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鰟鮍魚,相信所有的釣友都認識這種魚,釣大魚的時候它鬧鉤,可恨之極,但在沒有大魚可釣的時候,釣點鰟鮍魚回去下酒,也是非常不錯的享受,因為這種魚特別貪吃,吃口特別猛烈,用軟竿細線,手感也是特別舒服的,而且這種魚的味道也是很不錯的,油炸之後很鮮美,之前聽說這種魚吃起來有點苦,那是因為品種問題,味苦的那個品種,也許就是具有藥用價值的那種,其實這種鰟鮍魚,有很多故事,很多品種,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重新認識鰟鮍魚。
鰟鮍魚屬鯉科,鰟鮍亞科,種類很多,在中國分布廣泛,有五屬十二種之多,地方叫法也非常多,四方皮,鏡魚,彩圓,東北叫葫蘆籽,北京叫火鱗片,因為在繁殖期,雄魚的身上會出現七彩顏色,因此,它也屬於一種觀賞魚,很多觀賞魚的原生玩家,特別鍾愛這種魚,此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進入歐洲觀賞魚市場,是我國非常出色的原生觀賞魚,被稱之為中國彩虹。同時,這種魚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解毒,去火,可以治療身體虛弱,據古書記載描述《滇南本草》:煮食可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之火。
鰟鮍魚也屬於可釣魚種,在國內野釣此魚很常見,一般養殖此魚多為觀賞,國內幾乎沒有養殖此魚作為垂釣對象魚,或是食用,但在我國的臺灣省,包括日本的個別地區,也曾舉辦過釣鰟鮍魚比賽,其實在我遊釣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地區都有比較大的鰟鮍魚,可以長到十五釐米,當然比起最為常見的中華鰟鮍魚,數量明顯不多,垂釣此魚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主要是小鉤細線,一號的袖鉤,O.2子線,隨意一種拉餌就行,底釣浮釣都可以。
鰟鮍魚也有神奇之處,比如,繁殖期間,雌魚的尾部會出現一條長長的細管,很多人會認為是它的腸子出來了,或是寄生蟲,其實那是它的輸卵管,因為它要把魚卵產在河蚌體內,並寄生在河蚌體內,更為和諧的是,當魚卵孵化成功之後,河蚌會自然釋放這些小魚,同時,也將自己的卵附在這些小魚身上,吸食營養,最後脫落,各奔前程,在自然界中,這種共生關係有很多種,而鰟鮍魚,河蚌這種共生關係顯得更為和諧和精彩,作為釣魚人,我也為之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在繁殖期間的雄魚,同樣也有著出色的表現,首先就是它無比絢麗的婚裝,此時的雄魚,顯得格外的興奮與活躍,身體變化特別的明顯,他的頭部背部出現明顯的珠光,身體變為七彩斑斕,這也是人們常說的變色,有很多養鰟鮍魚的朋友很苦惱,為什麼鰟鮍魚放在魚缸裡之後,顏色就退化了,可能是它失去了伴侶,或是心情低落,試試抓一隻河蚌放在魚缸裡,雄魚很有可能會圍繞著河蚌,搔首弄姿,身體顏色馬上變得豔麗。
關於雄魚的描述,純屬個人戲言,沒有任何的科學論證,大家不喜勿噴,在自然界中,雄性看起來都特別漂亮,雄鷹,雄雞,雄獅,幾乎所有雄性,都非常豔麗,然而人類,卻有些不同。也許這只是個角度問題,在動物的眼中,可能男人也是很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