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另類天象
如果你領略過能折斷電線桿的狂風,見識過掩埋了整條公路的暴雪,你可能會以為,這就是全宇宙最驚天動地的氣象災害了。不過,跟太陽系的其他星球相比,我們在地球上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比如,木星上的大紅斑其實就是肆虐了300多年的風暴氣旋,金星上的溫度足足有460℃,比撒哈拉沙漠還要熱10倍。所以,慶幸吧,我們生活在地球上!
太陽——「龍捲風」
太陽上也會刮龍捲風嗎?來看看這張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攝的照片吧,那騰空而起的火舌,儼然是龍捲風的模樣。
太陽是個碩大無比的等離子體氣團,內部充滿了火熱的、旋轉著的等離子體。組成等離子體的質子和電子是自由移動的,並不像在原子裡那樣「綁」在一起。這些帶電粒子的運動使太陽產生磁場。當等離子體被磁場捕捉,就形成了「龍捲風」。這樣說來,太陽上的「龍捲風」並不是真的風,它只是一條跳動的火舌,是日珥的一種。
太陽上的「龍捲風」躍出太陽表面20萬千米,這高度相當於15個地球摞在一起;「風速」高達30萬千米每時,相比之下,地球上的龍捲風,風速的最快紀錄也不過才117千米每時,簡直是小兒科。
金星——硫酸風暴
金星的大氣層厚度是地球的93倍,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跟地球上一樣,二氧化碳在金星也是個溫室氣體的角色,非常擅長聚攏熱量。厚實的二氧化碳帶來了顯著的溫室效應,讓金星表面溫度飆升至460℃。
金星上不僅有高溫的炙烤,還有無處不在的硫酸風暴。金星上空漂浮著硫酸雲,它以360千米每時的速度猛烈地掠過金星表面,這比5級颶風還要快!
土衛二——積雪
滑雪愛好者一定對土衛二心嚮往之,那裡的南極有一片莽莽雪原。
土衛二是土星的第六大衛星。現已退役的「卡西尼」號飛船曾經收集了土衛二的大量數據,根據它傳回的圖像,土衛二的南極雪質良好,深度可達100米,用「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土衛二上怎麼會有雪呢?原來,分布在南極附近的間歇泉源源不斷地噴射出由水蒸氣、冰晶顆粒、氨氣和二氧化碳等組成的羽流,其中,冰晶顆粒掉落在表面,形成了「土衛二上雪紛紛」的景象。
然而,土衛二上的積雪非一日之功。在土衛二上,一年的積雪厚度還不到千分之一毫米,這意味著,形成如此壯觀的雪景,足足用了1 000萬年。
火星——塵捲風
火星表面覆蓋著非常細小的紅色沙礫,所以火星有個貼切的暱稱——紅色星球。當沙礫隨風揚起,就成為旋轉上升的塵捲風。
太陽的照射使得空氣的溫度升高,空氣受熱後密度變輕,就會上升。如果條件適宜的話,上升的空氣一邊旋轉,一邊裹挾著沙礫,就形成了塵捲風。塵捲風跟龍捲風是不一樣的,前者發生在晴朗的天氣,而龍捲風通常伴隨著暴風驟雨。
地球上的塵捲風不會高於1 000米,所以一般沒有危害。但火星上的塵捲風可是個狠角色,它呼嘯而過的時候,高度是地球塵捲風的20倍——比兩個珠穆朗瑪峰還要高!
木星——大紅斑
1665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喬瓦尼·卡西尼首次觀測並記錄了木星的大紅斑。從那以後,天文學家逐漸意識到,大紅斑是發生在木星上層大氣的超級風暴,而且是太陽系裡最大的風暴。大紅斑到底有多大呢?足以容納3個地球!
科學家還不知道為什麼大紅斑是紅的,或許是因為風暴中的物質發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又或許要歸結於氣體的溫度。
300多年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研究大紅斑。他們注意到,大紅斑的形狀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翻看100年前的大紅斑照片,你可能會管它叫「大紅香腸」,因為它又扁又長,像香腸一樣。不過它正在變窄,所以到了2050年,你可以叫它「大紅眼睛」了。
我們知道太陽系很大,有八大行星,還有小行星帶等,但是太陽繫到底有多大?其實,太陽系的邊緣「柯伊伯帶」到太陽的距離大概有50—500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149,597,870,691±30米)。
對於這串陌生的數字大家可能沒有直觀概念,在中科館內有這樣一個活動,叫做「太陽系進行曲」,通過活動介紹太陽系相關知識,並製作太陽系的尺寸模型,來領略它的廣闊與浩瀚。
照片沒有看過癮的話,小編還給大家準備了小視頻。
如果你也想擁有一個太陽系的尺寸模型,那就來中科館體驗活動吧。11月全月(每周一除外),主展廳四層「創客夢工廠」,我們等你來哦!
本文來自《科學畫報》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