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朝鮮鱊嗎?朝鮮鱊隸屬於鱊亞科,是一種常見的原生魚,但是它的近親似乎更加出名,這就是鰟鮍。
鰟鮍魚和鱊是近親,同屬於鯉形目——鯉科——鱊亞科,又稱四方皮、境魚、葫蘆片子、彩園兒、旁皮。鰟魮魚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種類多樣,常見於淡水湖沼中,尤其多見於水質潔淨的溪流中。它們的平均體長在六釐米左右,在北京最常見的鰟鮍是高體鰟鮍,經常可以在各種水域見到它們成群結隊地覓食。
在中國南部,鰟鮍的種類更加多樣化,彩石鰟鮍是其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它形似高體鰟鮍,尾鰭呈紅色,背部折射光線明顯,具有多種色彩。成年的彩石鰟鮍體長在六釐米左右。
由於食物更加充足,南方的高體鰟鮍的體型幾乎是北方的兩到三倍,顏色也更加靚麗,背部隆起,透明的尾鰭是鑑別它和彩石鰟鮍的重要依據。
在中國南部更加溫暖的地方,還生活著一種極其稀有的鰟鮍,叫做火山鰟鮍,又稱西南鰟鮍。它們主要生活在深山的溪流中,體型較小,通體紅色,非常漂亮。這種鰟鮍對水質的變化非常敏感,一旦環境發生較大改變,火山鰟鮍會大量死亡。正是由於棲息地被破壞,這種鰟鮍的數量非常稀少。
鰟鮍和鱊長得十分相似,那麼如何正確地區分它們呢?答案是:沒有絕對準確的方法。目前,準確度相對較高的方法是觀察體型和鱗片。鱊的體型通常比一般鰟鮍更加修長,顏色則相對暗淡;鰟鮍的鱗片則能夠反射光線,在不同的光照條件和角度下,呈現不同的體色。同時它們的體型相對鱊偏圓潤一些。
此外,從背面觀察鰟鮍,很容易將它與麥穗魚混淆。後者的體型更加接近寬鰭鱲,呈流線型,背鰭相對較低,顏色趨近黑色,鰟鮍背部的顏色則多呈淺灰色,背鰭長在體後,比較高大,通常具有斑點或者條紋。
鰟鮍魚與河蚌存在伴生關係,它們將河蚌當做自己的託兒所,將卵產在河蚌中,魚卵在河蚌中孵化成為幼魚。幼魚逐漸長大便會自行離開河蚌,如果沒有河蚌的存在,鰟鮍幼魚很難生存。同時,河蚌也可以從鰟鮍幼魚的排洩物中獲取營養。
到了繁殖季節鰟鮍魚的體色會變得格外鮮豔,雄魚的背鰭、臀鰭會變長,以便向雌魚誇示。有時,鰟鮍在水草茂盛、環境顏色較為豐富的水域體色也會變鮮豔,鱗片發育成熟的成年鰟鮍相對於幼魚體色更加多樣化,下圖中可以看到發色的鰟鮍幼魚。
鰟鮍魚最大的特點是群遊,多隻鰟鮍會有序地組成一個較大的團體,各個成員的職責不同。體型較大的魚遊在最前面,負責為魚群探路,相當於偵察兵;兩側的鰟鮍較為活躍,負責尋找食物,相當於後勤兵;中間的鰟鮍大多是體型較小的幼魚,遊在最後的幾條鰟鮍往往是年老的「智者」,當面對困境或危險時,往往是這幾條鰟鮍做出判斷,指引魚群的行動。如果最前方的鰟鮍遇到危險,這些鰟鮍和體型最大的幼魚會接替它們的位置。鰟鮍魚群還經常與其他魚類組成更大的群遊群體,尋求庇護,比如寬鰭鱲、麥穗魚等都是它們的好盟友。
鰟鮍魚的活動區域主要是水的中下層,主要以水中的絲藻和渦蟲餵食。鰟鮍很難抵擋食物的誘惑,它們好奇心奇重,遇到陌生的食物味道總要冒險去嘗一嘗,也正因為如此,很容易成為捕魚者的獵物。下面的視頻中,展示了鰟鮍搶食絲藻的過程。
生活在北方的一些鰟鮍魚除了要面對強大的獵食者,還要提防一種小型獵手的攻擊且毫無還手之力,只能束手就擒,成為這種詭異生物的長期「口糧」。大家能猜到這是什麼嗎?提示就在下圖中,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