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屠呦呦,當代中國人都知道她是誰,第一位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但在她的幾十年前,還有一個中國人更加的接近諾貝爾獎,1957年他的研究便被國際科學界列出來。可惜的是,諾貝爾獎不發給去世的人,這獎便付之東流。相信很多人還沒有忘記2003年的非典,病毒肆虐,大家的願望都是健康活著。此時才有衛生部的老人想起當年的他,說若是他還在,何至於此?可到了現如今,記得他的恐怕只有醫學院的人了。
他便是湯飛凡,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出生的湖南醴陵人。湯家條件還算比較好,便讓孩子進了學堂讀書,湯飛凡也十分努力。從小就想著將來要當一個救人的醫生,所以果斷的學了醫,在勤奮努力下,1921年,他從湘雅醫學院畢業,成功拿到醫學博士學位。也是成績足夠優異,接著他又被推薦去哈佛大學醫學院就讀,1929年畢業。當時的祖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回國顯然發展會更好,但是湯飛凡有一顆愛國的心,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國。
在那個年代,他這種人才並不多,所以回國沒多久就成為了上海中央大學副教授,沒幾年又成為了上海醫學院教授。湯飛凡希望建立中國人自己的醫學體系,從回國開始,他就在研究沙眼。這種病會嚴重影響視力,甚至會造成失明,大部分患病的都是兒童或者少年。現代人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在當時這種病的破壞力極強,發病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多。還有個說法叫十眼九沙,可見其嚴重性。
湯飛凡成立醫學實驗室第一件做的事便是研究沙眼的疫苗,國際上研究這個的學者不在少數,日本有一位叫野口矢的學者提出,沙眼的病原體是顆粒桿菌。他當時已經是沙眼方面的權威專家,所以日本媒體頗為驕傲,湯飛凡便也注意到了這則論文。他站出來質疑,日本人便反駁說你行你來,為了得到結果,湯飛凡便將沙眼病的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
他跟周城滸進行合作,通過大量的動物和自己,以證據否定沙眼杄菌的發現。他是最早研究支原體的微生物學家之一,1954年之後他對沙眼進行更加仔細的研究,在上百次的實驗後,成功分離出實際上第一株沙眼病毒。1956年,報告一經發出,就得到了國際醫學界的成人,被譽為湯氏病毒。這種病原體後來被命名為衣原體,靠著這項研究,1957年,國際科學界列出的大事,他也赫然在列。
1958年,國際還發獎章給他,但領獎的人卻不是他。因為他當時已經去世,1958年9月30日,湯飛凡在一場特殊的運動過後選擇自盡。那一年,他才61歲,還有很多的研究沒有完成。他只是不想讓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安在自己頭上,不知他看著那些救過的人以大義凜然的模樣站在他面前,會作何感想?其實他本來有機會走的,那是抗戰結束後,哈佛大學對他發出邀請,但他在出發前一夜選擇了留下來。
如果他還活著,或許會是第一個得到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可惜,諾獎不給去世的人。而他的貢獻遠遠不止沙眼,1960年天花在中國絕跡也離不開他的貢獻,是他製成了中國自己的黃熱病減毒活疫苗。也是他在1943年,帶著團隊生產中國首批五萬單位一瓶的青黴素,青黴素在戰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抗戰結束後,湯飛凡不僅帶著團隊製作出牛痘疫苗支援,還推動了全國的普種牛痘運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