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裹屍布數字掃描圖/wikipedia
都靈裹屍布(Shroud of Turin)被很多人認為就是耶穌下葬時所用的實際布料。目前,它正在準備接受新的研究工作,聖經博物館也準備就這個主題進行展覽。
1988年,這塊帶有血跡的亞麻布經過了放射性碳測試的仔細檢查,被認為是製作於1260年至1390年之間,因此被懷疑論者視作「中世紀的惡作劇」。而現在,人們考慮準備對其進行新一輪測試。
在一份被人稱之為「低估」的敘述中,一些研究人員依據這款有年代布料的先前研究,呼籲進行新的測試工作。
根據《天主教先驅報》英國版(Catholic Herald UK)5月份的一份報告,1981年時,都靈裹屍布項目研究團隊認為這款亞麻布是貨真價實的真東西,整個血跡圖像是無法用已知的化學或物理辦法進行解釋。這個團體的1981年報告寫道:「血跡由血紅蛋白組成,我們也對血清白蛋白進行了測試,結果呈陽性。血跡圖像是個謎團,需要等待進一步的化學研究,或是通過本組科學家們的努力,或是通過今後一些科學家們的證明。圖像問題此刻仍保持未解決狀態。」
之後的1988年,梵蒂岡允許對布料進行測試。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自然》中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稱都靈裹屍布來自中世紀。但他們沒有公布相關數據,而是將它們隱藏起來,直到其他研究人員在2017年通過「信息要請自由」(freedom of information request)才獲得了當年的研究結果。
通過對1998年數據進行重新審查,研究人員發現了有關研究精確度的其他問題,於是要求進行新的放射性碳測試。經過兩年的測試和分析,法國研究人員特裡斯坦·卡薩比安卡(Tristan Casabianca)及其團隊於今年3月在《考古科技學》(Archaeometry)上發表了一份文章。而且在本月早些時候,卡薩比安卡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解釋說,在約30年的時間內,從未有人向當時的實驗室索取原始數據。
卡薩比安卡設法獲得了數百頁未公布的報告,並進行了統計分析。這次分析的結果顯示1988年所使用碳14測年法不可靠,因此得出了「這款裹屍布是來自中世紀」這一匪夷所思結論。
《天主教先驅報》還報導稱,研究人員「認為,子樣本結果的可變性表明測試樣本不能被視作整塊裹屍布的代表」。奧地利維也納的瓦爾特·庫特謝拉(Walter Kutschera)也表示,最近的科技發展程度使得「從各種不同材料中提取真正的碳物質變得更為容易了。」
目前,位於美國華盛頓的聖經博物館正在籌措250萬美元的資金,打算用於他們所謂的「開創性、高科技、創新性」的展覽。該展覽計劃於2021年1月開展,主題為都靈裹屍布的奧秘。
羅馬天主教教會從未正式認可都靈裹屍布為聖遺物,但也從未正式拒絕過,時任教宗庇護十二還進行了認可,允許圖像可以與「耶穌的聖容」(Holy Face of Jesus)相聯繫。「耶穌的聖容」是一些特定圖像的標題,因為它們被部分天主教教徒認為奇蹟般地代表了基督的面容。
都靈裹屍布大小為14.5英尺長、3.5英尺寬,是世界上研究得最多的文物之一。自1578年以來,這款布料一直安放於位於義大利北部都靈的神聖裹屍布教堂(Chapel ofthe Holy Shroud)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德國希特勒的魔爪,人們將裹屍布移出並藏在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韋爾吉內山修道院(Montevergine Abbey)。
以上翻譯自《基督郵報》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