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苔蘚:千年等一回,破冰重生時

2020-11-24 果殼網

被冰封一千五百多年之後的植物還能再發芽嗎?英國南極調查局和雷丁大學的研究者們會告訴你,南極的一種針葉離齒蘚(Chorisodontium aciphyllum)真的能做到。他們的這項研究日前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這進一步表明了南極永凍層下苔蘚庫的潛力。果殼網就此對文章的通訊作者皮特·康維(Peter Convey)進行了專訪。

研究者們在南極海洋氣候區的西格尼島永凍層鑽取了苔蘚泥炭核樣本,並進行了分析。 「(地點)選擇是出於可行性的考慮,因為西格尼島的植被及其普通生物學特徵從上世紀50年代就有人研究,所以我們對此很了解,」在被問及選擇該地點的原因時,康維教授告訴果殼網,「這裡的植被雖然比南極的標準要旺盛,但確實很典型,是目前所了解的南極海洋氣候區(即南極半島和它附近關聯的島和群島)的代表。它的植被類型非常類似於,比方說,中國長城站附近的喬治王島。」

研究人員在西格尼島鑽取泥炭核樣本。圖片來源:P. Boelen

研究小組在這片區域地下足有三米多苔蘚庫中鑽取了1.5米左右進行研究。樣本中的永凍層呈現深棕色至黑色,其中不乏蘚類的縱向連續分布,而針葉離齒蘚(C. aciphyllum)的配子體是其中唯一好辨認的。此外,他們在121至138釐米深處也找到了某種擬大萼苔屬(Cephaloziella sp.)的植物。

隨後,他們取了部分樣本帶回了雷丁大學進行進一步研究。「我們基本沒做什麼處理,只是把帶苔蘚的泥炭核解了凍,然後分成兩半,把暴露出的新鮮表面放在乾淨密封的培養盒中,並在標準植物培養箱中培養。每隔幾天(我們)會向它灑些蒸餾水,確保它們不會幹透,但除此之外什麼都沒做,」康維教授說。他表示,進行這項研究的部分動機只是好奇心:一塊苔蘚在確實被永凍層包住之後能生存並保持活力多久呢?

驚喜出現了:解凍的樣本在一兩個月之間居然紛紛展現出生命跡象——沉睡的莖和假根開始再度發芽,重現綠色。研究人員取了110釐米深處新芽附近的植物體進行了碳14測定,在校準後得出它的「年齡」在1533歲至1697歲之間!這項研究「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這是目前為止最久遠的證據,說明多細胞生物(即動物或植物)能夠復甦。先前有完整記錄的復甦,在這條件下存活的最長時間不過二十年左右。」康維教授評論。

在解凍後22天時,位於樣本121至138釐米深處的針葉離齒蘚(C. aciphyllum)棕黑色的假根就長出了綠色絲狀體並發芽,它的「年齡」早已超過1530歲。圖片來源:Esme Roads et al., 2014, Current Biology 24(6)

蘚類植物是極地和高山地區的主要植被之一,作為生產者對整個生態系統舉足輕重。它們沒有維管束組織,也沒有明顯的器官的分化;由於塊頭小,結構簡單,它們比較擅長在短期嚴酷的環境中存活。「我們確實知道苔蘚中的某些種類有非常發達的抗逆特性,即它們能在例如寒冷和缺水的環境壓力下存活,就像它們在短期和季節性(如過冬)中經受的逆境一樣,」康維對果殼網說:「對我而言,最有可能的是這些苔蘚可能只打算靠『隱生(cryptobiosis)』的策略存活數十年。」當被問及這些植物依舊有活力的原因時,他說道:「但當時它們被困在了這兒的永凍層裡,這讓它們陷入了很長很長的深度冰凍。」

蘚類的生命周期由胞子世代和配子世代交替完成。圖片來自:exploringnature.com

類似地,極地的許多植物、無脊椎動物都有類似的隱生現象,能夠通過改變自己的生理代謝水平以在嚴寒中生存。然而先前雖有報導一些微生物能在永凍層中休眠數千年,但對蘚類而言,這麼大的時間跨度實屬首次——在大部分涉及極地蘚類「解凍」後重見天日的研究中,人們普遍報告或預設它們已經死了。而事實證明,出於蘚類抗逆的生理和冰層下穩定的低溫環境,這些植物完全有潛力存活更久。

這項研究不僅說明了蘚類植物的巨大存活能力,而且還暗示了它們更為巨大的潛力——例如在間冰期末期永凍層形成時得到保存,並安然沉睡過整個冰川期。這也許是陸地生物群落中主要類群的一種全新的避難存活機制。

「1500年前(南極)和現在一樣出於間冰期,因此那時的南極可能和現在非常像——主要的差別其實是近來這片區域的快速變暖,雖說其影響主要只發生在最近50年,但已和這裡的冰的加速消退難逃關係,」康維透露,「我們有幾個相關的項目,一則希望從核中的這些蘚類材料裡找到能暗示當時氣候特徵的氣候代用指標,並據此重建它們被冰封前的氣候狀況,二則檢測樣本中苔蘚的遺傳信息(與現生的相比)是否有變化,從而確定我們是否能從中獲得進化過程的證據,估算這些蘚類的進化速率。」

信息來源:EurekAlert!

文章題圖:P. Boelen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相關焦點

  • 在南極破冰
    破冰徐騰飛今天分享的主題是《破冰》,那我就先講講這個關於深夜破冰的故事吧。時間是2018年2月22日夜裡,地點是南極半島北部的海上。我們從智利一路往南,抵達南緯64°以南的海域。我們的船被不知道被多大面積的一片浮冰擋住了去路,大概就像這樣。破冰於是成了那一晚唯一的任務。所有人都緊張了起來。兩盞探照燈在深夜的海面上尋找出路。
  • 國瓷永豐源助力「雪龍2」號南極科考,中國「破冰」勢不可擋
    「雪龍2」號,為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專業極地科考破冰船,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國瓷永豐源會議杯助力「雪龍2」號深圳座談會致敬極地科考事業,國瓷永豐源肩負光榮使命,為「雪龍2」號首航出徵匠心定製紀念版禮盤與會議杯,以千年國粹瑰寶文化
  • 由於氣候變化,南極的美麗苔蘚正在死去
    一提到南極,我們就想到一個純白的冰雪世界。但是南極的很多地區其實也是綠意盎然的。在南極的某些地區,苔蘚會從冰雪中鑽出來。一年中大概會有六個星期的生長期。但最近十年來,科學家注意到南極的苔蘚正在變紅和變灰。
  • 美破冰船施援手 澳漁船南極冰海獲救
    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14日成功在南極水域解救一艘遭浮冰圍困數日的澳大利亞漁船,將其拖往無冰的開闊水域。  受困拖撈船名為「南極首領」號,長63米,載有26名船員,在南極水域從事犬牙魚捕撈作業6個月,本月10日在麥克默多峽灣東北方向大約1650公裡的水域受困,螺旋槳受損,向外界發出求援信號。
  • 雪龍號南極破冰脫險親歷:遭遇1公裡冰山 用盡所有能力和智慧
    但很快我們就發現,這片浮冰區的冰雪厚度遠遠超過了「雪龍」號的破冰能力。「雪龍」號從早上9點進入重冰區,全天都在竭盡全力地破冰,直到晚上24點,在距離俄羅斯遇險船隻6.1海裡處,實在無法前進了,船長決定停止向前破冰。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南極光」號也正在趕來的路上。
  • 「雪龍」號非專業破冰船 破冰能力有限
    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5日將從澳大利亞出發赴南極幫助「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以及「雪龍」號脫險。事實上,「雪龍」號並非專業的破冰船,破冰能力也並不出眾。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5日將從澳大利亞出發赴南極幫助「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以及「雪龍」號破冰船脫險。事實上,「雪龍」號並非專業的破冰船,破冰能力也並不出眾。專業破冰船是專門用於在冰面上開闢航道的特種船舶,需要具備堅硬船體和強大動力。一般而言,專業破冰船要達到至少三個條件:能夠在南極或北極的重海冰區域航行;抗冰性足以承受陸緣冰,裝機功率至少達到1萬馬力。
  • 「雪龍2」號:雙向破冰 智能航行
    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專家、「雪龍2」號總設計師吳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雪龍2」號已進入世界最先進極地科考船的行列,將助力我國極地科考實現新的跨越。攻堅克難——從無到有填補空白1983年,中國加入《南極條約》,擁有了參與南極事務的國際資格。
  • 中國「雪龍號」受困南極 美「北極星號」加入破冰
    最新加入的是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幾乎擁有世界最強破冰能力」的「北極星」號5日從澳大利亞出發,前往南極營救被厚冰圍困的中國「雪龍」號和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雪龍」號此前成功完成對「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52名受困乘客的救援,卻使自己陷入浮冰圍困之中。
  • 「南徵北戰」破冰忙,「雪龍2」號實力槓槓的
    這是「雪龍2」號完成南極首航任務後,首航北冰洋。  「雪龍2」號由芬蘭阿克北極有限公司承擔基本設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承擔詳細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建造。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是「雪龍2」號首航南極,船上有一支專業團隊對「雪龍2」號破冰能力進行實地評估。
  • 北京市資訊|價值一億,破冰能力超雪龍號,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南極之行...
    價值一億,破冰能力超雪龍號,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南極之行必凱旋270沒有忘記當年和隊員說的話「北京海洋領導者」號總裝載量1900噸,排水量達到5852噸,船身外輪廓長80.70米,內長70.71米,寬度17.22米,吃水8.1米,是目前世界上破冰級別最高的破冰船之一。那麼這艘破冰船,可以勝任這次行動,破開南極海域的萬年冰層嗎?270的北京海洋領導者號是PC4級,可以破開當年形成的所有厚冰。接近6000噸的排水量+PC4的破冰能力,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可以在南極大部分海域航行。
  • 為何科考隊去南極要乘破冰船,而不具備破冰能力的遊輪也能抵達?
    南極旅遊成為時下旅遊界的熱點,各大平臺知名博主都推出自己南極之行的奇趣見聞,也為後來者規劃好了出行路線、話費標準以及旅行注意事項等。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爆發、蝗災肆虐、火災水災沙塵等自然災害不斷,而前不久南極也測出超越20度高溫的歷史記錄。
  • 新媒體+比過小龍女 冰霜美人中的No.1終於破冰重生
    繼兩大主角之後,冰霜美人陸雪琪終於破冰重生。新形象有原著中白衣蹁躚清絕冷豔的女神範,也更展現了豆蔻年華的美好,這樣的陸雪琪更是記憶中清美出塵的仙女。《夢幻新誅仙》還原了陸雪琪白衣蹁躚的清冷形象,也更有遊戲中豆蔻少女的真摯美好。出塵容貌清美脫俗,手執天琊神劍,眉眼中既有作為青雲新一代翹楚的小驕傲,也將她專情重義的性格生動展現。
  • 重生娛樂圈小說,千年跑龍套的女主重生,獲得系統成為影后!
    重生娛樂圈小說,千年跑龍套的女主重生,獲得系統成為影后!最近書荒的朋友很多,對於一些看小說嚴格的朋友來說,總找不到精彩的小說來看,小編這裡有很多文筆好,本本都很精彩的小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全看過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重生娛樂圈小說,千年跑龍套的女主重生,獲得系統成為影后!
  • 天文奇觀扎堆來 元旦「天狗食月」千年頭一回
    新年第一天發生月偏食,這在近千年來可是頭一回。不僅如此,在新年的頭15天裡,還有流星雨,以及未來千年難得一見的日環食奇觀,市民可不要錯過。省天文學會副秘書長潘小清告訴記者,2009-2010年,月亮、地球、太陽三個天體剛好運行到容易發生天象的位置,因此這兩年天文奇觀多發。另外,對觀測天文奇觀他做了相關提醒和指南。
  • 小小苔蘚,向你致敬
    這是人們對苔蘚植物的初識。這種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植物,真的如此乏善可陳?浙江自然博物館日前開啟了「植物『小精靈』苔蘚」展,專門把在自然界中極不起眼的苔蘚,作為大主角展出。這是一個從展覽前期準備、到布展、到觀展,都要人類放下身段的展覽:展廳裡的每一張苔蘚的照片,都是攝影者匍匐在地上,用微距鏡頭拍攝而成;每一片你能夠親手摸到的苔蘚,由科學家從不同的地點,跪在地上採集而來;每一個來參觀的人,要彎腰低頭幾乎低到塵埃裡,才能藉助放大鏡看清楚它的模樣。而當你重新直起身時,也許會感嘆:小小的苔蘚,人類要向你們致敬。
  • 海上航行30餘天:「雪龍」與「雪龍2」破冰重逢抵中山站
    倒回11月4日,當「雪龍2」號已抵達霍巴特時,「雪龍」號正在穿過暴雨帶。11月4日,「雪龍」號穿過暴雨帶。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到11月5日,氣溫驟降,「雪龍」號經過西南信風帶。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天。海上的溫度已經從一周前過赤道的30多攝氏度降到了10攝氏度左右,空氣乾燥。
  • 「雪龍2」號迎來破冰能力大考,「雙龍」挺進普利茲灣!
    「雪龍2」號迎來破冰能力大考,「雙龍」挺進普利茲灣!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11月19日上午,「雪龍」號進入密集冰區,厚達1米以上的巨大浮冰成為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前往中山站的第一個攔路虎。面對浮冰,「雪龍2」號身手初顯,為「雪龍」號破開一道順暢的航行通道。
  • 我國正新建首艘極地科考船 破冰能力超「雪龍」號
    專家指出,機動性和破冰能力不足,是雪龍船此次受困的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一艘在南極破冰能力強大的科考船。目前,我國僅有雪龍船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因同時兼顧南、北極多項考察任務,無法開展大規模極地環境調查工作,多年來已超負荷運行,經歷幾次大修。雪龍船破冰能力約為1米,沒有專門破冰設備,僅靠自身重量碾碎冰塊再行前進。
  • 科學網—苔蘚:偉大的「拓荒者」
    也許是經歷過環境極為惡劣的年代,苔蘚植物的生命力可以超出人們的想像,可以在寒冷和缺水的高環境壓力下存活。2014年,英國南極調查局和雷丁大學的科學家對南極永凍層採集到的一部分苔蘚泥炭核樣本進行了解凍,就在一個多月後,這些苔蘚居然奇蹟般的復甦,開始發芽、生長。最關鍵的是,科學家測定發現,這些苔蘚已經沉睡了1500多年!
  • 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
    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時間:2017-05-21 18:26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這篇研究報告刊載於當代生物學期刊,其中指出,科學家在橫跨640公裡的區域發現,當地苔蘚過去半世紀來急遽增生,南極洲有植物的地區僅佔總面積的0.3%。 研究共同作者、英國艾克斯特大學的艾姆斯伯裡(Matt Amesbury)說:     原標題: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