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南極破冰脫險親歷:遭遇1公裡冰山 用盡所有能力和智慧

2020-12-08 觀察者網

在地球最南端的冰雪大陸南極洲,一場真實感人的國際大救援和自身被困突圍的故事精彩上演。故事跌宕起伏、情節驚心動魄、進展扣人心弦、結局非常圓滿、精神昂揚向上,仿佛一部好萊塢電影大片。故事主角是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參考消息》記者作為船上的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隨隊記者,親歷了這歷史性一幕。

1月3日,「雪龍」號停泊在南極浮冰區。當時已完成對俄遊客救援,自身受阻

冒險營救 不離不棄

2013年12月25日,聖誕節。

一早,我像往常一樣來到餐廳。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劉順林也匆匆進來,帶來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雪龍」號接到了澳大利亞海上搜救中心打來的電話:一艘載有74人的俄羅斯船隻在南極被浮冰困住,兩座冰山正向船舶漂移,威脅船隻人員安全,急需救援,希望「雪龍」號前往遇險地點。「雪龍」號也收到遇險船隻發來的最高等級的海上求救信號。當時,我們乘坐的「雪龍」號與俄羅斯遇險船隻相距有600多海裡。

「雪龍」號船長王建忠接到消息後,立即指揮值班駕駛員將計劃航線向東南方向調整,以最大航速前往俄客船遇險地點。為了「抄近路」,「雪龍」號冒著極大危險穿越西風帶氣旋中心,當時最大風力達到11級。從房間窗口望出去,海面上,大霧籠罩,風雪交加,白浪滔天,能見度極差。船身劇烈地搖晃,我和許多考察隊員一樣,重溫暈船之苦。但為了救人,大家毫無怨言。26日下午,在全體船員的共同努力下,「雪龍」號順利穿越西風帶氣旋中心,駛進了困住俄羅斯船隻「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後來也困住「雪龍」號的那片重冰區。

27日早上來到駕駛臺,發現「雪龍」號距離俄羅斯遇險船只有十多海裡了,非常興奮。王建忠船長通過與俄羅斯船長溝通,決定先盡最大努力靠近俄羅斯遇險船,幫助其疏鬆周圍浮冰,以擺脫浮冰的圍困。但很快我們就發現,這片浮冰區的冰雪厚度遠遠超過了「雪龍」號的破冰能力。「雪龍」號從早上9點進入重冰區,全天都在竭盡全力地破冰,直到晚上24點,在距離俄羅斯遇險船隻6.1海裡處,實在無法前進了,船長決定停止向前破冰。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南極光」號也正在趕來的路上。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雪龍」號一直留在浮冰區裡,等待有利的天氣時機,隨時準備好為俄羅斯遇險船隻提供緊急情況下的應急救援和力所能及的幫助,對俄羅斯被困船隻不離不棄。

1月3日,「雪龍」號停泊在南極浮冰區

2014年的元旦在焦急等待中到來。

1月2日,南極的天氣終於轉晴。燦爛陽光照在白茫茫冰面,能見度很好,這種天氣正適合直升機的飛行。澳大利亞「南極光」號也已經趕到了這片重冰區。2日上午,「雪龍」號接到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船長請求,希望用「雪鷹12」直升機將52名被困人員直接從「紹卡利斯基院士」號救援到「南極光」號。由於俄羅斯、澳大利亞的兩艘船上均沒有飛機平臺,「雪鷹12」直升機只能降落在兩船附近的浮冰冰面上。

從冰面到冰面的52人救援,面臨了極大風險。當下正值南極夏季,海面上的浮冰正處於消融期。冰面硬度能否承載直升機的重量?直升機降落時是否會吹起雪霧影響飛行員視線?直升機降落時輪子是否會陷入冰面,影響平衡造成飛機損毀?52人上下直升機時是否會出現意外?等等。一切都是未知。

考察隊領導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先派遣應急救援海冰工作組隊員先到俄、澳兩艘船附近冰面實地勘察。海冰組先遣隊除了攜帶冰雷達等探冰設備,還攜帶了20多塊長條木板,塞滿了直升機的機艙。在海冰厚度和強度滿足直升機起降安全條件下,海冰組隊員用木板搭建一個直升機臨時的懸停平臺。

雪龍號出動直升機幫助俄科考船上的乘客脫困

完美救援 自身被困

當海冰先遣隊員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後,救援行動從當地時間下午3點左右正式開始。

搭載著第一批12名被困人員的直升機終於到了。只見直升機的三個輪子穩穩地停在三角形的木板平臺上,木板壓實了冰面。艙門打開,第一批被困人員走出直升機。在中澳救援隊員的協助下,迅速遠離高速旋轉的旋翼。我們看到他們許多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看到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表示感謝。

52名被困人員和他們的行李,一共飛行了六個架次。當地時間晚上7點半左右,最後一個飛行架次終於圓滿完成。「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船長在第一時間給「雪龍」號船長發來感謝郵件,他說:「你們的合作是國際合作的典範,不僅體現了人類航海中的互助精神,也體現了《南極條約》精神。雖然我們船現在還很困難,但在你們救助精神的鼓舞下,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從冰封的南極擺脫困境。非常希望有機會能向你們當面言謝。」

冒著生命危險營救俄羅斯船隻的「雪龍」號海冰先遣隊

成功完成俄羅斯船52名被困人員的救援行動後,1月3日,「雪龍」號在撤離這片重冰區的時候,自身卻受阻被困。

那天一早我來到駕駛艙,突然發現一夜之間,「雪龍」號右舷密集的浮冰區裡,不知何時飄來了一座平頂大冰山,冰山長達1公裡左右,還在不斷向西北方向漂移,最近距離「雪龍」號僅1.2海裡,橫亙在「雪龍」號撤離路線的前方。白茫茫的冰面上,只看見冰山在移動,看不見海冰移動,船也沒有移動。許多航海經驗十分豐富的船員們,都沒有看到過這種奇異景象,紛紛在窗口瞭望,嘖嘖稱奇。

當時,「雪龍」號所在的重冰區非常複雜。大大小小的白色浮冰,嚴嚴實實鋪滿了海面,幾乎見不到藍色的海水,浮冰區中還散落著十多座較大的冰山。受連日來持續強勁東南風的影響,海冰不斷聚集堆積。一眼望去「溝壑縱橫」。

不知什麼原因,「雪龍」號停泊的這片浮冰區位置卻相對穩定,但船頭方向密集浮冰中有一座小冰山。南極冰山在海面下看不見的部分,是海面上的6倍,船長不敢再向前了。為了保證船舶安全,在浮冰中開闢了一條長約1公裡的「破冰跑道」,等待天氣有利時機,破冰突圍。

 

 

 

1月6日,被困在浮冰區中的「雪龍」號隨時準備突圍

臨危不亂 意外收穫

國家海洋局迅速成立「雪龍」號脫困應急小組並通過衛星視頻會議每天與船上商討脫困突圍方案。「雪龍」號駕駛臺、會議室裡一片忙碌。

船上廚房準備的桂圓紅棗湯、皮蛋粥等夜宵,以及駕駛臺一角電飯煲裡飄出的香味,卻讓身體幾乎到了崩潰邊緣的我心生暖意。

在積極等待有利天氣時機,準備破冰突圍的這些天,船上的生活一如往常,部分科考項目都在正常進行。大家對破冰突圍充滿了信心,沒有恐慌。

5日,「雪龍」號所在的海域風雪交加、寒風呼嘯,船上甲板很滑,極其難走。像往日一樣,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高金耀研究員從船頭實驗室,小心翼翼地穿過長長的甲板,來到船艉部的風廓儀平臺。在那裡,他安裝了一種可以測量地磁場數值大小和指示方向的科學儀器「三分量地磁儀」。

「目前,儀器上記錄的地磁場水平分量越來越小,垂直分量越來越大,這說明我們距離南磁極已經很近了,」他說,「由於南磁極漂移很快,這些數據十分寶貴,是我們今後研究南磁極漂移情況、了解南磁極附近海底構造、建立全球地磁場模型的第一手資料。」

在「雪龍」號科研管理平臺,實驗員肖永琦也一如既往,協助大洋隊的科考隊員們利用各類儀器,抓緊時間採集這一海域的海洋物理、化學、浮冰等各類數據。這一海域是我國船舶第一次航行,各類數據都是空白。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矯玉田高級工程師利用「走航聲學都卜勒海流剖面儀」,已經測得該海域水深800米左右的流速、流向剖面數據,第一次獲得這片海域的南極「邊緣流」數據,對今後研究南極「繞極流」很有幫助。

1月5日,「雪龍」號上的科考隊員在籃球場裡打籃球。

驚心動魄 神奇突圍

1月7日,「雪龍」號成功突圍的這一天,情節跌宕起伏、峰迴路轉,至今想起來仍覺得神奇不可思議。甚至王建忠船長也說:「這件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挑戰。我幾乎用盡了我所有的能力和智慧,加上運氣,才能完成。以後,連我都不能第二次做到。」

那天清晨我起來一看,終於盼來的西風,並沒有吹散「雪龍」號周圍浮冰,而是將浮冰整體吹得東移,「雪龍」號也隨冰漂移,但要突破浮冰的包圍依舊艱難。我的心往下一沉。

7日凌晨4:45,「雪龍」號啟動主機開始「動車」,向船頭右前方進行嘗試性破冰,試圖避開前方的小冰山,向右轉向突圍。但在連成一片的無垠堅冰中,身長167米、體重2.1萬噸的「雪龍」號,轉身十分艱難。由於浮冰太密集,冰上積雪太厚,被船「咬破」的碎冰無處可去,只能漂浮在狹窄的航道中。

經過幾個小時的反覆倒車、加速、破冰後,航向由320度轉到350度,身邊的「水塘」範圍有所擴大。在努力調整航向、拓寬航道的過程中,「雪龍」號自身也危險叢生,船上舵機被海冰「別」了兩次。 

1月7日,「雪龍」號船長王建忠在指揮破冰。

領隊劉順林十分擔心「雪龍」號自身的安全。為了緩和緊張氣氛,大洋隊隊長矯玉田開玩笑地說:「如果船壞了,我們就成『雪龍村』了,我們大洋隊就是『漁業組』,可以破冰撈魚吃。」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但誰的心裡都明白,如果船在南極壞了,那船上101人的安危就更加令人擔憂了。「雪龍」號船尾的地平線盡頭,白色的天空下有一抹淡藍色,那裡就是清水區。看上去近在咫尺的距離,只因「雪龍」號難以轉向而顯得十分遙遠。

連日來的東南風,將周圍的浮冰吹得密密實實地凍結在一起,大塊浮冰已經被編號。「雪龍」號像啃骨頭似的,一塊一塊地咬上去,一個角一個角地壓碎,頑強地擴大著自己的地盤。

與往日大刀闊斧地破冰景象不同,這次「雪龍」號破冰十分小心。因為船頭不遠處就是一座冰山。看上去雖然不大,但冰山在海面下看不到的部分至少是海面上6倍。稍不小心,船就會被冰山卡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窗外能見度越來越差,「雪龍」號駕駛臺氣氛越來越緊張。眼見西風越來越小,有利的天氣「窗口」越來越少,而「雪龍」號船頭依然還是白茫茫一片平整,絲毫不見浮冰上有任何變化跡象。

冰面上的霧氣卻越來越大,能見度已不足百米,遠處的冰山隱隱約約,越來越難以看到。不利的天氣眼見就要來臨,破冰突圍看上去毫無進展。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緊緊凝聚在一起,極其沉重。

紅色的「雪龍」號再次調整身姿,面對堅冰,毫不妥協,頑強拼搏。北京時間17:20左右,「雪龍」號用盡全身力量,鼓足幹勁,再次向前方的一大塊堅冰,衝擊上去。

就在那一瞬間,船頭冰面突然裂開了一條水道,越來越寬。深黑色的海水,在潔白的冰面上,仿佛一道閃電,正好從船頭一直延伸到遠方,直指清水區。

大家都被這神奇的戲劇性場面驚得目瞪口呆。好久,駕駛臺才想起一片歡呼聲。

船長冷靜地指揮船隻,迅速從這條閃電般的水道破冰穿越,不到半小時,順利抵達清水區。回首望去,這條裂開的閃電般水道,在風力的作用下,又迅速合攏起來,冰面再次白茫茫一片,仿佛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在第一時間,劉順林領隊將這個好消息報告到北京,他激動得說話已經哽咽、眼圈發紅。在駕駛臺歡呼雀躍的人群中,我怎麼也找不到船長。後來才知道,他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裡,哭了……

1月7日,「雪龍」號成功突圍後,本報記者張建松(右一)與船員「舉杯」慶祝。

相關焦點

  • 危急時刻·雪龍號極地營救又遇險
    雪龍號是一艘從上海出發開往南極的考察船,這是中國的第30次南極科考,是雪龍號首次執行南極航行的任務。雪龍號收到求救信號時院士號已經被浮冰圍困了將近一天一夜,它有不具備破冰能力,眼前的冰越來越多、越來越厚,還開始凍結起來了,發動機被迫停止工作了,浮冰如果凍結到一定程度就會擠壓,船體船就會上浮,重心往上一抬後,船體就會傾斜,嚴重的就會翻船。
  • 雪龍號淪為鐵達尼號同樣是撞冰山,中國科考船小意思
    近日,我國科考船雪龍號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也撞上了冰山,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中國雪龍號也要同鐵達尼號結局一般,沉沒在深海之中,然而雪龍號是幸運的,不僅沒有成為「泰坦尼克第二」,而且也沒有發生人員傷亡,船體也無大礙,與鐵達尼號悲慘結局相比,雪龍號像是有了免疫冰山傷害的神秘護盾一般,目前已經恢復了走航,繼續執行考察任務。
  • 中國「雪龍號」受困南極 美「北極星號」加入破冰
    雪龍號被困 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  一場被許多外媒稱為「救援大戲」的極地營救活動在南極海域持續上演。最新加入的是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幾乎擁有世界最強破冰能力」的「北極星」號5日從澳大利亞出發,前往南極營救被厚冰圍困的中國「雪龍」號和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雪龍」號此前成功完成對「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52名受困乘客的救援,卻使自己陷入浮冰圍困之中。
  • 中國科考船撞冰山!雪龍號受濃霧影響發生碰撞 雷達發現不了?
    很多人以為,撞上冰山這種大型目標只能發生在上個世紀初那種缺乏有效雷達的年代,然而實際上,就在北京時間的1月19日10點47分,我國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在執行它的第35次南極考察時,因為濃霧等因素的影響,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與冰山發生碰撞事故。所幸由於航速較低,並未造成人員傷亡。
  • 雪龍號撞上冰山沒事,為啥破冰船不會變成「泰坦尼克第二」
    【軍武次位面】:端平入洛《軍情晚報》為您收集最有意思,最具價值的軍情新聞據央視新聞報導,1月19日中國「雪龍號」破冰船在南極考察時,因天氣惡劣,撞上了航線上的一座冰山。▲雪龍號:區區冰山算什麼我能深入極地看企鵝但與「泰坦尼克」在撞上冰山後的悲情沉沒(成了無數經典文藝作品原型)不同,此次撞擊後,「雪龍號」破冰船卻並無大礙的繼續任務,似乎是開了「免疫冰山傷害」的「魔法護盾」。
  • 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I極地中心·雪龍號
    7月11日,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正式交船,在十月啟航南極,北京時間11月11日13時,雪龍2號順利進入南極,預計將在25日抵達南極中山站,並與前輩雪龍號會師,共同參與南極考察任務。對於南極,大多數人的印象是數不盡的浮冰和冰山。
  • 雪龍號如果無法自主突圍將向美國破冰船求助
    雪龍號被困【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場被許多外媒稱為「救援大戲」的極地營救活動在南極海域持續上演。最新加入的是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幾乎擁有世界最強破冰能力」的「北極星」號5日從澳大利亞出發,前往南極營救被厚冰圍困的中國「雪龍」號和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
  • 「雪龍」號非專業破冰船 破冰能力有限
    1月3日,在完成對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52名乘客的救援任務之後,中國「雪龍」號科考船也遭遇到了浮冰圍困。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5日將從澳大利亞出發赴南極幫助「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以及「雪龍」號脫險。事實上,「雪龍」號並非專業的破冰船,破冰能力也並不出眾。
  • 雪龍號撞冰山牽動人心,破冰船為何撞不過冰山?一部影片看了都懂
    那麼我們的「雪龍」號雖然是破冰船,但是排水量只有2.1萬噸,撞上冰山能夠順利脫險,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很多網友問筆者,為什麼作為破冰船的「雪龍」號不能夠撞開冰山,闖出一條路呢?在回到這個問題之前,先向大家推薦一部2016年俄羅斯拍攝的電影《破冰船》,這部災難片選材於蘇聯時代的「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索莫夫」號破冰船在南極的歷險故事。1985年春天。「索莫夫」號破冰船也在南極的阿蒙森海區航行。這時候冰山出現了,船長決定繞過它,但就在這時船上的一名乘客和狗掉到了海裡。
  • 中國科考船在南極突撞冰山,24名隊員受困,鄰國直升機到達現場
    南極被我們稱為第7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這裡雖然有著美妙的風景、萌噠噠的生物,但這裡也險象環生。世界多國在南極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科考站,展開對這片大陸的探索。
  • 「雪龍號」船長揭秘「南極」
    在大家的想像中,那裡應該有壯觀的雪山,絢麗的極光和一群群可愛的企鵝,真正的極地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呢?11月16日,「雪龍號」船長沈權和多次踏上極地的新華社女記者張建松,親自為來自全市150多名青少年,揭開了「極地」的神秘面紗。
  • 中國唯一極地破冰船「雪龍號」 船長是紹興人
    2004年大學一畢業,他便來到中國唯一的一艘破冰船「雪龍號」上工作,32歲時便成為「雪龍號」最年輕的船長。「每一次出海,都是一場生死考驗。」今年35歲的趙炎平說,到去年為止,他已參加了11次南極科考任務、3次北極科考任務。前往南極,必須穿越一個被稱為魔鬼海域的地方,那裡也是通往南極最大的障礙——位於南緯40度至60度之間的「西風帶」。
  • 雪龍號最快9日脫困 最大隱患為船頭處小冰山
    距最近清水區約14.5公裡  程曉帶領的團隊負責為「雪龍」號提供最新一手數據,作為其實施破冰的決策依據。他介紹,通過分析1月2日至1月5日連續拍攝的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圖像,可以發現「雪龍」號被困區域海冰的東緣線向「雪龍」號方向發生了大幅退縮,使「雪龍」號距離最近清水區的距離,由之前的21公裡,縮短為14.5公裡。
  • 全球首艘破冰救助船交付 破冰能力與雪龍號相同
    該船是世界上首艘同時具備海上救助與破冰功能的救助船。「北海救117」輪是北海救助局8000KW系列救助船的第6艘「北海救117」輪是北海救助局8000KW系列救助船的第6艘,總長99米,型寬15.2米,型深7.6米,該輪在保留傳統功能的基礎上,主要增加了固定式溢油回收設備和溢油回收艙
  • 「雪龍號」被浮冰圍困 專家:與專業破冰船有一定距離
    導讀:國家海洋局極地辦主任曲探宙今天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國務院已經批准在建新的科學考察船,新船在考察和破冰能力上都將遠超雪龍號。這條船建成以後,應該在極地科考系列中位於世界比較先進的水平。
  • 北京市資訊|價值一億,破冰能力超雪龍號,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南極之行...
    北京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 價值一億,破冰能力超雪龍號,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南極之行必凱旋270沒有忘記當年和隊員說的話「北京海洋領導者」號總裝載量1900噸,排水量達到5852噸,船身外輪廓長80.70米,內長70.71米,寬度17.22米,吃水8.1米,是目前世界上破冰級別最高的破冰船之一。那麼這艘破冰船,可以勝任這次行動,破開南極海域的萬年冰層嗎?270的北京海洋領導者號是PC4級,可以破開當年形成的所有厚冰。接近6000噸的排水量+PC4的破冰能力,北京海洋領導者號可以在南極大部分海域航行。
  • 雪龍號科考隊員談船上生活:一天四餐 果蔬十分缺乏
    ,能見度已不足百米,遠處的冰山隱隱約約,越來越難看到,不利的天氣眼看就要來臨……就在這時,已經在浮冰區周旋了一整天的它用盡全身力量,再次向前方一大塊堅冰猛衝上去,就在那一瞬間,船頭冰面突然裂開一條水道。
  • 聚焦中國極地科考35年:親歷「冰山翻身」致命危機
    大家立刻跳起來,拔河式地拼命拉著纜繩,搶救停靠在岸邊的「中山艇」和「長城艇」。「一個巨浪拍過來,把所有人都掀翻了,頑強的隊友們又馬上爬起來。在大家的努力下,小艇才避免了被撞碎。」這是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隊隊長兼首席科學家陳立奇曾親歷的一場南極「冰山翻身」的致命危機。南極的危機四伏,是時時刻刻的。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昨日上午,中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從上海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南極考察,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考察隊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昨日下午,就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本報(註: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連線採訪了江蘇老鄉——「雪龍號」前任船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先生。
  • 雪龍號撞冰山牽動國人心,視頻:看熒幕上蘇聯破冰船撞冰山多驚險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據自然資源部消息,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於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在南緯69°59.9『,西經94°04.2』位置與冰山碰撞,碰撞時船速3節(約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