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很多人都知道,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是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的屠呦呦,這是全中國的榮耀,也是對全世界的貢獻。
然而,在她之前最接近這個獎項的中國人是誰呢?
他原本是最有希望的成為中國首位獲獎者。然而,他卻因為當年的一場運動就這樣離我們而去。這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遺憾,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的遺憾。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隕落的巨星的人生,感受當年的那份豪放和悲傷。
在危難之際,他的名字又一次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作為中國微生物研究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湯飛凡被譽為&34;,他是第一個發現重要病原體的中國人,直到今天也依然是。曾經提名諾貝爾獎,但令人遺憾的是,當諾貝爾獎想起他的時候,他已經成為了歷史。
湯飛凡,1897年生,家在湖南醴陵,他的父親是一位教書的老師,因此也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在中國危亡時刻,他的父親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經常跟人談論維新、改革、&34;等話題,湯飛凡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小小年紀就紮下了報效國家的種子。
與魯迅先生相似,看到萬千中華兒女為疾病所困擾,就立志一定要學醫。可是,他畢業後並沒有遇到學醫的機遇,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工科。後來,他聽說湘雅醫院招學生,歷經了重重困難,學校最終破格將他錄取,他終於成為了湘雅醫院的第一屆學生。
湯飛凡的成績非常好,不僅在學校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也因此得到了哈佛的獎學金,從此便走上了中國病毒學研究第一人的艱難求學之路。
在這之前,他從來沒有接觸過入學英語考試,湯飛凡就大膽的申請暫免考試,等提後補考。最終,他在一年內翻遍了整本字典,成功通過了。雖然語言問題得到了克服,但眼睛也因此高度近視。
20世紀初,此時正是病毒學拓荒的大發展時期。在此時期,他也立志成為中國&34;。於是,畢業後他到北京協和醫院細菌系深造。由於他足夠進取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被選為了助教。而在這段時間,他不僅僅學到了許多紮實的實驗技術,也讀到了大量的書本知識。
1925年,湯飛凡到哈佛醫學院的細菌系再次進行深造,而他的系主任則是當年紅遍全世界的秦瑟教授。越努力,越幸運。秦瑟教授直接將他招進了項目組,使湯飛凡從仰望者,成為了微生物學的拓荒者。
1928年,他在實驗室的工作正是如火如荼。有一天,湯飛凡收到了他在湘雅醫院老師的信件,信上老師列出了當時的中國醫學正面臨的種種難題,並邀請湯飛凡回國任教。
重要的是,信上隻字未提回國待遇問題,而當時湯飛凡在哈佛受到導師的青眼有加,完全可以享受頂級的科研環境和可觀的收入繼續留美發展。但他也只是經過簡單思考,就踏上了回國之路。僅僅是因為中國醫學需要他,中國人民需要他!
回國後的條件到底有多差?
湯飛凡分配的職位雖然是中央醫學院細菌系的副教授,但是等他上任那天,居然還沒建立細菌系,相關的實驗室還是他自己親自搭建的。用這套如此簡陋的實驗裝置來搞研究,他居然還發表了很多篇學術論文,這就是他的過人之處。
1932年醫學院獨立,他從副教授升到了正教授,還被上海的一個醫學研究所請去做了細菌系的主任。這個時候,他才剛好有機會深入研究更加複雜的東西。
實驗環境的提升,使得他的研究進程得到了大大推進,在此期間發表了20多篇論文,都非常的有意義。很多還都被引為經典文獻,湯飛凡利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開創了中國病毒學研究的先河,為後面的研究起了個好頭。
好景不長,抗戰爆發了。在民族存亡之際,湯飛凡不假思索,立刻獻身到抗戰救亡運動中去,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先是參加戰前醫療救護隊,後趕往長沙組建中央防疫處,緊接著他又幾經波折來到了雲南昆明,準備籌建新的戰後防疫基地。
雖然戰火已經燒到了那裡,但湯飛凡帶領眾人扛住了敵方飛機炮火連天的轟炸,在昆明重新建起中央防疫處,這裡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大後方唯一的生物製品基地,在後面的抗戰進程中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抗戰勝利後,湯飛凡火速趕往北平,想重新建起中央防疫所,繼續自己的科研工作。於是湯飛凡以他條件簡陋破舊的研究所為起點,四處集資籌款。終於,建成了中國科學院抗生素研究所。
中國&34;當屬湯飛凡了,但是他並沒有被眼前暫時的成就迷惑住雙眼,他知道,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著他去做——沙眼病毒的研究。
湯飛凡對世界人民的最高成就就是成功的提取出了沙眼衣原! 沙眼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病症,是一種全球性的病毒,人類已受沙眼病毒殘害多年,一直無法得到解決。
我們中國是沙眼病症發生的重災區,我國患病率曾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尤其是一些醫療條件惡劣的農村,患病率甚至高達百分之八九十,所以民間有種說法叫&34;。
湯飛凡於1954年向中央申請繼續開始自己之前對沙眼病毒的研究,考慮到我國遭受沙眼病毒侵擾嚴重,最終得到批准。
在過去許多年,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做過很多次實驗,想從包涵體裡分離出病毒,可是沒人能成功。湯飛凡帶領他的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究,卻也一直都是失敗。
湯飛凡此時沒有任何退縮的想法,他意識到一直效仿前人失敗案例是不行的,於是自己重新嘗試新的方法又經過上百次的失敗之後,終於在四年後,他用在雞胚卵黃囊接種和鏈黴素抑菌的方法成功得到第一株沙眼病毒,它也被醫學界譽為&34;。
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這種病毒,確認它是沙眼病毒,湯飛凡竟要求助手協助把病毒接種到自己的眼睛裡,歷經40天,只為更好的更準確的拿到研究結果,而這也導致湯的左眼幾近失明,最終證實了這種病毒確實是沙眼病毒,也徹底解決了好幾十年來關於沙眼病原體問題的爭論。
湯飛凡關於沙眼病毒的論文發表後,引起了世界轟動,也獲得了&34;的稱號。
在一次&34;運動中,湯飛凡被打成了&34;,受到了極大的羞辱,驕傲如他,湯飛凡這位&34;感覺萬念俱灰,最終自盡身亡,享年61歲。
國際沙眼防止組織預想將湯飛凡推薦為諾貝爾學者,可終究還是晚了,這也成了國內乃至國際學界的遺憾。
湯飛凡的離世,就好像是中國生物科學界的一面大旗突然倒下,沒有了領頭羊,使得正高視闊步鬥志昂揚的中國生物科學研究界一蹶不振。
雖然湯飛凡先生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依然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人民從來都沒有忘記他。
我國曾經在1992年發行了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湯飛凡就在其中。
湯飛凡就像一顆巨星,卻偏偏在最閃爍的時候隕落了,他是億萬中國人的救星,我們該向他脫帽致敬,再送他一束鮮花:&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