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很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什麼是視覺?
其實小編的理解很簡單:人眼看到了某一件物品並感知到了它的存在,這就是視覺。
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中,有人提出過:光是由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混合在一起組成的概念,並且只要光波的波長在380—780納米之間,人類的眼睛就能感知到它,這是形成視覺的簡易過程。
但俗話說眼見為實,人眼實際看見的是「實」嗎?我們通過幾張圖片來了解一下自己的「eyes」。比如這張圖片,當你看見它的那一瞬間,是不是覺得圖中的這些線條是彎曲的?
其實通過細微觀察,只看其中的一條,你會發現它是筆直的。只不過線條之間的黑白塊讓你產生了視覺上的「錯覺」。
第二張圖片中,你會不會發現中間位置存在一個菱形?但其實它是一個矩形。
目光緊盯第三幅圖片,並停留3秒,你會感覺到圖中的橢圓形在滾動。但如果你只看其中一列橢圓形,它其實並沒有移動。
在接下來的這張圖中,只看其中的某一個黃線交叉點,其他點看上去是黑色的感覺。但單單只看一條黃線的話,上面的節點卻都是黃色。
這4張圖片所出現的同類現象可稱為「視錯覺」。造成這種錯覺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因為當你在看圖片的時候,眼球有輕微的擾動;第二點是因為你的注視點和周邊區域會有一定的差異。
而這一切都要追溯到人類用來感知光的器官——眼睛。人的眼睛與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一樣的:外界某一個物體它發出來的光,通過照相機的鏡頭在底片上形成了物體的倒像。
照相機成像示意圖
同樣一個物體,它發出的光通過眼球落到視網膜上,並形成了物體的倒像。
人眼成像原理圖
下面這張圖是「人眼相機」的鏡頭結構構造。
晶狀體結構類比於相機的鏡頭,光線通過晶狀體映射在眼球後部的視網膜上(而視網膜上有很多感光細胞),此時視神經會將這個信號傳遞給大腦,人就會感知到物體的光。
視網膜裡有兩種細胞,分別是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杆細胞(含一億個)主要負責昏暗光線下的視物,而視錐細胞(含700萬個)則負責處理色彩和細節。
每個視錐細胞都含有一種感光色素(感紅色素、感綠色素、感藍色素),這樣它們就能夠感知相應的顏色。通過對紅、綠、藍三種顏色進行調和,人眼就能感知任何一種彩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