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出生於裏海之濱巴庫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他的父親是一位石油工程師,母親當過教師,醫生等職務。小小的朗道在這個崇尚科學的家庭裡深受影響,4歲便能閱讀書籍,其中,數學成了他最喜歡的一門學科。他7歲便學完了中學的數學課程,12歲就學會了微分,13歲學會了積分。因他聰明好學,天賦過人,所以從小就被稱為「神童」。
中學畢業後,父親希望他學一個更實用的專業,於是他便選擇了財經專業,但他對財經卻提不起絲毫興趣,最終轉學學習了自己更喜歡的數學、物理和化學專業。畢業後,他進入了著名的列寧格勒大學,在第一次接觸到了物理學發展的浪潮後,朗道對物理產生了更深的興趣,他開始廢寢忘食的研究那些物理公式,入迷的琢磨演算各種量子力學。畢業之後,朗道選擇了週遊歐洲,到處拜訪各地的物理學泰鬥,使他對物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1931年,朗道重新回到蘇聯,開始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幾年後,他又被聘請到了莫斯科大學任教。
1938年,朗道迎來了人生中灰暗的時刻,他被以「德國間諜」的罪名被逮捕,並判處10年徒刑,儘管在一年後,他的幾位好友想方設法的將他營救了出來,但他的身體卻在這一年的牢獄中,被折磨垮了。不過,他並不認輸,而是重新回到了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為這個對他並不友好的國家發光發熱。然而正當朗道剛剛重新步入科學的豐產期時,一場意外的車禍降臨,朗道因此斷了11根骨頭,包括頭骨。世界各地的名醫得知此消息後,紛紛自願前來為他會診。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成功保住了朗道的生命,但卻留下了極其嚴重的後遺症,他不僅喪失了繼續做物理研究的能力,甚至連大腦都受到了傷害,他連他自己以前寫的一些論文都看不懂。
1962年,為了表彰他為世界物理學作出的巨大貢獻,瑞典的諾貝爾委員會決定將這年的物理學家獎授予朗道。但此時他的身體已經弱到根本無法前往國外領獎。最後,諾貝爾獎基金會打破慣例,第一次由瑞典大使在莫斯科授予了朗道這一物理學研究的最高榮譽。1968年,朗道在莫斯科去世,享年60歲。
在朗道的一生裡,他將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學術上,且成果豐碩。1958年,為了慶賀朗道的50歲壽辰,蘇聯原子能研究所送了他一件極其獨特的禮物,是一塊刻著朗道生平工作中的十項最主要的科學成果的大理石平板。這塊平板後來被稱為「朗道十誡」,這十項重要的科學成果包括:量子力學中的密度矩陣和統計物理學(1927);自由電子抗磁性的理論(1930);二級相變的研究(1936—1937);鐵磁性的磁疇理論和反鐵磁性的理論解釋(1935);超導體的混合態理論(1934);原子核的機率理論(1937);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論(1940—1941);基本粒子的電荷約束理論(1954);費米液體的量子理論(1956);弱相互作用的CP不變性(1957)。
當然,朗道的貢獻並不僅限於此,他憑藉自己出眾的演講才能和豐富的知識,培養出了眾多蘇聯物理學和空間科學領域的人才,這其中,成為院士的就有十幾位之多。此外,朗道一生留下的著作高達120餘部,這些作品涉及了當時物理學的各個領域。後來,他的這些著作,在經過翻譯後,被世界各地都出版。
朗道傑出的社會貢獻不僅得到了當時社會的廣泛承認,還被認為是最後一位全能物理學家。他的一生在科學上作出如此之多的重要貢獻,是足以令後人所敬仰的。在他去世前,最後說一句話是:「我這輩子沒有白活,總是事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