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巨大的養老壓力和養老設施體系建設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其中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有4000萬人,預測到2020年,我國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200萬人。
然而目前全國註冊登記的養老機構只有2.9萬個,各類養老機構提供的床位數總計約714.2萬張,相較於到2020年達到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5-45張的目標,缺口依然很大。既有酒店改造為養老設施的優勢主要在於可有效緩解我國嚴峻的養老問題,而且可以延長建築的使用壽命,對實現社會閒置資源的價值重塑和建築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友誼健康社區於2018年12月完成改造並進入試運營。該項目是高級酒店改造為養老設施的典型案例,其設計和改造過程都體現了人性化和適老化的理念,為養老設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項目介紹
1.基本概況
友誼健康社區位於北京西城區西經路11號,地處北京二環內的成熟居住區,擁有著大量的潛在用戶。目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29.2萬人,其中16.49萬老年人已確定為失能老年人,作為北京人口分布最為密集的西城區,戶籍老年人口已達到39萬多,但是位於二環內的養老機構只有20家,遠不能滿足北京核心人口密集區的需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這些問題顯得更為突出。
原有建築新北緯飯店開業於1990年,是一棟地上13層、地下2層的四星級酒店,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客房384間,酒店內配有餐飲、會議中心和劇場等。設施改造後成為活力長者公寓,將原本的客房改造為589套養老居室,其中自理區包含389套房間,照護區包含200套房。
2.選址及周邊配套
為了達到與醫療設施密切結合的目的,並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務,項目在選址時格外注重周邊配套設施的分布情況。立項之初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周邊的醫療資源配置情況,以滿足入住老年人的醫療需求。在基地東側一路之隔的就是北京友誼醫院,向北300米位置為宣武中醫院,周邊還有北京醫院及宣武醫院(如圖1)。社區東臨西經路,南側有北緯路公交車站,交通便利、可達性高,周邊餐飲、超市、銀行、公園等基本生活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
圖1北京友誼健康社區周邊配套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養老設施的功能轉換策略
將既有酒店建築改造為養老設施的一個優勢就是兩者在自身的功能屬性和空間布局上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都主要是由私密的居住空間、開放的公共空間以及後勤管理辦公三個功能塊形成主體功能框架。因此在改造中,可以依附原有的設計進行功能的轉換和空間重構,保持原有的上層居住和底層公共屬性不變,從而減少大規模的拆改,做到快速集約的二次設計。但功能的轉換過程中需要保證各功能空間之間能夠有效聯繫,且避免不同功能屬性空間之間產生交叉和幹擾。
友誼健康社區的改造實踐中,核心交通核位置不變,原4到13層的客房區通過簡單改造成為全新的養老居室(如圖2),但為了增強同層的鄰裡互動,打破原本單調的空間結構,居住標準層內結合交通空間設置了鄰裡共享空間以及洗衣房等小型生活輔助空間,使原本單調的走廊更富於變化和人情味兒。
建築底層保持了原有的公共和後勤辦公屬性,其中負二層依舊作為車庫和後勤的功能使用負一層的會議、桑拿等功能空間被改造成室內生活街;一層保留了門廳和管理辦公的主要功能,但增添了老年人專屬的社交、會客以及健康服務空間;二層原本的餐飲功能被合理劃分,根據總需求量適當減少就餐面積,結合採光和朝向融入了文化娛樂的功能屬性,而且二層作為過渡層,設置相對較安靜的學習和餐飲空間,既方便上下主要來往人員的使用,也成為嘈雜空間與居住空間的分隔。
圖2功能轉換對比圖圖片來源:首厚康健養老有限公司提供
通過依託原有功能和空間重構,不僅保證了整體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而且最大程度的減輕了改造強度,節約了時間和資金成本。
養老設施的多流線系統改造策略
作為主要針對特定人群服務的機構,養老設施的流線設計須以老年人的主要活動路徑為主軸,合理組織其他附屬服務動線。而酒店建築本身也有著以住客為主的流線安排,因此在改造過程中可以儘可能保留原有主交通設置,進行主體動線屬性的替換,並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強化了老年人動線的可辨識性和便捷性,並將附屬服務流線細分為:參訪人流、後勤辦公人流以及醫療護理人流,利用原本的垂直交通設施,圍繞老年人生活動線形成良好的服務動線體系(如圖3)。
圖3改造後流線系統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1.老年人生活動線的辨識性設計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視力和記憶力呈現出不斷衰退狀態,因此對於入住老年人的生活動線設計應注意提高其行動路線的辨識性,保證老年人可以快捷到達目的地。
改造設計從園區大門開始,通過騎樓雨棚、門鬥、入口玄關、影壁等多重儀式感極強的空間元素將人流引導至室內,幫助老年人順利找到歸家之路。進入建築內部之後,改造設計將始於首層主入口騎樓雨棚至公寓主要客梯廳的空間作為入住老人的主要動線,入住老年人可由電梯直達各自的居住樓層。在這條老年人歸家的主動線沿途增加了健康諮詢區、健康體驗區、便利店等日常便利服務功能。
不僅使老年人在出門和歸家時能順便得到及時的服務信息,而且增加了老年人與服務人員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整條歸家主動線通過強調不同層次的空間之間、不同私密程度的社交空間之間適宜的視線穿透,既為在此居住的老年人創造不經意間偶遇的機會,也保留了小聚的私密氛圍。最後通過電梯到達居住標準層之後,通過增設小型共享空間,以及每間房門前的記憶盒,方便老年人找到正確的居所。
2後勤辦公人流動線的獨立性設計
酒店和養老設施對於後勤管理和服務都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及時的給予被服務對象優質的照顧,還要保證自身擁有獨立隱蔽的交通和運輸系統。本項目沿用原酒店完整的後勤辦公流線,將首層西側的辦公空間作為長者公寓的後勤辦公區。整個後勤辦公區擁有自身獨立的出入口和後臺空間,與一層大廳的公共空間互不幹擾。後勤人員可通過後勤電梯到達各層進行後勤服務,避免和入住老年人的生活流線產生不必要的交叉。
3參訪人流動線的便捷性設計
對於外來的參訪人員,為避免其動線直接進入老年人的生活圈,同時為便於初來此地的參訪人員快速到達接待區,本項目將主要的接待區設在一層入口大廳附近,將原有酒店前臺接待及辦公空間轉換為參訪接待空間,同時在接待區內設置了兒童活動區和訪客接待洽談區。將接待空間設置於大廳一角,增強其獨立性,,並便於健康社區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4醫療護理人流動線的暢通性設計
作為綜合型養老設施,讓老年人得到及時的醫療救助和日常健康護理是設計中的重點,且需保障醫療護理流線的快捷暢通。但對於原酒店來說,醫療救助的功能是缺失的,改造中需要重點增加醫療護理動線的設計。本項目將原本一層南側的商店改造為健康服務站,使老年人每天在門廳來往過程中得到及時的健康資訊,當有緊急情況發生時也可藉由醫療電梯直達健康服務站,再由服務站直接對外的緊急出口將病人送往醫院。地下一層原本的會議空間被改造為康復和保健區,由主電梯廳及一步通向首層大廳的寬大樓梯將人流引入地下,與地下生活街相結合,完善老年人的健康生活。
作者:陳暘等,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略有刪節,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