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小行星帶之中已知最大最重的天體,約佔小行星帶總質量的三分之一。
穀神星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於1801年1月1日公布,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平均直徑為952公裡,等於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和青海省的面積相當。
「黎明號」是NASA發現號計劃的一個項目,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設計並製造,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管理,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其科學任務。
2006年6月,NASA發射「黎明者」探測器前往穀神星,2015年8月到達,2018年10月完成觀測任務。由於其高效的離子推進系統,黎明號是唯一一艘環繞穀神星和灶神星這兩個外星目的地運行的太空飛行器。
下圖是「黎明號」在下降到距離地表不到22英裡(35公裡)的高度時,拍下了這神秘的亮斑,一度被天文迷瘋狂猜測。
經過近一年的研究,8月10日,《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特別論文,公開研究成果。
「黎明號」的科學家們得出結論,穀神星表面明亮的區域是由碳酸鈉構成的沉積物,來自於地下鹽水庫,並且通過對研究穀神星的重力分析,確定鹽水庫大約有25英裡(40公裡)深,數百英裡寬。證實了穀神星是一個富含水的星球。
早在2015年「黎明號」到達穀神星之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用望遠鏡觀測到了表面明亮區域,但無法判斷它們的具體成分。從它的近軌道,黎明號捕獲了在Occator隕石坑內的兩個不同的,高度反射的區域的圖像,隨後被命名為Cerealia光斑和Vinalia光斑。(「光斑」指的是明亮的區域。)
科學家們還表示,小隕石經常撞擊穀神星的表面,把它弄得粗糙,留下碎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明亮的區域變暗。據此,通過對表面亮度的研究,判斷穀神星是一顆不到200萬年的年輕行星,這些沉積物的地質活動可能還在繼續。
那麼,這顆富含水的行星,能否有生命存在呢?讓我們繼續關注。
【本文由「極客蘑菇」發布,2020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