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物種的出現與消亡,都是時間苦心經營的陰謀。對火山鰟鮍來說,跟時間賽跑就是跟滅亡做鬥爭。

2013年,帶有火山鰟鮍的圖片出現在網絡上,人們開始關注這種靚麗的小魚。
當時正值我國觀賞魚市場前期發展階段,來自東南亞跟美洲的熱帶魚勢頭正猛,人們陶醉在「外來和尚會念經」的認知中,並沒有太過重視火山鰟鮍。而專家記住了這張照片,苦於沒有信息來源,只能漫長的生物研究中大海撈針。

2015年,有人在西南地區發現了火山鰟鮍。當時人們對它並不了解,發現者根據品相,大致可以分辨出其作為鰟鮍應有的所有特徵。由於這種魚並沒有出現在任何資料中,發現者根據它鮮豔的體色,將其命名為火山鰟鮍。而「火山」兩個字,恰好是發現者名字的拆分。
火山鰟鮍的出現,其實對我國原生魚研究發展有積極作用,因為一條魚的體型、體長、顏色甚至口的形狀都可以體現出物種發展方向以及當地地理特徵。火山鰟鮍只棲息在長江流域的一條小支流裡,後來漸漸衍生出了「西南鰟鮍」這個名字。

「西南鰟鮍」開始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大量魚類愛好者湧入西南地區,開始了經年之久的探索之旅。火山鰟鮍的生存區域有限,數量也並不多,被大量捕撈後開始走向衰落,雖然它並沒有出現在我國瀕危物種名單中,其實境遇比瀕危物種好不了多少。
在人們熱切的目光裡,野生火山鰟鮍數量越來越少,市場上對它的需求越來越大。在供需不對等的巨大差距下,它的市場價格也水漲船高。以至於出現了諸多尖銳的矛盾。

大名鼎鼎的「重慶火山鰟鮍」事件是目前為止最大的爭端,保護鱊科稀有原生魚的魚類愛好者跟堅持野採賣錢的商家在網上唇槍舌劍,物種保護跟商業價值的矛盾,其實是自然生態跟人類文明之間的矛盾。選擇生態,準備長期發展,還是犧牲自然,保全短期利益,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混亂的2016年跟2017年發生了很多令人側目的事件,所以火山鰟鮍的保護跟野採,在歷史洪流裡起起落落,淪為那些細思恐極事件的背景。在愈演愈烈的矛盾中,火山鰟鮍迎來了官方名字:細鱗華鰟鮍。
命名者先後寫過幾篇論文,講述他對火山鰟鮍的理解。當我們跳出爭端,真正考慮一個物種的興盛跟衰亡時,或許可以好好考慮兩個問題:我從中得到了什麼,以及我付出了什麼。

在火山鰟鮍的價格接近泡沫,人們開始對它的價值產生懷疑時,大規模人工養殖品種出現在市場裡,野採跟人工相互摻雜,終於讓火山鰟鮍的價格崩掉。
現在我們去網上查價格,可以輕易找到很多單價不到10元的火山鰟鮍,這在前幾年仿若天方夜譚。如股票斷崖式下跌一樣聳人聽聞。
如今依然有人野採火山鰟鮍,物種的保護話題也始終沒有解決。只是有人工火山鰟鮍的介入,人們對野生魚的執著也慢慢變淡。另一方面,越來越多觀賞魚進入市場,皮實好養,並且發色漂亮的魚太多了,火山鰟鮍終究只能曇花一現,歸於萬千觀賞魚中平凡的一種。

火山鰟鮍發展歷程代表了魚友對原生魚的態度,也是被帶偏的自娛自樂式狂歡。它是近幾年原生魚的巔峰,也映照出觀賞魚市場現狀:不甘平庸又無處下手,一邊試探,一邊顧左右而言它。
我有時會有一種錯覺,我國原生觀賞魚的發展, 可能迫切需要一場認知上的巨變。
文章由意品旗下【萌寵解說員】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