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和朱瞻基兩代打擊下,蒙元的勢力已經瓦解,分裂為瓦剌和韃靼,瓦剌名義上臣服於明朝廷,韃靼則是成吉思汗子孫的延續,漢族政權一向擅長挑撥離間,總是扶持較弱的一方打壓較強的一方,也先在瓦剌上位以後,明朝終止瓦剌貿易,要求購買糧食被拒絕,矛盾激化,雙方劍拔弩張,這是開戰的根本原因。
也先邀請了漠北漠南各部,總共拼湊了16萬軍隊,貌合神離,也先的叔叔阿喇,韃靼大汗脫脫不花,都認為進攻中原就是送死,完全是出工不出力。帝都的三大營名聲遠揚,但那已經是當年朱棣打造出來的,時過境遷現在都是兒子一輩的人,已經20多年沒打過仗,明朝特有的屯兵制,父輩是軍人兒子還是軍人,但兒子不止一個,所以軍隊編制就不斷膨脹,軍費開支巨大的問題一直困擾到末期,表面上三大營兵力強盛,實際真的是紙老虎。
從紙面實力來看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本錢,其中率先發難的也先直屬軍隊圍攻大同,宣大防線一直都是明朝重兵集團,朱祁鎮御駕親徵帶領三大營,作戰目的很清晰,就是從外面包圍對方,這也是宣大防禦一直以來的戰略構想,但是幾十萬人行動遲緩,中途就收到大同淪陷的消息,加上出兵倉促糧草不濟,只能折返,返回途中又沒有及時撤回居庸關以內,遭到對方突襲,土木堡之變短短時間,幾十萬軍隊潰散,皇帝被俘。
慘敗的原因有很多,完全推卸給太監王振太偏頗,過於臉譜化了,他還真沒那麼大權力,三大營的軍權是皇帝掌握,決不允許他人染指。三大營中最有名的神機營,就是土槍部隊,那年代的火槍無需瞄準也打不準,就是靠1000人齊射,1000人在裝彈,1000人在裝火藥,輪番上前齊射,後面還有100多門火炮支援,如果是築好營壘兩軍對陣,火力確實非常強大,但在行軍移動過程中,燒火棍還真沒用,一支當時裝備優良的火器部隊,沒有打就潰敗了。五軍營多是當年收編北元的降兵降將,騎兵為主,朱棣當年有名的手下朱能就是其中之一,土木堡之變中朱能的兒子朱勇戰死,就是隸屬五軍營,也是當時唯一還有抵抗能力的明軍一部。三千營在朱祁鎮時,已經從3000騎兵變成六七萬人,但戰鬥力幾乎為零,日常活動基本屬於帝都的保安團。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地理,土木堡屬於今天的河北懷來縣,附近同屬懷來縣還有一個近代戰役有名的地點——新保安,傅作義嫡系35軍,就是平津戰役在新保安被全殲,同樣是沒有及時東撤,被合圍在狹長地帶然後圍殲。軍事角度來說這兩次有相似點,及時突圍東撤到居庸關,至少不會全軍覆沒。此時脫脫不花帶兵攻擊居庸關,久攻不下,如果明軍主力折返,有可能把這北元殘餘徹底聚殲在長城腳下。
最後因素就是人,皇帝親徵好大喜功,擺排場看重聲勢,天朝的一些老毛病都集中在這場戰役中,實際作戰部隊只有20多萬,實際隊伍有50萬人,就像一個龐大的旅遊團。一方面降低了軍隊機動性,另一方面增加了不必要的糧草供應量,分數不同指揮系統也很混亂,三大營和地方部隊20多萬,完全可以分兵不同路線,即可以互相掩護側翼,又可以從不同方向發起進攻,可惜承平日久,此時明軍沒有實際打過仗的將領,而且皇帝志得意滿,事必躬親,別人也說不上話。
歷代戰爭都不是看紙面實力,只有汲取教訓才能避免莫名其妙的慘敗,明軍被也先幾萬軍隊擊潰,可能是戰前所有人都無法想像,但事實就這樣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