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從醫,表彰時才知他已故去22年,非典時有人感慨:他在就好了

2021-01-12 近代人物周刊

他被譽為我國的「疫苗之父」,十七年前,當SARS病毒肆虐時,一位在衛生局工作多年的老醫務工作者,在面對記者採訪時,不禁感嘆道:

"湯飛凡若在,何至於此! 」

湯飛凡何許人也?

他是我國微生物學的先驅人物,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我國才有了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黃熱病疫苗,卡介苗和世界首支斑疹傷寒疫苗。

他為我國乃至世界的防疫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仿佛是白衣天使降落在人間,也正因為有他發明的疫苗,才使得成千上萬的人活了下來。

這就是湯飛凡,一個雖已遠去但芳名永存的醫護工作者。

湯飛凡

湯飛凡出生在家道中落的鄉紳家庭,6歲時湯父把他送到世交何家的義塾學習。何家的少爺——何鍵(後來成為國民革命軍的上將)對湯飛凡青睞有加,不僅親自輔導他算數和自然,後來更將女兒許配於他。

湯飛凡從小就看到窮苦的人們貧病交加,所以他年少時便立志學醫,欲用醫學振興中華。

正是胸懷懸壺救世的遠大志向,他在1921年從湘雅醫學院畢業,並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當時他的很多同學在畢業後紛紛開醫館行醫,但是湯飛凡卻有自己的想法。

當他的同學們邀請他也開醫館行醫時

他說,「當醫生一輩子能治好多少人?若能研發岀疫苗,豈不能使億萬人不受傳染病的侵襲!」

湯飛凡的眼光是遠大的,湯飛凡所處的時代正是微生物學的拓荒時代,多種重要傳染病的致病原都在這個時期被陸續發現,面對國外專家在微生物學的快速進展,自信的湯飛凡說:「日本能出東方的科赫,中國為什麼不能出東方的巴斯德!」

科赫(Koch)與巴斯德(Pasteur)為細菌學與傳染病學家,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微生物學領軍人物。

四年後湯飛凡被推薦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深造,出國前,他與何家二小姐何璉成婚,婚後夫妻倆同赴美國。

湯飛凡一家

留學期間的湯飛凡專攻病毒學研究,師從哈佛大學著名細菌學家秦瑟。

從哈弗畢業後,校方極力挽留湯飛凡留下來,並給他提供了優厚的待遇,他的導師也極力勸他留下,以期在學術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面對優厚的待遇以及良好的科研條件,湯飛凡拒絕了,如果留在美國,不僅衣食無憂,也可以更好的進行學術研究,他將會發表更多的論文,但是名和利不是他的最高理想,學以報國才是他的志向,他知道祖國成千上萬的人們正在面對疾病的威脅,他必須回去。

1929年,湯飛凡和妻子回到祖國,先後擔任上海中央大學副教授、上海醫學院教授。

當時,病毒學和細菌學在中國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回到國內的湯飛凡無疑是這一領域的拓荒者。

雖然經費緊張,實驗器材也並不全面,但是絲毫沒有阻擋湯飛凡工作的熱情。

他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複一位日本科學家的沙眼實驗。

湯飛凡(右)

提起沙眼,現在很少有人拿這種病當回事了,但是在當時的中國,有一半人患有沙眼,農村地區的沙眼患病率更是高達百分之八十,以至於在當時有「十眼九沙」的說法。

要想根除沙眼,就要找到沙眼的病原體。

在這一領域較有權威的是日本科學家野口英世,當時野口英世已經發表了數篇論文,並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但是湯飛凡對野口英世的研究始終持懷疑態度。

湯飛凡進行了大量實驗,在7個月的實驗中,僅僅有一次是野口英世論文中寫到的「顆粒桿菌」

他用這株菌接種家兔和猴子,它們均未產生沙眼症狀。湯飛凡的研究引起了日本科學家的強烈不滿,質疑與批評的聲音也向湯飛凡襲來,但是湯飛凡不為所動,繼續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奮鬥。

接下來的三年裡,湯飛凡對沙眼病原體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事實證明,所謂的「顆粒桿菌」並不能引起沙眼,湯飛凡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初戰便一舉推翻了著名科學家的結論,湯飛凡一舉成名。

而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野口英世,從此從日本的細菌學教材中消失了。

實驗室中的湯飛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打斷了湯飛凡的研究計劃。他報名參加「上海救護委員會」的醫療救護隊,對傷員進行緊急救護。由於救護站離戰場僅有幾百米,數次險被日軍炮火擊中。

戰爭進一步激發了湯飛凡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接受邀請前往昆明擔任中央防疫處處長的職務。

大後方的醫療條件、科研條件極為艱苦,但湯飛凡帶領有限的人員生產出了狂犬疫苗、牛痘苗等簡單的藥劑。並且還生產出了符合國際標準的疫苗和血清。所製藥品不僅送往全國各地的戰場,還為英美盟軍所用,為世界二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在艱苦的環境中還取得如此大的成果,背後則是湯飛凡的辛勞與汗水。

湯飛凡與同事們的合影

湯飛凡取得的成績遠不如此。

1950,湯飛凡率領團隊遏制住了華北鼠疫,在打完鼠疫的戰役後,湯飛凡又將目光瞄向了天花病毒。

天花是古老並且對人類威脅巨大的病毒,肆虐人類長達三千年。

湯飛凡採用牛痘「天體毒種」和乙醚殺菌法,快速制出大量優質的牛痘疫苗,為中國成功消滅天花病毒作出了重大貢獻。(1961年6月,我國消滅了天花,比世界領先16年,但是這個結果,湯飛凡沒有看到)

當上述兩項事業完成後,湯飛凡又繼續他未完成的理想——分離沙眼病原體。

二十年前,湯飛凡雖然推翻了野口英世的研究結論,但是沙眼病原體一直沒有找到,多年過去,一直是湯飛凡的一塊心病。

終於經過不懈的努力,1956年,湯飛凡成功分離出沙眼病毒,為了證實分離出的是沙眼病毒,湯飛凡更是將沙眼病原體滴入了自己的眼睛,並收集到了十分可靠的臨床數據。

同年,湯飛凡發表分離沙眼病毒成功的報告,瞬間震驚了世界,湯飛凡的科研成果解決了困擾世界數千年的難題。

還記得曾經年輕時湯飛凡豪言壯語嗎,湯飛凡終於實現了,他成為了東方的巴斯德。這一年,湯飛凡59歲。

此後,科學家們根據湯飛凡分離出的病毒,研製出了治療藥物,沙眼發病率也在逐年降低。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中國沙眼病發病率不到6%。

沙眼衣原體分離成功後,湯飛凡將研究重點又轉向當時對兒童生命威脅巨大的麻疹和脊髓灰質炎,1958年,湯飛凡分離出了麻疹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為麻疹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製打下了基礎。

為何是打下基礎,因為正當他打算研製麻疹疫苗與脊髓灰質炎的疫苗時,湯飛凡迎來自己最大的人生浩劫。

因為嶽父的原因,湯飛凡一連遭到了嚴重的批判,使得他的身心遭到巨大打擊。湯飛凡是一位有傲骨的倔強科學家,他寧願莊嚴的死去,也不願無端的受辱。

1958年9月30日凌晨,湯飛凡在家中自盡,年僅61歲。湯飛凡離世盡顯悽涼,沒有葬禮,連親友都沒有來道別,只有妻子何璉一個人將遺體火化,將骨灰帶回家。

1980年,國際眼科防治組織向中國眼科學會寄來一封短函,邀請湯飛凡參加國際眼科學大會,為他頒發〝沙眼金質獎章〞,表彰他的功績時,國際眼科防治組織才知這名偉大的科學家已故去22年。

名將可以靠百戰,名臣可以靠歷練,然而無雙的國士要靠上天的賜予,他們是百年不遇的國之瑰寶。湯飛凡的一生是偉大的,他帶領團隊生產的狂犬疫苗、牛痘疫苗等藥劑,不知救了多少人,使得千家萬戶不再受病毒的威脅。

湯飛凡先生已經離去62年了,一個甲子的滄海桑田,他的名字如今已經淡入了大眾視野,但是,他的名字和事跡不該被遺忘,如今的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當疫情來臨時,撐起這片天空的,永遠都是偉大的醫護工作者和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謹以此文向醫護工作者和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 2007年才被揭秘 很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
    中國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 2007年才被揭秘 很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 說起人類歷史上的瘟疫,那就必須提起消滅了2500萬歐洲人的黑死病。那大家是否好奇,是誰消滅了黑死病?
  • 他75歲,穿越過羅布泊輻射區,經歷過非典,這次遇上新冠
    報名參軍遠赴新疆年少時,劉蘇明在家鄉跟著一個江湖郎中學醫,某年,村裡爆發了瘧疾,師傅對少年劉蘇明說,這對咱們來說是個機會,是個好事兒啊。劉蘇明當即反駁道:「你心不好,這麼多人生病,怎麼能是好事。」氣急敗壞的師傅扇了劉蘇明一耳光,挨了打的劉蘇明回到家中苦思冥想了一夜,決定放棄學醫。
  • 白起臨終時,他說他知道自己因何而死,但是他錯了
    良久,才又徐徐吐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白起的死,對老秦人而言打擊頗大,認為他死而非其罪,憐之。甚至有人直接遺恨於應侯範雎,因為畢竟白起是直接因範雎而死!再連後世撰史的司馬遷也感慨「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卻不能救患於應侯」……由是來看,白起認為自己的死因是殺孽太重,終遭報應。
  • 孟浩然漂泊他鄉時寫下一首經典古詩,道盡清明的滋味,令人感慨
    又到一年清明時,又是一年春雨紛紛,清明憶故人,奈何淚千行,古人今人在這個時節會祭奠先輩,追憶舊時記憶,懷念過往,但有人因為種種原因漂泊他鄉不能回鄉清明,內心想起家鄉,想起過往的人和事,感慨萬分之下不禁嘆息,唐代詩人孟浩然便是這樣。
  • 還記得當年第一個感染,傳播「非典病毒」的黃杏初嗎?他後來去哪了
    人類在地球上誕生至今已經兩三百萬年了,人類一直都很穩定的在發展壯大著自己自然界的霸主地位,不過真等到自然界報復我們的那一天,我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21世紀如今才過去21年,就已經發生了3次大規模的疫情,如今的疫情中國是控制的最好的一個國家,不過大家還記得當年的非典嗎?那個第一個感染非典的人如何了?
  • 全國勞模、南網貴州興義供電局龍福剛:3年2次進京受表彰,他憑什麼?
    3年2次進京受表彰,他憑什麼?上一次,是在2018年4月。兩次表彰僅一年之隔。3年2次進京接受國家級表彰,龍福剛憑什麼?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進京前,龍福剛曾在其辦公室接受過記者採訪。「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範」,這3項都是一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享有的榮譽,而這3份「大獎」偏偏絕非意外地「砸」在了他的身上,讓他滿身光環。
  • 被遺忘的北京「非典後」
    那段時間,他是媒體的「寵兒」。作為「被成功治癒的非典病患」,他還上了王志採訪的「面對面」。時至今日,自豪感還時不時會在語氣等細節中顯現。從視頻資料看,當時的他顯得年輕、健康。他甚至有些俠義:聽說治癒者的血清對研究有幫助,他拉著全家人去捐。他還籤署了協議,死後捐獻眼角膜及遺體。「那個時間段裡,我是名人,活過來了,總想回饋。」方渤回憶說。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就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稱得上智者,打腫臉充胖子遲早會露餡,後悔都來不及。在學習古代經典文化時,一定要儘可能領悟其中道理,切勿斷章取義,否則容易曲解或誤解古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他在道家學派的影響力和地位,僅次於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
  • 寵文,她在襁褓時,他就認定了她,及笄過後,他迎娶回府獨寵一生
    嗨嘍,大家好,歡迎來到慧兒推書,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四本寵文,她在襁褓時,他就認定了她,及笄過後,他迎娶回府獨寵一生。如果是大家喜歡的類型,不妨點讚加關注,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推薦諸多精彩小說,有您的支持就是小編最大的動力!第一本《悍妃天下,神秘王爺的嫡妃》作者:雪夜妖妃簡介:未嫁先休再賜婚,她與他成為京中最大的笑柄!新婚大堂,賓客嘲笑。
  • 張國榮逝世17年,為何卻沒人見過他去世時的照片?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霸王別姬》中至情至性,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最後為情拔劍自刎於戲臺上,而在2003年4月1日的愚人節,姿容絕世、才華橫溢的張國榮,也因不堪抑鬱症的折磨,從香港東方文華酒店頂樓一躍而下,結束了他年僅47歲的生命!
  • 2003年那場讓人膽寒的非典,到底是怎麼突然消失的?
    2002年12月10日,在深圳一家飯館打工的廚師黃杏初因高燒不退、呼吸衰竭等症狀被河源市人民醫院轉院至廣州軍區總醫院,入院後,檢查發現他的肺部出現大片的實變,高燒七天不退的黃杏初來到廣州軍區總醫院時,已全身發紫、神志不清。他,就是2003年春節,國內確診的第一例非典病人。
  • 習近平同志2003年領導浙江省抗擊非典鬥爭紀事
    21時許,杭州非典定點收治醫院——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到緊急通知,馬上抽調20餘名醫務人員組成第一救治梯隊。22時許,專家組斷定︰杭州出現了首例非典臨床診斷病人。22時30分許,專家們向習近平同志等匯報了會議研究情況。
  • 他的死因至今成謎,有人說他從外星而來,只是去了他的星球
    1944年7月31日,這天,風和日麗,萬裡無雲,是個適合飛行的好天氣。一個精神煥發,神採奕奕的男人駕著他的吉普車輕巧地來到「萊特寧」飛機腳下,他眼神裡透出氣定神閒,從容不迫的風採。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駕駛飛機飛上雲端了,因為身體素質已經經不住高空飛行的重任,這最後的飛行都是經過強烈懇求才經允許的,沒有人知道他內心深處在想什麼。
  • ...他的一生影響了整個中國,而影響他一生的竟然是一節物理課!
    28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他的一生影響了整個中國,而影響他一生的竟然是一節物理課!認認真真去工作、去生活;二是希望他能在科學上不斷努力,像牛頓和愛因斯坦一樣往前走。
  • 非典時你們保護我們「90後」這次我想成為你們的「愷」甲
    張司愷非典時你們保護我們「90後」在聽到醫院召集援鄂抗疫醫療隊員的通知後,張司愷第一時間和護士長說,「您就讓我去吧,一定要讓我去。」作為一名「95後」的北京大妞兒,說起她這次主動請纓的緣由,她提起了年少時的『非典』記憶。「非典那年我還是個小學生,電視中那些義不容辭捨棄家人,投身抗擊「非典」一線的醫護工作的新聞報導,至今歷歷在目,令我佩服和感動。」
  • 為何有人總夢到已故的親人?明白這3點,你就知道了
    有人說,這是去世的親人在託夢,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和不舍。也有人說,這是由於太想念故去的親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導致的。 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成立,相信你關心的是,夢見故去的親人到底是好的徵兆,還是不好的徵兆?
  • 當年被隔離員工親述:17年前的非典,阿里是如何化危為機的?
    從非典時期沉澱下來的價值觀,早已寫入每個人的心裡。在這特別的一天,四娘幾乎沒時間去感受節日的氛圍,處理,協調,溝通,自疫情爆發後,團隊便從休假切換到全負荷運行狀態。曦貝的團隊,也忙於接聽用戶來電,在阿里健康免費在線問醫平臺上,處理相關問題,答疑。
  • 他才是中國原子彈最大的功臣!今天99%的中國人對他卻一無所知
    父親樸素真誠的民族情感,深深影響了他,他從小,就把祖國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他恪守父訓,努力讀書,門門功課都好到嚇人,到中學時,他的成績就已遠超同齡人水平。1924年,22歲的他從東南大學畢業後,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中國物理學宗師葉企孫。那時葉企孫剛從國外歸來,至東南大學任教,他一眼被葉企孫看中,之後也留任東南大學,成為了葉企孫的助教。
  • 28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他的一生影響了整個中國,而影響他一生...
    28年前的今天,一顆巨星隕落,他的一生影響了整個中國,而影響他一生的竟然是一節物理課!認認真真去工作、去生活;二是希望他能在科學上不斷努力,像牛頓和愛因斯坦一樣往前走。
  • 他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耄耋老人
    2020年4月4日,清明時節,它終究是不平凡的一天!天空是依舊藍色的,但那種藍色更像是人們的眼淚。突然,萬籟俱靜的天空被一聲防空警報打破,刺耳的聲音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心痛。,84歲的鐘南山院士有一次挺身而出,他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