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靈裹屍布、南極苔蘚與灰頭土腦的化學家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原文作者:Chris Turney

這是一本讓Chris Turney大加讚賞的書,書中講述了碳-14及其在考古學、氣候學和海洋學領域的主要應用。

碳-14是六號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發現至今已近80年。由於它的衰變可以被用來追蹤時間的流逝,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地球、環境、生物和考古學研究,在這些領域做出了大量貢獻。在精彩紛呈的《熱碳》一書中,海洋學家John Marra更加深入地講述了碳-14的故事,不僅探索了與其相關的科學,還解釋了我們為什麼要重視它。

熱碳:碳-14和一場科學革命》John F. Marra.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19)

放射性碳是在上層大氣中由宇宙射線與氮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在自然界中非常稀有。它們會迅速轉化為二氧化碳,進入生物圈和海洋的大量碳庫中。生物體生前不斷地吸收碳-14,在它們死亡後,碳-14以一種已知的速率衰變。通過測量碳基樣品中剩餘的碳-14的量,就有可能計算出樣品的年齡。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這項技術被用來測定物質年代,最古老的可以推算到60,000年前。通過給骨骼、古老壁爐裡的木炭,一直到擁有超慢生長率、生活在南極大陸邊緣的苔蘚確定年齡,碳-14測年法能將從早期現代人類走出非洲開始所發生的一切都揭示出來。

在複述這些事實的過程中,Marra描繪了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都是關於偉大的研究者們的——或許他們中的許多人早已被遺忘,但他們的發現使現在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理論、實踐和更進一步的發現成為了可能。書中的料絕對充足,絕對能滿足最好奇的讀者。

上圖所示為一塊據信可追溯至中世紀的人類股骨,研究人員正在取樣做碳測年。

來源:James King-Holmes/Science Photo Library

《熱碳》以化學家Martin Kamen的傳奇故事開始。Kamen出生在加拿大,父母是俄羅斯移民。1940年2月,Kamen在加州大學伯克利輻射實驗室嘗試製造一種新的碳同位素。

他不眠不休,花了整整三個晚上才收集到了足夠量的輻照石墨來測量期望中的同位素。當他終於走出實驗室的時候,一副髒兮兮的樣子引起了警察的注意;更糟糕的是,他正好符合一個在逃的殺人狂魔的描述。於是,Kamen被抓到警察局,直到一名死裡逃生的倖存者證實他不是嫌疑人後,他才被釋放。

回到實驗室,Kamen發現他的同事Sam Ruben已經對他小心翼翼收集到的樣本進行了分析,並發現它具有可測量的放射性。由此,碳-14的故事以充滿戲劇性的一幕開始了。

化學家Martin Kamen,他是第一位合成碳-14的人。

來源:Hansel Mieth/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這種重碳的半衰期原本預計只有幾分鐘或幾小時,而且被認為沒有特別的研究價值。但是Kamen和Ruben的努力最終證明,它可以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裡保持穩定,從而開闢了數量驚人的研究路徑(若干年後才確定碳-14的半衰期是5,730年)。作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反共熱潮的受害者,Kamen從未得到他應得的榮譽。而那些應用了Kamen之洞見的人,諸如化學家Willard Libby和Melvin Calvin,則收穫了科學上的回報。

我們沿著碳-14的軌跡,會穿越許多學科,可以了解到Calvin和他的團隊是如何使用它來追蹤植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的方式,從而揭示出光合作用背後的複雜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放射性碳是如何為英國、瑞士和美國的實驗室所用,將用來編織都靈裹屍布(據信曾包裹耶穌的屍體)的材料亞麻的年代推斷至1260年和1390年之間。放射性碳測年法顯示Ötzi(冰人奧茲)——1991年在奧地利和義大利邊境融化的高山冰雪中發現的一具屍體——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

我們還發現,以碳-14標記候選藥物分子的特定位置,可以追蹤其經歷人體新陳代謝的各個階段,以此來檢測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Marra解釋了在碳-14被發現後不久,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是如何被用來追蹤深海洋流的運動,從而揭示出了以前被認為是高深莫測的海洋環流。

碳-14可稱得上是明星,而科學家、研究機構和偶然事件所扮演的配角也不容忽視。以Libby為例,他因發明放射性碳測年法而榮獲196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有一次,他的團隊進入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的下水道,收集人類排洩物產生的甲烷,以便明確證明這些甲烷所含的碳-14遠比考古樣本和一塊精確定年的紅杉心材所含的高出許多。

Marra還生動地描繪了早期研究人員為獲取珍貴的浮遊生物樣本所面臨的困難,這些樣本為後來認識海洋生產力以及碳封存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他用自己在這一領域的親身經歷,展現了研究人員在面對惡劣環境、狹窄空間和暴脾氣的船長時所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因為研究人員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技術上的限制逐漸被克服,他們相信這項工作將幫助他們了解海洋將無機碳融入有機化合物中的潛力(這仍然是重要的研究焦點)。

地球科學中仍然存在一些謎團,比如碳循環的有效性以及人類活動(包括我們對化石燃料似乎永無止境的需求)的後果。重要的是,Marra展示了如何使用碳-14在一系列時間尺度上梳理清楚這些過程。他解釋了為什麼南大洋是地球海洋環流的「看門人」,以及深水結構和上覆風帶位置的突然變化如何會驅動碳循環產生驚人改變。

發人深省的是,由於20世紀中期的核彈試驗,大氣中碳-14的濃度增加了一倍,這作為一個峰值被保存於每年形成的自然檔案(包括樹木年輪)中。這個標誌可以用來刻畫一個新地質時代的開始:人類世。

《熱碳》適時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去了解我們的地球系統是如何緊密交織在一起的,以及碳-14將如何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幫助我們了解未來。

原文以Radiocarbon revolution: the story of an isotope為標題

發布在2019年6月17日《自然》書籍與藝術上

相關焦點

  • 都靈裹屍布的歷史之謎
    1988年,英國牛津、瑞士蘇黎世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3家著名實驗室得出結論,都靈裹屍布不過是中世紀騙人的東西,因為它出現的時間大約介於公元1260到1390年之間,並非耶穌的裹屍布。  但是,最近的科學實驗推翻了上述結論。
  • 美專家稱都靈裹屍布耶穌頭像系達文西偽造(圖)
    美專家稱都靈裹屍布耶穌頭像系達文西偽造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萊昂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絕對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但一位美國專家指出,達·文西也應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贗品——偽造的都靈裹屍布負責。事實果真如此嗎?被奉為「聖物」的都靈裹屍布向來就是一代又一代朝聖者頂禮膜拜的對象,他們不遠萬裡跋山涉水,為的就是一睹這件聖物的廬山真面目。他們也同樣相信,自己在裹屍布上看到了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臉。但利用碳14年代測定法,科學家只能將都靈裹屍布的年代追溯到中世紀,在此之後,這件聖物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 都靈裹屍布:世界上最神聖的裹屍布,據傳耶穌死後靠此布成聖
    都靈裹屍布:世界上最神聖的裹屍布,據傳耶穌死後靠此布成聖。24歲時,伊曼紐拉·馬裡內利在羅馬梵蒂岡附近散步時,在修女經營的一家商店的櫥窗裡,瞥見了一張印在紀念品上的「基督的美麗臉龐」。她說:「這張圖像在很多待售物品中顯得非常不凡,圖像是黑白色的,圖像上的人閉著眼睛,痛苦但很平靜。」
  • 都靈聖體裹屍布千年不腐,曾消失300年,再出現後殘存一種粉末
    目前,這塊長14尺左右、寬3尺左右的裹屍布保存在義大利都靈的一個小教堂裡,因此有人將其稱為「都靈聖體裹屍布」。很多教徒認為,這是當年耶穌受難後用來包裹他屍體的布,隱隱約約看出一個人形的後背和前身,在長達一百年的時間裡,只被公開展覽過四次,引來無數人的朝拜。人們相信,裹屍布上的形象就是耶穌的形象,因此這也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和最神秘的裹屍布。
  • 都靈的裹屍布:7個引人入勝的事實
    都靈的裹屍布在首次出現在歷史記錄中600多年後,仍然是世界各地基督徒的重要宗教象徵。 1. 裹屍布首先在中世紀的法國出現。 最早的都靈裹屍布史料在1350年代就把它放在了法國的利雷。據稱,一位名叫傑夫羅伊·德·查尼的法國騎士將它作為耶穌真正的埋葬罩送給了利雷的教堂院長。
  • 都靈裹屍布確實包裹了耶穌了嗎?碳年代測定法表示它來自中世紀
    都靈裹屍布可能被遮蓋在耶穌基督的屍體上,根據新的說法,這給這一標誌性的布蒙上了更多的神秘。幾個世紀以來,基督徒一直相信都靈裹屍布是用來包裹耶穌基督的屍體的,許多人甚至認為他的臉和身體的印記仍然可以在布上看到。然而,自從它被發現後,關於其真偽的爭論就一直很激烈,法醫證據表明,它只是在中世紀才出現的。
  • 研究人員認為,都靈裹屍布1988年碳14測年法存在缺陷
    圖源:裹屍布數字掃描圖/wikipedia 都靈裹屍布根據《天主教先驅報》英國版(Catholic Herald UK)5月份的一份報告,1981年時,都靈裹屍布項目研究團隊認為這款亞麻布是貨真價實的真東西,整個血跡圖像是無法用已知的化學或物理辦法進行解釋。這個團體的1981年報告寫道:「血跡由血紅蛋白組成,我們也對血清白蛋白進行了測試,結果呈陽性。
  • 都靈裹屍布,是真正的聖物還是中世紀的贗品?法醫學還原真實面目
    都靈裹屍布並不是唯一一塊被聲稱為耶穌裹屍布的東西,聖物研究人員在世界各地找到了大約40塊。讓都靈裹屍布聲名遠揚地在於它的細節:在其深褐色的背景上顯示著一個淡淡的,可以辨認的人像。都靈裹屍布如此逼真,吸引了成百萬的信徒來到這塊裹屍布前參拜和祈禱。1898年發生的一件事讓這塊裹屍布更是聲名遠揚,成為全世界都感興趣的物品。
  • 教皇舉行守夜儀式抗疫,都靈裹屍布被線上展示:可讓人們看到希望
    同時,讚揚了都靈大主教在網上公開展示都靈裹屍布的行為,裹屍布被稱「打開了人們的心靈,讓他們看到了信仰和希望」。 此前,羅馬教皇讚揚了都靈大主教的一項倡議,稱在網上公開都靈裹屍布符合遭受流感大流行的信徒的要求。大主教諾西利亞說,他收到了成千上萬的請求,年輕人和老年人都希望能夠遠程觀看裹屍布。
  • 基督徒膜拜的裹屍布,在都靈50年展出一次
    在義大利西北部地區一個叫做都靈的小鎮主教堂中,敬奉著一大塊約四米長,一米寬,上邊沾滿了血汙和黴跡的亞麻布。這塊不值一提的亞麻布,其實是都靈的珍奇異寶,長久以來它始終都是百千萬基督教徒眼中至高無上的聖器。它便是當初用於包囊被釘後死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遺體的裹屍布。
  • 由於氣候變化,南極的美麗苔蘚正在死去
    一提到南極,我們就想到一個純白的冰雪世界。但是南極的很多地區其實也是綠意盎然的。在南極的某些地區,苔蘚會從冰雪中鑽出來。一年中大概會有六個星期的生長期。但最近十年來,科學家注意到南極的苔蘚正在變紅和變灰。
  • 都靈裹屍布並非偽造 印記或因地震輻射形成(圖)
    都靈裹屍布並非偽造 印記或因地震輻射形成(圖)   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的一支研究小組表示神秘的都靈裹屍布並非偽造,裹屍布上耶穌印記的真實性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可能與公元33年耶路撒冷的一場地震有關。這場地震的強度達到8.2級,足以從碎裂的巖石中釋放出中子。
  • 南極苔蘚:千年等一回,破冰重生時
    英國南極調查局和雷丁大學的研究者們會告訴你,南極的一種針葉離齒蘚(Chorisodontium aciphyllum)真的能做到。他們的這項研究日前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這進一步表明了南極永凍層下苔蘚庫的潛力。果殼網就此對文章的通訊作者皮特·康維(Peter Convey)進行了專訪。
  • 都靈:「2006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
    都靈也是古老的文化藝術城市。城區多廣場,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藏和建築古蹟。有聖喬瓦尼巴蒂斯塔教堂、瓦爾登西安教堂等以及豪華的宮殿。沿波河左岸多公園。設有歷史、藝術博物館。還有創立於1405年的都靈大學、多所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國家約瑟夫·弗迪音樂學院,以及現代科技研究實驗中心。都靈有三樣東西名聲在外。
  • 乾隆的裹屍布值多少錢,乾隆的裹屍布為什麼會值錢呢?這才是關鍵
    裹屍布的起源乾隆的裹屍布自然不是普通的布,皇室使用的東西一點也不差。但是乾隆裹屍布的來歷可能比不上幾個皇帝。這個裹屍布實際上是一個如來被子,是西藏活佛送給甘龍作為其80歲生日的貢品,由幾個密宗大師打開的。這是師父加持的被子,為乾龍度身定做,世界獨一無二。 這種曼陀羅被長兩米,寬1.38米,長度根據乾隆的身高定製。而且上面縫了幾千顆珍珠寶石,被子上還蓋了經書、佛咒、佛塔等。被子整體為黃色,材質為絲綢加藏羚羊絨和狍子絨。
  • 都靈耶穌裹屍布真相大白,科學家研究發現重大秘密,跟血液有關
    2020-09-17 01:48:01 來源: 大佬娛 舉報   都靈的耶穌裹屍布
  • 小小苔蘚,向你致敬
    這是人們對苔蘚植物的初識。這種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植物,真的如此乏善可陳?浙江自然博物館日前開啟了「植物『小精靈』苔蘚」展,專門把在自然界中極不起眼的苔蘚,作為大主角展出。這是一個從展覽前期準備、到布展、到觀展,都要人類放下身段的展覽:展廳裡的每一張苔蘚的照片,都是攝影者匍匐在地上,用微距鏡頭拍攝而成;每一片你能夠親手摸到的苔蘚,由科學家從不同的地點,跪在地上採集而來;每一個來參觀的人,要彎腰低頭幾乎低到塵埃裡,才能藉助放大鏡看清楚它的模樣。而當你重新直起身時,也許會感嘆:小小的苔蘚,人類要向你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