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風起雲湧,激情蕩漾。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萌芽到逐步成熟。40年的風雨中,有無數次的激動、喜悅、驚險和進步。本號推出《40年,我們親歷》專欄,選取中國證券報過往相關報導,以饗讀者,這些報導至今讀來餘溫猶在。讓我們穿越時光,重溫歷史,放眼未來,走向輝煌!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
尉文淵: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
上交所開業所在的浦江飯店 陸鈞 攝
「我們創辦的真是個交易所嗎?」
1990年12月18日晚上,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前夕。
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第一任上證所總經理尉文淵坐在剛剛裝修完的交易大廳,心裡一片茫然。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向更縱深推進的標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將是一件歷史性的大事件,全世界都在關注。但是此刻,尉文淵卻忐忑不安。更糟糕的是,對此已經不能再做什麼了,只有等待。
緊趕慢趕,交易系統總算準備就緒了。但既沒有經過測試,更沒有做過試運行,誰也不知道在實際交易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情況。在確定選擇了電腦交易的大原則和技術方案後,尉文淵天天詢問系統建設的進展情況,但直到快開業了,大家心裡仍然沒有底。
還有個大問題是清算,清算系統根本來不及搞,成立了個清算部,到時候能正常運營嗎?只有天曉得。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恐怕沒有人能說清楚證券交易所是怎麼回事。尉文淵和他的籌備班子從沒見過一家真正的證券交易所。在信息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硬是摸索著把一個證券交易所建成了。可是,隨著開業的臨近,剛開始時的那種懵懂無知的自信漸漸被銷蝕,一個困惑揮之不去:我搞的這個東西,真的是一個證券交易所嗎?
沒有人能給他答案。木已成舟,即使有問題,事實上,也已沒有修正和調整的可能,因為明天就要開業了。
就在幾天前,一次籌備小組的碰頭會上,說著說著,尉文淵突然流淚了。除了極度的疲憊外,更要命的是那種茫茫然沒有方向的感覺。事情搞砸了誰也負不起責任,可是你又無能為力!尉文淵說:當時他突然感到自己就像浪濤中的一葉小舟似的那樣無助,不知會被甩向何方。身不由己,這種茫然的焦慮突然間把他淹沒了。
這種感覺很快就過去了,尉文淵是個不會向命運屈服的人。
那一天不僅忙亂,麻煩事還多。在布置開業典禮的會場時,疲憊的尉文淵在搬桌子時壓到了腳,當時就腫了起來。晚上,傷口發炎,他發起高燒來,渾身冷熱交作。但明天就要開業,全世界的目光都將向這裡聚焦,而所有的努力、辛苦也都將在明天見分曉。在這樣的關頭,尉文淵是不可能離開工作現場的。他在浦江飯店的客房裡迷糊了兩、三個小時,熬到天明。
18年後,2008年7月4日,早已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尉文淵坐在記者面前,回憶當年。他笑著說:現在想起來,我們這批人可真夠勇敢的。
一種偶然一種命運
上交所新大樓
由尉文淵來籌辦上海證券交易所,有一點偶然。
尉文淵出身於軍人家庭,15歲初中還沒畢業就去新疆伊犁當兵,住地窩子,在冰天雪地中經受了艱苦的鍛鍊。訓練之餘,他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和泥打坯燒石灰築營房,極勞累的體力活,他戲稱為「基建」工作。這項工作培養了他此後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一直保持著的非常明顯的性格特點,就是能吃苦。18歲他加入共產黨。當兵5年後他復員回上海,在電影院當服務員,他工作積極,髒活累活搶著幹,年年被評為先進,不久被選到上海某區委任宣傳幹部。
恢復高考後,他考入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後,他婉拒了母校的挽留,到正在組建中的國家審計署工作,不久當了副處長。32歲時,又被提拔為審計署人教司處長。雖然仕途順利,但他對機關裡坐辦公室的生活一直心有不甘,老想做一點競爭性、挑戰性更強的工作。他的老師、原上海財大副院長、時任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的龔浩成對他十分賞識,他被調到人行上海分行金融行政管理處當了正處級的副處長。那是在1989年的11月,他還未滿35歲。當時的勢頭和各方面的信息都很明顯:以他的能力和條件,在銀行系統的升遷之路將是極其順暢的。
1990年初,為了向世界表明中國改革開放不會走回頭路的決心,中國政府宣布將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成立了籌備小組,由金管處處長牽頭。這樣,金管處的工作就由剛調來不久的尉文淵負責。
在當時的條件下,籌辦證券交易所談何容易,老處長出去籌辦了一陣,進展不大。這也難怪,誰也不知道這個交易所該怎麼籌辦,所以絕不是個輕鬆的工作。1990年6月,在海外訪問的朱鎔基市長向全世界宣布,上海證券交易所將於年內開業。這一時間表讓國內負責籌備工作的同志措手不及,頓時緊張起來。這時候,尉文淵感覺到老處長有意重回金管處,於是他提出由他去籌辦交易所。就這樣,國家大局與個人處境微妙地糾纏在了一起,不經意間改變了尉文淵的人生道路。而此後這條道路上的跌宕起伏,完全出乎他此時的預料和想像。
龔浩成同意了,但明確表示,你去鍛鍊鍛鍊。第一是把交易所建起來,第二是找好接替的人,然後就回銀行,另有重用。而他自己的理解則是剛到銀行工作,作為新人,應該多做一點艱苦的工作,為將來的發展多打點基礎。
此時,尉文淵對年內交易所要開業這個任務至底有多難還沒什麼感覺,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這個交易所的分量,不知道年底開業對他意味著什麼。
「讓我們試一試!」
解放前的上海曾經是遠東的金融中心。為了學習和了解什麼是證券交易所,籌備組找來幾位曾參與舊上海證券市場的老人座談。但由於在戰亂中,中國的民族工業沒有很好地發展,舊上海的證券市場也沒有很好地運作,且這些老人只是一般的參與者或工作人員,雖然熱情很高,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調研了一圈,尉文淵仍然一頭霧水。
有一件事讓他感覺踏實了一點,就是先要找個交易場所。這是件很具體的事情,尉文淵一下子感覺到把事情做實了,不再那麼茫無頭緒。
證券交易所的房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尉文淵在一本書的封面上看到過一張香港聯交所交易大廳的照片,於是就一心想找這樣一個大廳。他每天坐著公交車到處找大廳的時候,心裡仍然不清楚這個大廳該派什麼用處,席位的含義到底是什麼。他找過漢口路舊上海交易所的舊址,黃浦江和蘇州河沿岸的舊倉庫,看了北京東路的火車站售票大廳和金陵東路的船票售票大廳,都失望而歸。絕望之中,有人說北外灘的浦江飯店有個大廳。已經不抱希望的尉文淵冒著中午的太陽步行來到浦江飯店。這個飯店是一幢已有150年歷史的歐式建築,以前叫理查飯店,雖然已很破舊,但那氣勢還在。尉文淵眼前一亮:就是這裡了!
有了場地,該怎麼交易呢?尉文淵從很少的一些資料中了解到,國際上發達國家的交易所主要是口頭競價交易。中國人熟悉的《子夜》裡描述的就是口頭競價,打手勢配合高聲喊價。聽說像新加坡、臺灣等新興市場正在推行計算機交易。對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方式的選擇,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都贊成口頭競價模式,因為當時就那麼幾隻股票,交易會很冷清,口頭競價能夠滿足需要,還能造點氣氛。但尉文淵覺得,現在高科技發展那麼快,難道我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建的交易所,還要重複那種古老的方法嗎?他向領導提出,讓我們試一試電子計算機交易。
尉文淵從向人民銀行借的500萬元籌備金中擠出100萬,決定搞計算機交易系統。他並沒有完全放棄口頭競價交易方式的準備,還請在美國華爾街工作過的「海歸」來幫助設計口頭競價的方式。搞了一段時間,比劃來比划去,找不到感覺。因此,儘管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規則中規定的是口頭競價和計算機交易兩種方式,其實「寶」全部押在電子交易上。可以講,這是一種極其大膽的、跨越式的發展,因為我們連最簡單、基礎的交易方法都沒有掌握,一下子就進入電子交易領域,誰也不敢保證此事能夠成功。他邀請當時的上海財經大學的助教謝瑋,在深圳黎明工業公司的支持與配合下開始了計算機交易系統的開發和建設。難度可想而知,因為當時他們連交易所的交易規則是怎麼樣的都搞不太清楚,要在這個基礎上編寫電腦軟體和程序,確實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任務。
到11月份,交易所的籌備大體定型,尉文淵才終於有機會第一次到香港證券市場考察。尉文淵出去的頭兩天,他對香港聯交所的交易體系看不太懂,心想,糟了,自己搞的那套東西不太一樣,心情有點慌張。幾天後,他突然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電腦交易的設想已經走在了聯交所交易系統的前面!
上交所從開業的第一筆交易開始就跨入了電子交易時代,這對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這樣講,沒有電子交易的技術基礎,中國證券市場不可能以這樣快的速度擴張,也無法支持現在遍及全國城鄉、數千萬投資人參與、每天幾千億的成交規模。在電子交易的基礎上,尉文淵也順便解決了股票無紙化交易的問題,在當時,這又是一項具有世界領先意義的創舉,推動和支撐了此後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
敲響開業鑼聲
交易大廳的裝修布置、交易規則的制定、會員和席位的明確、交易員的培訓、交易清算的程序、上市公司的準備等等,都在同步進行。具體到交易大廳的色調、交易櫃檯的位置、顯示屏的安裝等,尉文淵都是事必躬親,千頭萬緒,忙亂不堪。
他說,那時候他白天在外面奔忙,晚上回到籌備組辦公室與吳雅倫等籌備組的人員討論交易所章程、交易規則、上市規則等文件。按照原定的日程,交易所應該在12月14日左右開業。12月3日,朱鎔基來視察,交易大廳門外基建工地一片狼藉。下了車,朱鎔基臉色鐵青。但當他走進大廳時,臉色舒緩了下來,他看到大廳裡已經布置就緒。他問尉文淵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的。尉文淵說裝飾包廂的圓拱形玻璃配不到。朱鎔基立刻說:你找耀華皮爾金頓,就說是我朱鎔基說的,叫他們馬上定做。後來朱鎔基又對他說:你敢不敢大膽管理?尉文淵說,敢!
朱鎔基視察過後,地方部門對交易所籌建工作的配合力度更大。開業前一天晚上,區裡的市政、綠化、環衛等部門的施工隊伍齊集現場,統一指揮,分批魚貫進場施工。一夜之間,浦江飯店門外的馬路和環境煥然一新,就像變戲法一樣。
由於要等香港行政司鄧蓮如女士率領的代表團參加開業儀式,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推遲到12月19日。
19日一早,尉文淵起床後發現,腳腫得根本穿不上鞋,只好向人借了一隻大號鞋。他穿著一隻大一隻小的皮鞋,由人背著來到現場,一瘸一拐地在現場做最後的布置,然後倚著牆迎接貴賓。
按照原定程序,上午11點正式開始交易,由交通銀行董事長、也是交易所的理事長李祥瑞授權尉文淵鳴鑼開市。11點整,興奮的來賓們還在議論著參觀著,未能全部進入儀式現場,而顯示屏已經開始顯示交易數據。情急之下,尉文淵敲響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第一聲開市鑼聲。
放下鑼錘,他艱難地走進電腦房,看到謝瑋他們興奮地抱在一起跳啊跳。交易成功了!
午宴上尉文淵沒吃幾口飯。送走來賓後,他就一頭倒在了床上。此時他高燒已達40度左右,當晚被送進醫院。他在醫院呆了一個月,才被允許出院。有人問他開市第一天的感覺。他說:沒有感覺。第一天是怎麼交易、怎麼收市的我都不知道。
在交易所成立後的三年中,尉文淵進行了多項嘗試和改革。比如,市場擴容。到1992年底,上市公司數量從最初的「老八股」擴大到近60家。比如,擴大交易席位。交易所的會員已經從16家擴大到100多家,交易席位由最初的50個擴大到上千個,到93年更是達到了6000個。另外,他還推出一項極其大膽而有遠見的金融工具創新:國債期貨。國債期貨以及國債回購交易工具的推出,大大活躍了國債市場,提高了金邊債券的聲譽,極大地促進了當時讓政府揪心的國債發行難問題的解決,也是資本市場深化發展的一次勇敢探索。但也正是三年後的「3·27」國債期貨事件,讓尉文淵因負「監管責任」而離開了他一手創建起來的交易所。
尉文淵目前是新盟集團董事長。集團從廣告業做起,已擁有龐大的資產和投資,創業投資特別是風電項目的投資是最讓人矚目的一塊。
「在中國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下搞出一個證券交易所發展資本市場,絕對是一項重大的制度突破,這個政治智慧和決策應該得中國經濟改革大獎。」這樣說的時候,歷經了幾多風雨的尉文淵豪情不減當年。
■記者手記: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
幾次採訪尉文淵,聽他回顧中國證券市場早期,特別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創立前後那些充滿激情的日子,都讓人心情激動。沒有既成的方案,沒有專業的經驗,甚至從來沒有見過股票和股票交易,中國證券市場的開創者們憑著一股子勇氣和創造精神,憑著對改革開放和國家進步的歷史使命感,摸索著、嘗試著。更艱難的是,除了技術方面的不足,他們還要頂著「姓社姓資」爭論的意識形態壓力,最後硬是憑空建起了一個證券市場,為後來這十幾年乃至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和金融改革的長遠發展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中國證券市場的創立,得力於一大批有魄力、有勇氣、憂國憂民而又敢於擔當的前驅者,得力於他們冒險犯難、衝破阻礙的闖勁。記者採訪過的多位中國證券市場早期的策劃者和實踐者,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影響力,是他們最大的精神動力和勇氣來源。在極「左」思潮仍然讓人心有餘悸、姓社姓資的爭論仍然揮之不去的社會環境下,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策略,特別是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南巡講話,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意識形態的緊箍咒,給了他們巨大的鼓舞。這一點後來人恐怕已難以體會。
尉文淵他們在創辦證券交易所時,缺乏最基本的資料和藍圖,也談不上出國考察,也就是說,有時候想摸一塊石頭都摸不到。證券市場每項基本要素的創立,比如第一家股份公司的成立,第一隻股票的發行,第一個交易櫃檯和營業部的成立等等,開創者們面臨的也是同樣的處境。他們真正是篳路藍縷、開啟山林的英雄。
也不能忘記最早的那些投資者或投機者,甚至是所謂「黑市」交易者,沒有他們的參與,市場將不可能形成,交易所也將無從開業。他們是勇敢的「吃螃蟹者」,他們也是英雄。
還有早期的那些中途落馬者,在市場的規矩還沒有真正形成併合理化的時期,那些「違規」者以自己身敗名裂的慘劇而成為鋪路石,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是為歷史的進步付出了代價。
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英雄們的故事已經成為傳奇。但正如人類歷史的進程一樣,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英雄時代,英雄時代必將成為歷史,社會將進入更常態的穩定、理性發展的時代。現在的證券市場已經經歷了巨大的、根本性的進步,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與早期的市場迥然有別。但也正如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人們仍然對人類早期的傳奇故事滿懷好奇甚至神往一樣,我們也常常忍不住回想起證券市場早期那些充滿創造激情的日子,那個英雄時代留下的腳印。
那腳印上有汗有血。
小資料
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加快開發、開放浦東地區的十大政策,決定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其中之一。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行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大會,審議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章程,李祥瑞為第一任理事長,尉文淵為第一任總經理。
1990年11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頒布《上海市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0年12月31日截至1990年底,滬市共有8家上市公司,俗稱「老八股」。上證綜指當年最低95.79點,最高127.61點。
(周松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