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這座白牆灰瓦石板路的古城,就忍不住想要去探尋它背後的故事,走進深巷小弄裡感受其獨有的文化魅力。
8月23日至24日,第十一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系列活動——「傳承者少年·研學遊記」浙江省非遺經典旅遊景區(景點)研學遊第四站活動,在千島湖文淵獅城拉開帷幕。文淵獅城位於千島湖的姜家鎮,是國內首個非遺生活體驗基地。
本次活動以親子體驗互動為主,通過「線上報名體驗+線下遊記寫作」的形式開展,接觸「錢塘江詩路」上的的文化魅力,10組家庭20多名學生和家長一同走進古城,探秘古獅城人的「美好生活」,近距離感受非遺傳承人的精湛技藝。
湖藏一座城,研學有少年
「為什麼古城會在水底?」「我們能到水下去看一看嗎?」「以前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看著遊客中心短短的宣傳片,小朋友們立刻提出了很多問題,對文淵獅城滿是好奇。於是,這次活動我們從一部紀錄片——《千島湖》開始,直接帶大家「穿越」到千年前,看看這千百年來發生的故事。
從1959年開始,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賀城兩座千年古城便一起沉入了千島湖底。紀錄片不僅帶大家去水下看了一看,還展現了整個獅城被淹沒的過程,解開了小朋友們心中的謎團。
老物件的新花樣,領略非遺魅力
雖然如今我們無法親自下水探秘古城,但經過專業人員多次水下考古,「文淵獅城」完美復刻了古獅城的模樣。看完紀錄片,我們便開始了探尋非遺之路,走進深巷小弄裡,看看這裡的人在做些什麼,並且去體驗一番。
小朋友們體驗製作竹蜻蜓
「手工竹編工藝」是我們本次研學遊活動的第一個體驗項目。桌上擺放著精緻的竹編上漆餐盒,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大,但據非遺傳承人竹編老師的介紹,這樣一個物件需要花費十幾至二十天的時間才能做好。在主辦方的精心安排和竹編老師的指導下,小朋友們現場學習製作了竹蜻蜓,看著一個小小的竹蜻蜓在自己手中「起飛」,別提有多開心了!
小朋友們學習「古法織布技藝」
隨後,「古法織布技藝」更引起了小朋友們極大的參與熱情。對於小朋友們來說,看著一根根線通過織布機變成一張布,仿佛變了一場神奇的魔術。家長們紛紛表示,這項體驗既動手又動腦,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細心、耐心,更學習了傳統技藝,做了一回心靈手巧的織布匠人,很有意義。
小朋友們織的方巾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些織布機裡迴響著傳統的男耕女織文化,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工藝正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無論歷經多少歲月,它依然深藏著獨特的魅力。
無論是小小的竹蜻蜓、色彩紛呈的方巾,還是梅花樁舞獅,都蘊藏著這座古城舊時光裡的味道和顏色、榮耀和平凡。
觀看梅花樁舞獅
遇見非遺,遇見美好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傳統文化生機活力,促進非遺傳承發展,讓更多的青少年體驗普及非遺知識,感受浙江本土非遺魅力,我們的研學遊活動已經走過了四站。據悉,在暑期結束前,此項活動第五站將在桐廬開展。
活動結束時,參與家庭的孩子將提交以「非遺研學遊」為題材撰寫的遊記,相關優秀文章將在第十一屆浙江·中國非遺文化遺產博覽會(杭州工藝周)中展出,並獲得由主辦方頒發的榮譽證書。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站研學遊活動,有更多的小朋友能與浙江非遺來一次美麗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