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兩家化纖公司產聚酯短纖零關稅進南非

2020-11-28 全球紡織網

    全球紡織網2月9日訊  記者從慈谿市外經貿局了解到,日前,南非政府發布了對中國進口聚酯短纖反傾銷案的最終裁決,宣布在應訴的5家中國企業中,慈谿市的江南化纖有限公司、大發化纖有限公司和其他省市的兩家企業獲得零稅率,我市的浙江華盛化纖有限公司的稅率是12.12%,其他未應訴中國企業的稅率是122.97%。這是繼2007年我市江南化纖公司在美國聚酯短纖案中獲得零稅率以來的又一次成功應訴。


    南非聚酯短纖案於2009年1月23日立案,傾銷調查期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損害調查期為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根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統計,在這一傾銷調查期內,我國向南非出口產品總金額為695.3萬美元。我市企業針對這一案件積極展開應訴,最終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確保了我市重點化纖企業在南非市場的競爭地位。


    隨著金融危機的全球蔓延,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設置的貿易壁壘和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增多,中國成為這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最大受害者。2009年,我市遭遇來自美國、俄羅斯、南非、阿根廷、加拿大、巴西等6個國家提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共10起,涉案企業31家,涉案金額1979.4萬美元,案件數量與2008年同期相比上升233%。此次南非聚酯短纖案的成功應訴將為我市企業應對國際貿易壁壘提供有益借鑑。


    市外經貿局有關負責人提醒廣大外貿企業,要提高對「兩反一保」和WTO的認知水平,密切關注國際貿易動態,加強對外貿易風險防範;涉及反傾銷等貿易摩擦時,應理智分析、積極應對,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及時與外經貿部門商榷有關對策。當貿易摩擦來臨之時,我市企業不僅要採取措施緊急應對,長期上更要修煉「內功」。近期,我市企業應當加強制定技術標準,及時了解WTO的有關規則和最新規範,按照國際慣例進行操作。立足長遠關注開發新的市場,並通過產業升級,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增強產品的競爭優勢。

相關焦點

  • 打贏美國反傾銷案 促進慈谿聚酯短纖出口增長
    浙江在線08月13日訊 自今年4月成功打贏美國反傾銷官司以來,國內聚酯短纖主要生產基地慈谿出口形勢喜人。筆者從昨日在慈谿舉行的美國聚脂短纖反傾銷總結和2008年度覆審準備會議上獲悉,今年上半年,該市聚酯短纖出口達到4374萬美元,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美國市場3260萬美元。
  • 慈谿化纖企業著手應訴美國反傾銷
    慈谿化纖企業著手應訴美國反傾銷 2006-03-08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本報寧波3月7日電(記者 徐園 通訊員 陳振鐸 盧萌卿)筆者今天從有關方面了解到
  • 離市場更近 浙江慈谿江南化纖走進美國
    離市場更近 浙江慈谿江南化纖走進美國 2013-09-02 10:45:53 來源:中國紡織網 入世之後,伴隨我國化纖及其上遊產品競爭力的不斷提升,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先後對我國化纖產品發起了反傾銷調查
  • 美對華聚酯短纖作出反傾銷行政覆審終裁
    美對華聚酯短纖作出反傾銷行政覆審終裁 2010-01-25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2010年1月11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於中國的聚酯短纖作出反傾銷行政覆審終裁
  • 原因蹊蹺:慈谿一化纖公司發生奪命爆炸
    昨日凌晨兩點零五分,一聲巨響,從慈谿周巷鎮天益化纖有限公司內傳出。離事發地點不遠,正上夜班的邵其忠,剎那間感覺地動屋搖,他心頭一驚「出大事了」。  寂靜的後半夜就此喧鬧,警車、消防車在之後的十分鐘之內趕到。  沒多久,傳來哭聲,兩位來自安徽鳳臺縣的工人當時正在車間裡,都沒救了。
  • 「第三屆國際化纖產品定貨會」於2007年3月將在慈谿舉行
    「第三屆國際化纖產品定貨會」於2007年3月將在慈谿舉行 2006-12-19 00:00:00 來源:來源:中國家紡網 在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的關心支持下
  • 從慈谿企業十強榜單五年變化看 供給側改革重塑「慈谿製造」
    以公司主力產品「四點接觸球軸承」系列產品為例,公司整整花了2年時間不斷測試、改進,僅設計驗證、性能驗證就報廢了數套價值近百萬元的模具,而到了內部驗證又試產了近萬套軸承,才終於研發成功,性能可以叫板國外同類產品。這款「四點接觸球軸承」讓慈興斬獲了3項發明專利,1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並在2016年通過「浙江製造」標準認證。  與前兩家企業相比,浙江長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相對比較穩定。
  • 慈谿逍林:化工廠緊鄰民居 廢氣、噪音困擾居民多年
    (實習生童巧榮攝)   廠房與民居僅有一牆之隔(實習生童巧榮攝)  浙江在線慈谿頻道8月9日訊(記者龔馳霞 實習生 童巧蓉)近日,有慈谿逍林鎮居民向記者投訴,自家旁邊的化纖企業時常排出刺鼻氣體,而且在夜間,機器發出的噪音很大,嚴重影響周圍鄰居的正常生活
  • 寧波慈谿一企業13億貸款違約 7家銀行苦討債
    天眼查的資料顯示,該公司註冊資本金3億,公司法定代表人沈晶晶同時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並為公司的最大股東,股份佔比80%。除此以外,沈定康、沈鑫二人分別在公司擔任董事和職工董事,而沈定康是康鑫化纖的法人代表及最大股東,股份佔比59.7%,沈鑫則是康鑫化纖的二股東,股份佔比20.4%。
  • 浙江慈谿企業逃廢債「借屍還魂」記
    記者查詢啟信寶另獲悉,康鑫化纖有16條限制高消費記錄,其中12條直指沈定康本人,自2016年起申請人包括工行慈谿分行、交行慈谿支行、農行杭州灣新區支行、上海銀行慈谿支行、工行杭州灣新區支行、興業銀行寧波分行、寧波銀行慈谿支行、杭州銀行寧波分行、光大銀行寧波分行等。
  • 慈谿四大傳統產業實現華麗轉身
    本報訊(慈谿記者站盧萌卿 孫雲東 趙 科 記者魏 萍)今年上半年,位於慈谿的飛龍家電集團佔地500多畝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陸續投產,該公司冰箱、洗衣機總產能突破500萬臺,今後他們將向高端智能化、節能型及綠色環保型發展,實現家電這一傳統行業的轉型提升。
  • 第三屆國際化纖產品定貨會於3月28日圓滿落幕
    化纖作為慈谿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發展迅猛,2006年全市化纖行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自營出口1.26億美元,規模以上化纖企業達60餘家,成為全國最大的滌綸短纖生產基地和化纖品種較為齊全的產業集群地之一。
  • 南非對華合成纖維短纖反傾銷案
    案件基本情況2009年1月23日,應南非國際貿易服務組織的申請,南非對原產於中國的合成纖維短纖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涉案產品海關編碼為55032000。本案的傾銷調查期為2007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損害調查期為2005年1月1日~2008年6月30日。
  • 寧波慈谿整治廢塑料黑作坊 發展職業線人督查
    塑料是家電、化纖企業生產的重要原料,有著「中國家電之都」稱號的慈谿,廢舊塑料回收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廢塑料經營戶最高峰時發展到4000多家,但大多為家庭作坊式,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隱患不說,廢塑料加工更是環境「殺手」。去年至今,慈谿廢塑料整治,共查處了1500餘家非法窩點,這樣的成效,和引入第三方監管是分不開的。
  • 寧波首個全職中科院院士「安家」慈谿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作為寧波首個全職中科院院士的趙玉芬教授落戶在慈谿,並在慈谿設立公司轉化科研成果。趙院士和她的項目為何落戶慈谿?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在寧波大學陽明學院三樓趙院士的辦公室,慈谿市的客人為院士送來了兩盆當地產的優質蘭花,趙院士直誇漂亮。同樣,對慈谿的環境,趙院士也是連連稱讚。
  • 醉鄉裡丨慈谿十大「牛企牛品」都有誰?榜單揭曉!
    去年六月份,浙報集團「醉鄉裡融媒體品牌」聯合慈谿宣傳部推出尋找「十大最具創新因子的企業」、「十大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產品」活動,在尋訪中,40餘家慈谿大地上成長起來的牛企和牛品進入媒體和公眾的視眼,慈谿製造驚豔公眾。同年底,「醉鄉裡融媒體品牌」推出了「十大牛企、十大牛品」網絡投票,得到公眾高度關注,一周內就收到44萬多張選票。
  • 寧波慈谿GDP超1737億元 繼續領跑浙江
    慈谿是我國民營經濟活躍的區域之一,現有市場主體16萬餘家,其中工業企業1.8萬家,形成了家電、化纖、軸承、汽配等支柱產業。 2018年,慈谿市持續堅持「工業立市、實業興市」不動搖,強化創新驅動,以「高素質」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
  • 寧波卓成化纖有限公司基本實現無排放
    近日,寧波太極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採用自主創新技術——DS-煙氣綜合治理技術,對寧波卓成化纖有限公司進行工業煙氣綜合治理。經環保部門檢測結果顯示,其工業煙氣基本實現無排放。有關專家認為:這一技術的應用將使生產和環境保護得到同步發展,同時為工業煙氣的綜合治理起到示範作用。
  • 純棉衣服少了化纖熱了 浙江化纖企業熱衷石化投資
    報導,價格因素、流行趨勢、以及化纖生產技術的提高,都在助推化纖面料代替全棉的腳步。  化纖面料越來越多地被使用,紡織化纖行業經歷了一輪十年不遇的火爆行情。隨之而來的是對原料的火爆需求,浙江多家大型化纖企業,正一步步向上遊原料產業滲透,由化纖行業向石油化工行業延伸發展,乃至在海外直投石油煉化項目。
  • 慈谿毛絨產業已基本形成集群態勢
    目前,慈谿已形成了從化纖紡織、毛絨織造、印染整理直至服裝成衣和鞋帽玩具等一條龍的產業鏈,其創新節奏和信息傳遞之快、運作效率之高、原輔料採購之便、成本之低在全國獨一無二。另外,企業的剩餘產品、次品及廢腳料可在全國最大的布角料市場——慈谿勝山布角料市場配套消化,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寧波人造毛皮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國良是慈谿毛絨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