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裡糊塗的出徵,噩夢一樣的慘敗,最終導致官僚集團內訌不斷,引發了一連串長達幾年的故事。正史都是官方史官寫的,因為後來朱祁鎮復闢,為了掩蓋他的失誤和無能,其中被篡改的痕跡明顯,形成了眾多的疑點。再一次又一次莫名其妙,一次又一次貽誤戰機,最後全軍覆沒。
最早收到也先騷擾大同的消息,軍事會議的結論是在大同聚殲瓦剌部,這也是最早的作戰目的,但在尚未出兵時,就已經收到大同淪陷的消息,主將大同總督宋瑛戰死,4個副將戰死3個,突圍跑出來的石亨在電視劇中有多個場面,也是後來奪門之變的主角。臨時變更作戰目的繼續出兵,是誰在堅持出徵?王振還是朱祁鎮,顯然皇帝嫌疑更大,無非是為了效仿先祖朱棣,父親朱瞻基,建立親徵的所謂戰績。王振因為此前瓦剌人貢馬案導火索,和胡濙系的文官集團內鬥中落敗,就是電視劇中找到建文帝的胡濙,王振急於讓也先閉嘴,也在極力鼓動出徵。
幾十萬大軍出徵大同,在沒有蒸汽機的年代,物資運輸就是頭疼問題,需要多長時間也是毫無計劃,說走就走的一場旅行,明軍抵達大同時瓦剌軍早就不知所蹤,打劫一番跑了,是否追擊觸發了第一次關鍵點,因為此前大同守軍就是看不下去瓦剌打劫,主動出城作戰被伏擊擊敗,運動戰中明軍確實不佔上風,在一絲膽怯心態下,放棄了追擊開始折返,說白了就是什麼都沒幹,準備勝利班師回朝。
為什麼選擇走蔚縣路線,官方史書和影視劇中,都是說王振是蔚縣人,希望帶著皇帝可以衣錦還鄉,事實應該不是這樣,而是缺糧急需補充,宣大防線幾處衛所都有屯兵,餘糧難以供應幾十萬客人,走南線就是為了糧食。官方正史上也明確說了,大軍尚未到達大同,明軍已經開始缺糧,大同剛剛淪陷被瓦剌人打劫過,肯定沒有糧食供應,選擇戰區以外的臨近地區抽調糧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既然已經得到補充,往前走就是紫荊關,走房山方向回京就可以了,為什麼又折返到宣化,捨近求遠是此戰的又一個蹊蹺之處。史官說是又是太監壞事,王振怕踐踏老家的田地,這說法明顯不合常理,首先蔚縣氣溫偏低,此時8月份大多已經收穫準備過冬,沒有什麼可踐踏的,其次這是皇帝親軍三大營,不是土匪,因為作戰擾民,朝廷事後肯定會補償,當地不但不會損失,還會因此滋生一批拆遷暴發戶,這種操作身在朝廷的王振不可能不懂。轉到宣化的目的是必須走居庸關,然後從安定門入京,因為這是此前朱棣,朱瞻基相同的路線,表示勝利回朝,誰會更在意這些不用解釋了。
到達宣化以後,雙方軍隊幾乎同時發現了對方,朱祁鎮遣五軍營中的蒙古騎兵出戰,主將吳氏兄弟雙雙戰死,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四萬餘騎兵前去阻擊瓦剌追兵,至鷂兒嶺被伏擊,再次全軍覆沒,至此這支軍團已經沒有成建制的騎兵,想逃跑都跑不快了。朱勇是朱棣時期名將朱能的兒子,但並沒有實際作戰經驗,熟讀兵書,屬於明軍中的軍事理論家,被視為軍魂的人物,他的戰死,已經讓明軍籠罩在失敗的陰影中,終於開始意識到對手實力很強,此時也先部有6萬騎兵,明軍也不過10萬左右,明的軍力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儘快馳入居庸關,但被王振和朱祁鎮雙雙否決,王振的動機很簡單,你們說什麼我都反對,太監就是跟大臣作對而生的,朱祁鎮則是覺得落荒而逃沒面子,還幻想著體面的回去。兵部尚書鄺埜出徵之前就極力反對,列舉過近些年也先崛起過程,尤其大明心中最兇悍的朵顏三衛,北遷以後被也先滅族,先後徵服女真,打敗朝鮮,出徵前沒人聽的進去,都認為瓦剌不堪一擊,看到明軍就嚇跑了。在宣化慘敗以後,開始有不少大臣相信鄺埜,軍心浮動已經在醞釀巨變。
於是在各派勢力扯皮中,又在宣化耽誤了兩天,選擇固守待援,地域狹小放不下這麼龐大的旅遊團,而且也沒有足夠糧食,肯定是不能堅守的,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東撤進居庸關,瓦剌軍尾隨而來,行至土木堡時雙方進行了一些談判,明軍就停在了土木堡,談什麼?也先在軍事上掌握主動權,卻選擇了詐降,朱祁鎮希望也先撤軍,皇帝就不追究了,雖然明軍敗了,雙方實力依然天壤之別,朱祁鎮並非完全託大,也先希望獲取一定財富補償軍費,雙方幾乎達成了協議,明軍這邊好辦,文官知道怎麼編故事,追擊會被寫成追著道歉,賠償軍費會被說成皇帝賞賜云云,類似故事史書上太多了,好像一切就這樣完美大團圓了。
朱祁鎮正在為了體面結束努力時,一直觀望態度遊走在附近的阿喇部,突然襲擊攻下懷來城,阻斷了明軍撤往居庸關的路。這一點看今天的地圖無法理解,懷來明明在土木鎮的西面,怎麼會擋路,實際明朝的懷來城在東南,是近代共和國修建官廳水庫,才遷移到現在的懷來縣城不過幾十年。另一支騷擾海西女真的脫脫不花,也迅速向居庸關方向靠攏,這一變局讓明軍的決策層一臉懵逼,已經瀕臨崩潰邊緣,瓦剌的主力到底在前還是在後?退回宣化,還是進擊懷來?
就算逃跑也要知道哪邊更容易突圍,七嘴八舌之下在土木堡停留了一天,也沒討論出結果,類似的戰例歷史上很多,抗日戰爭第一遠徵軍入緬作戰,臘戌失守,杜聿明錯誤選擇了繞道野人山,實際臘戌日軍只有一個聯隊,畹町附近只有一個大隊,杜聿明手中5個師直接撲過去,倭寇守不住就強行突圍回國了,驚弓之鳥的明軍,同樣是不敢前行攻擊懷來,而是在土木堡滯留了一天,跟也先談判。
由於水源被切段,已經完全斷水的明軍,晚上運動物資的民夫一鬨而散,早晨醒來的士兵扔下自己軍官,拼命的逃往懷來方向,雖然遭到了阿喇部截殺,事實證明往東跑是對的,到達土木堡時剩下的10萬明軍,多日以後有7萬多明軍歸建,雖然蒙受損失,一盤散沙毫無陣型可言的潰兵,大部分還是突圍保住命了。如果當時決策層可以組織突圍,列隊強攻懷來,損失並不會太大,甚至阿喇部也會被打到喪失戰鬥力。
士兵都跑了,為什麼皇帝、大臣、軍官還不趕緊逃命,而是滯留在了土木堡等死,這一詭異表現就是因為內訌,五軍營中軍將領樊忠,另一說為錦衣衛,在王振政敵李賢挑撥下殺了王振,王振肯定該死,但不應該這時候死,導遊死了旅遊團不知道往哪裡走了,在一片亂糟糟中,也先軍追擊而至,主要將領和五十多大中樞大臣慘死,開始於漫無目的,收場於全軍覆沒的一場戰意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