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4月12日訊( 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方序 魯青)伴著朝霞出,頂著夜光歸,對醫生這個職業來說,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兒。
可對血管外科的醫生們來說,除了這一共性外,他們還更為「費勁」——
每臺手術「耗時耗力」,穿著重達30斤的鉛衣,一站就是幾個小時;而手術操作對象,往往是直徑約1.5毫米、長度可達2米的血管,難度可想而知。
在細微的血管內「作業」,不僅是個技術活兒,更是個體力活兒,考驗醫生的耐性。而長時間待在手術室的他們,手上不小心劃個傷疤,一般人兩三天就好,可他們因整天「吃」射線,總是過了一個月傷口也長不牢。
而最令他們痛心的,不是自己的辛苦,而是面對因下肢血管病變出現壞疽而不得不截肢的病人時,那種無可奈何的傷感。
不久前,記者曾報導過《要腿,保命?面臨截肢時家屬竟然選擇「寧死保全屍」》的文章,80多歲的老人右小腿動脈閉塞,腳趾發黑,面臨截肢,而老人家屬不同意手術,並說出「寧死保全屍」的話,老人只能在家中受苦。
其實,在血管外科醫生眼裡,最遺憾的莫過於此。因此,血管外科醫生的終極目的,就是如何在下肢動脈閉塞嚴重時,通過各種醫學方式來保住患者肢體,或儘可能少截肢而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浙醫二院血管外科主任陳兵統計過這樣一組數據:因糖尿病導致出現動脈閉塞後下肢壞疽的概率是正常人的6倍。
據估計,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億人,而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達1.14億人,我國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患病率達6.9%至23.8%。全世界因糖尿病併發症,導致血管閉塞而面臨截肢的病人,就有100萬人。
因此,這個3年前從北京宣武醫院血管外科調來的學科帶頭人,除了將團隊臨床研究方向落點在胸腹主動脈瘤、動脈夾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頸動脈、椎動脈、鎖骨下動脈動脈硬化病變等外,還重點定位在如何通過多學科配合,處理因糖尿病而引起的下肢病變,特別是膝下病變病人,讓這些病人儘量不截肢。
「這類患者真的太痛苦了,白天因腿疼活動不便,晚上因疼痛無法入睡。」陳兵說,自己有個病人老沈,今年70歲,是個「糖齡」15年的糖尿病患者,他遇到的生活「糗事」是一樁接一樁,要麼走著走著鞋子掉了自己全然無知,要麼躺在床上感覺不到腿的存在,要麼泡腳時滾燙的水把皮膚燙傷了也毫無知覺……
因糖尿病患者伴隨著多種併發症,血管病變、神經性病變等相伴而生,患者就可能會出現間歇性跛行,走幾百米就開始腿酸,也可能出現發麻、刺痛、灼燒等異物感,隨著病情發展,雙腳會變得麻木甚至沒有痛覺,導致抵抗力下降、凝血功能異常。因此,一旦出現皮膚破損,很快就會感染、潰爛,出現壞疽,而最終面臨截肢的命運。
陳兵說,針對此類嚴重的患者,需要血管外科、內分泌科、糖尿病科、康復科等多科室相互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保證患者日後的生活質量。
「血管堵住了,我們可以通過手術打通,但神經的損傷修復則比較困難。」陳兵告訴記者,血管介入手術後,一般患者下肢麻木症狀有所減緩,但始終恢復不到從前,因此,必須要其他科室及時介入。
據了解,陳兵主任的心血管科與其他科室之間的多學科合作已挽救了非常多的面臨截肢的患者,儘可能減少他們的創傷。據悉,自3年前浙醫二院血管外科成立至今,共接診1000多例下肢動脈硬化患者,最終只有4例患者因治療效果不佳而不得不截肢。
而這4例截肢患者,其中3例是合併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併下肢動脈硬化截肢率比非糖尿病高40倍。
「因此,我們計劃推出保肢中心,儘可能發揮各個學科的優勢,讓這類患者儘可能掛一個號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從而更好為患者服務。」陳兵主任說這一設想雖然還有很多路要走,但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此外,陳兵建議,「糖友」們一定要繃著一根弦,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有效防止因糖尿病而引起的各種併發症。「糖友」們還應在每年的體檢時增加對血管的評估,最簡單的就是做血管超聲都卜勒檢測,如發現問題應及時尋求專科醫生幫助,防患於未然。
來源: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