年動保主張
學生:王思睿;陳嘉彧;袁也青青;劉子介;包鈺;李子浩
疫情之下,野生動物保護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焦點。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報告顯示,在近半個世紀時間裡,全球野生動物滅絕了2/3以上,而人類活動是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人與動物如何和諧共生?
通過調研問卷和訪談,王思睿發現大部分人對於保護瀕危動物都僅停留在「假大空」的口號上,不能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相較於環境保護,目前所做的宣傳遠遠不夠。因此,她製作了一支有關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視頻,號召更多大眾參與荒野新疆發起的「成為月捐人,支持新疆自然保護與科普」公益項目。
身處青藏高原的雪豹與人類的衝突特別大,會因對牧民的牛羊造成威脅被獵殺,而「野獸保護欄」即分隔在雪豹和牛羊間的一根鐵絲網,在很大程度上保護雪豹的同時,又能保證牧民財產不受損害。王思睿呼籲公眾參與到野生動物保護中來,為人類的好朋友盡一份微薄之力。
來自上海八年級的學生陳嘉彧分享了三個野生動物案例,也製作了一支動物保護短視頻。16歲的袁也青青歷時20周完成了調查研究,並製作了項目周報、宏觀及微觀簡報,豐富自身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知。「Today becomes so more beautiful than tomorrow,野生動物的未來需要所有人挺身而出。」這是袁也青青短視頻中的一句公益主張,通過反轉動物與人類角色達到觀看者心中一震、眼前一驚的警醒作用。
此外,她建議要加強對違反野生動物保護行為的監督,將規章制度真正落到實處,相關教育也應從小抓起,從現在做起。
劉子介希望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可以根植於每個人心中,他以一本「黑色的書」來呈現自己的野保主張,以定格動畫、極強的劇情和設計來告訴大家「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不要為了經濟發展而一味傷害野生動物」。
包鈺從市場角度分析消費者畫像,發現高中生作為目標消費者對於產品顏值需求大於實用性,且產品要具有象徵意義才更有吸引力。她以「手爪」作為切入點,發散思維,製作「手爪形」三款梳子——虎抓痕順滑梳、鷹爪蓬鬆造型梳、雪豹按摩溫柔梳。在兼顧產品顏值的前提下,延展功能性。「用它們來梳頭就好像是野生動物在撫摸人類的頭髮,象徵著友好和睦。」包鈺解釋創意理念。
關注海洋野生動物的李子浩介紹了海洋汙染對野生動物的危害性,他希望政府能加強對漁民捕撈的管控,並建議依託技術,研製海洋小機器人清理海洋垃圾或控制漁民捕撈行為。
「如同學們所說,提升公眾意識、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是目前最需要關注的內容。包鈺同學的梳子產品十分有意義,後續可嘗試將這個創意轉化為現實。」北京綠色陽光環保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伯潔評價道。
>>疫情下的服務群體
揭秘「疫」中人背後的故事,促進人文關懷
學生:楊瀾
根據西南大學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醫護人員群體的抑鬱、焦慮、恐懼、內疚情緒在1.4萬受訪群體中最為嚴重。其中,8.7%的受訪醫護人員群體有一定程度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10.87%的醫護人員睡眠質量差。後疫情下,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楊瀾進行了一系列針對疫情後醫護人員心理健康數據調研,在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的幫助下,她深度採訪了武漢市兒童醫院的部分醫護人員和抗疫工作者,並將素材和感悟整理成了一篇深度文章發表在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季刊《改變》上。
她呼籲大家關注疫情下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以及普遍存在的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抑鬱症、青春期心理健康、產後抑鬱、中年焦慮等。此外,她希望每位醫護人員以及防疫工作者都能有意識地增強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平好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更好地應對秋冬新一波潛在的疫情壓力。
疫情中的「她」力量
學生:張子慧
除了醫護人員,外賣和快遞人員等城市守護者也是疫情期間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是在整個世界按下暫停鍵而仍舊維持城市心臟跳動的人,但很多時候,他們都會被忽略,尤其是該群體中的女性。
國家衛健委表示,4.26萬支援武漢醫護人員當中,女性有2.8萬人,佔其中的2/3,而在火神山建築工人當中,男女比例更是達到了1:1,足以彰顯「她」力量的強大。
張子慧聚焦城市守衛者中的女性力量,參與「包容城市計劃」,他希望通過數字內容創作傳播,讓公眾關注到該群體,從政策倡導方面進一步推動完善所在行業福利制度保障,例如五險一金、醫護人員生理物資等。項目前期,她設計了宣傳海報,並和來自武漢的外賣員、一線志願者和醫護人員進行訪談,撰寫原創文章《她和她和她》,讓更多人了解一線生活。另外,她還開設並經營了個人微信公眾號,讓更多人了解快遞員以及志願者行業生存環境。
「他們的職業需要我們去理解,他們的需求需要我們去關注。希望大家能夠通過了解去理解,通過認同去尊重」張子慧說。
上海宋慶齡基金會陽光沐童專項基金副秘書長張甜蕾聽完分享後十分感動:「項目介紹過程中,從所流露的真誠和和敘述,我能夠感受到她們身上作為青年一代濃厚的社會責任感。」
>>疫情下的弱勢群體
直面校園暴力,保護「少年的你」
學生:張雨澤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校園經歷美好難忘,可有些人卻深陷泥濘黑暗,被嘲笑、被羞辱、被毆打、被孤立、被找麻煩……有的人甚至一輩子無法逃離「校園霸凌」陰影,變得敏感、自卑、抑鬱、甚至絕望。
張雨澤通過背景分析,總結校園霸凌的源頭及後果,並提出了解決方案。他認為遭受校園霸凌的同學最終會演變成兩種後果:一是抑鬱甚至自殺;二是轉變為施暴者。為了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他主張在國家和政府的指導下,及時幹預,阻止校園暴力,對被霸凌者進行心理疏導,不要讓火苗變成火災。
愛,不罕見,為「瓷娃娃」添一束光
學生:呂騫;杜馨
在我國,現有罕見病患者超過兩千萬人,其中成骨不全症患者佔比最大,他們往往又會被稱為「瓷娃娃」,很容易骨折,目前我國近10萬「瓷娃娃」患者中,仍有41%的患者沒有接受治療。家庭貧困、因病致貧、上學不易、被「矮視」偏見、缺乏預防遺傳病意識和途徑等都是「瓷娃娃」患者面對的種種難題。
呂騫的父母都是醫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瓷娃娃」患者,帶給他很大的心理衝擊,於是決定深入這個群體,做一束能夠點亮他們生活的光。
他幫本地的「瓷娃娃」患者申請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鋼鐵俠計劃」資助的醫療費用,並走上街頭,向人們科普「瓷娃娃」。「我希望每一位瓷娃娃患者都能得到公平的醫療資源、教育和工作機會,能有更多人了解、關注與施以援手,整個社會多一些信任,少一些防備,一起為他們拉起一張保護網。」呂騫分享道。
來自雲南的杜馨稱「瓷娃娃」患者們為「折翼的天使」,她在成骨不全日製作了宣傳海報以及一支方言版宣傳視頻,同時還深入線下,在藥房發起關愛「瓷娃娃」行動。她為這一群體寫下一篇名為《我不完美,但絕不罕見》的文章,「希望每一個罕見病患者都能把這句話作為人生信條,我們在為他們添一束光的同時,也能收穫溫暖。因為愛,絕不罕見。
讓視障群體被「看見」,也能「看見」世界
學生:慕昌燁
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視障群體多達1730多萬,但在路上卻很少見到他們,30%的視障者選擇不踏出家門一步,生活困難重重,學習資料難以獲取。究其根本,無障礙設施不夠完備,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度及包容度不夠。如何讓更多視障人被「看見」,保障安全的同時也能「看見」外面世界的精彩?
成都市三渡潛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一直在積極倡導大家協助身心障礙人士發現、認知並運用他們的潛能拓展就業方向。來自重慶的高中生慕昌燁作為志願者與視障人士建立了深度聯繫,通過訪談了解他們心路歷程,並鼓勵他們走出家門,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她在調研後呼籲以平等的眼光去對待他們,「我們本沒有什麼不一樣」。
「社會工作中,有一種名為優勢視角工作理念,指幫助受益對象或服務對象去認識自身優勢,從而達到解決阻礙或者是潛在的社會問題。」南都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楊丹提出了與視障人群共同工作生活的建議。
>>設計小遊戲,傳播環保與安全理念
「垃圾分類大問題,試試掌中小遊戲」
學生:張瑜騰
截至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生活垃圾年產量為4億噸左右,並以每年8%的速度遞增。垃圾分類能夠對有害垃圾針對性處理,也能對可回收垃圾進行資源再生與循環利用,減少垃圾產生總量,提高垃圾處理效率,減弱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如何提高大眾的垃圾分類意識? 大一學生張瑜騰自學編程,設計了一款微信小程序遊戲,玩家通過將垃圾拖拽進合適的垃圾桶來獲取得分,藉此增強垃圾分類意識,並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希望藉此獻綿薄之力,讓大家多多了解垃圾分類知識,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張瑜騰說。
南都公益基金會的項目總監楊丹肯定其創新形式,並建議他後續對遊戲界面進行改進,細節處繼續完善,爭取將遊戲推廣開來。
開發火災消防遊戲,在遊戲中學逃生
學生:潘御麟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據統計,2018年我國共發生火災23.7萬起,其中城中村火災數佔46.5%。
潘御麟分析了城中村火災頻發的原因,包括生活設施隱患多、消防器材不足、居民消防意識差、缺乏消防安全教育等。他以為目前相對容易解決辦法是提高城中村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因此製作了一款名為「我的世界」3D小遊戲,它是一款山河建造遊戲,重點讓玩家探索交互,支持在多人伺服器與單人世界中,分別體驗不同的遊戲模式。
而且在遊戲中設置了很多遊戲點,對應消防安全知識點,例如使用溼毛巾來降低煙對自身的傷害;爬樓梯時要注意秩序;逃生中不能坐電梯以防被困等。
「在關卡設置上可以更加豐富,包含更多消防安全知識,或升級成VR遊戲,讓玩家進一步體驗真實逃生場景,仿照地圖,改寫成實體版密室逃脫遊戲等。」潘御麟不斷豐富自己對這個遊戲的設想,希望通過這款遊戲,幫助更多人逃離火災魔爪。
南都公益基金會的項目總監楊丹評價:「御麟同學善於找到解決城中村火災的幹預點,但也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遊戲的可持續性體現在哪裡?所以可以設置一些升級、等級等,激發玩家探索欲,同時也能讓他們對火災、消防知識進行深度學習。」
>>公益新世代,請看中國新生代
他們是千禧一代,他們是後浪,他們是中國新生代。在公益新世代下,他們關心世界,關心國家的當下與未來,扶助弱小,傳遞溫暖,向世界宣告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與熱情。
他們有幸遇見一個科技繁榮、文化繁榮、城市繁華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的是,遇見這樣的他們。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到公益的行列中,用實際行動在公益新世代下唱出中國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