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交所首任總經理尉文淵:當年如果有這條件,早就把資本...

2020-11-29 界面新聞

記者丨彭潔雲 伍汝苗(實習)

1990年12月19日上午11點整,上海浦江飯店孔雀廳,A股市場交易的第一聲鑼敲響,中國資本市場由此拉開帷幕。

敲鑼人是35歲的尉文淵。作為上海證券交易所首任總經理,他是中國資本市場30年無法繞開的一個標誌性人物。年紀輕輕的尉文淵是怎麼挑起重擔,設計和創建了上交所這一中國資本市場的開端?籌備開業過程中如何攻下一個個難題?復盤327國債期貨事件有哪些感慨?作為老兵和過來人,對於資本市場30年作何中肯評價?

日前,尉文淵接受界面新聞記者專訪,再次打開記憶閘門,向我們娓娓道來。

「我去,我年輕!」

界面新聞:您是毛遂自薦參與上交所籌建,為什麼會萌生這樣一個想法?

尉文淵:當時我剛從北京回到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工作,內心感覺自己是一個新兵,希望在新單位獲得一個好的表現。

後來朱鎔基同志在海外宣布交易所年內要開業,這個事情有了時間表,壓力比較大,理所當然要加快籌建工作,需要抽調幾個幹部去做。我想得很簡單,籌備工作是比較難的事。我去,我年輕!

我剛提出來的時候,我們分管的副行長說,「不要亂想,不可能」。因為那個時候對交易所的工作,大家還看不清楚,很長一段時間是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沒有說把它作為金融改革的一個窗口。過了幾天領導打電話說,你去,半年,到年底把它建起來開業。然後找個接班人,再回到銀行來。

結果這個事就定下來了,我走上了交易所的工作,從此就改變了我的人生。

界面新聞:就半年的時間,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您主要抓的是什麼工作?

尉文淵:接到任務是1990年7月3號,這個日期我記得很清楚。第一感覺,懵,不知道怎麼做,最後想想,先找個場所吧。因為一個有形的東西確定下來,就可以把很多跟場所相關聯的東西落地。

當時正是大夏天,我們那時候籌備組連個車也沒有,就坐公共汽車或步行,到處找地方。老的上海交易所、賣火車票、船票的地方、上海郵政大樓,大概前前後後看了十幾個地方,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因為我也說不清楚到底要什麼樣的地方,方的長的圓的,多大多小多高,將來要怎麼用?怎麼布局交易功能?

直到有一天,上海大廈一個副總請我們去看看浦江飯店的「孔雀廳」,大概1000多平方米的一個舞廳,有很漂亮的穹頂,看得出當年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很華貴的地方。一看就突然來感覺了,我要的就是這個廳,就定下來了。

上海這麼一個經典的古老建築,賦予它一個新時代的含義。那個地方就成為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發源地,現在改建成了中國證券博物館。場地有了,感覺就開始來了。

 

「我們一步踏入電子信息化時代。」

界面新聞:有了場地之後就可以進入正式籌建工作。當時籌建組有多少人,具體怎麼進行分工?

尉文淵:我接手的時候連我一起5個人。

工作主要是分兩條線去推進,一條線是我在面上去推,包括場地設計等硬體系統的。還有一條線,就是製作各種文件,寫工作章程、交易規則、上市規則等,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同志叫吳雅倫,後來擔任上交所的副總經理,他主要在辦公室裡面起草各種文件。白天我在外面跑,他在寫文件,晚上回來,我們就開會商量,沒日沒夜的,規則他寫完,最後都是我來定稿。大的小的各種文件,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是我經手的。

當時中國的財務會計制度也簡單,不像我們今天的資產負債表,那時候是資產平衡表,沒有私人股東,都是國有的、企業集體的企業。所以最難就是交易規則到底怎麼定。

界面新聞:在交易方式上當時主要有哪些選擇和考慮?

尉文淵:我們從資料和一些電影中看到了口頭競價這種交易方式,美國有幾家交易所都是這麼做的,用手勢和語言來表達交易需求,場面很熱鬧。

另外還聽說有電子計算機交易,也引起了我的興趣。當時中央強調我們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面向國際,我們現在搞上交所,難道還用以前的方式嗎?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電子信息化起步,就是因為我們的關係。那時大銀行還靠打算盤、簡易的計算器,一到月終、季終、年終都是通宵加班做報表。所以在那個時候,搞證券交易所突然提出電腦交易這個事情真是有點不著邊際、異想天開,這個事情在內部討論分歧很大。有人說你搞這個幹嘛,大廳裡喊喊叫叫還挺熱鬧,你搞電子交易冷冰冰的。好在那個時候,領導很放手,比較倡導這套改革的東西。

我從向人民銀行借的500萬元籌備金中擠出100萬,決定搞計算機交易系統,把電子計算機的交易列入我們籌備工作的一個計劃。當時是並行的,一開始有書面申報、口頭競價、電子交易三種,後來慢慢變成兩種,事實上最後只剩下電子計算機交易。

界面新聞:從零開始的電子計算機交易是怎麼做起來的?有遇到哪些實質性的困難嗎?

尉文淵:確定以後就開始找人。上海財經大學的一個助教謝瑋主要來負責這件事,他其實也沒經驗,但對我來講,想幹就來幹,沒有那麼多條件,我只是提需求。他們問,設多少個終端?我沒這個能力講的清楚,最後就憑著感覺說,30個。一天多少筆交易?這個我比較熟悉,一天一個席位100筆,一天一共3000筆交易,就這麼來的。

股票代碼怎麼定?上海早期電話6位數,在所有電話號碼前面加個6開始,600開頭的股票代碼就這麼來的,到現在變成了一個響亮的編號。

所以從開業當天起,我們一步踏入了電子信息化的時代。回想起當年,我們也是比較膽大勇敢,不知道天高地厚,你看現在做一個系統軟體開發,要經過多少輪測試才有可能推上去。因為當時也沒有選擇,只是說任務下達了,就往上趕。

 

「開市鑼花了600塊,我從十六鋪把它扛到交易大廳。」

界面新聞:12月19日,上交所趕在年前正式開業。有什麼讓您特別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些資料說您當時太激動了還是太累了,在儀式現場暈過去了,是這樣嗎?

尉文淵:當時籌備工作忙得不得了。我說國外用敲鐘敲鑼來進行開市儀式,於是討論下來也確定了有敲鑼這麼一個議程作為開市的象徵。

可是鑼在哪裡?就安排我們籌備組的一個女同志滿大街地找。後來她打電話給我,說在十六鋪棚戶區的一個雜貨店看到一塊挺合適的。我過去一看,是很厚實的一個大疙瘩,敲的聲音有點悶,沒我想像中那麼莊重和洪亮。但馬上要開業了,當時也沒有其他選擇,就花了 600塊錢買下了,還蠻貴的。敲鑼的地點是在浦江飯店二樓的包廂。

到了正式開業的11點,我就準時把鑼敲下去了,沒有外界說的暈倒,沒有這個事。

當天我腳發炎很嚴重,皮鞋穿不下去,所以就一個腳穿自己的鞋,一個腳穿同事碼數大的鞋,然後他們把我背到敲鐘現場,敲完之後把我扶下來,再參加其他活動,結果當天晚上就發高燒40多度,忙完就去住院了,住了一個多月。

界面新聞:開市以後的交易情況怎麼樣?

尉文淵:一天的交易額包括國庫券就是幾百萬。那個時候我們也不追求交易量,因為領導講得很清楚,交易所成立的政治意義更濃一些,半年不要出事兒,站住就好。

我們在做交易所設計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思路,要搞一個社會主義的交易所,不能去模仿照搬。新中國交易所必須有自己的特色。 出於當時的意識形態,從當時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來構思交易體系。我們講究現貨交易,沒有錢不能買,沒有票不能賣,買空賣空絕對不允許。所以上交所那個時候現貨交易是以國債交易為主,避免大起大落、投機倒把,大魚吃小魚。、

所以交易所成立最初對價格管制非常嚴,每天都有股價波動限制,後面還進行了流量控制。價格管住之後,很多人不賣,沒有成交量。

一直到1991年年底,作為改革開放前線,深圳首先把股價放開,取消了漲跌停製度,我們當時還不以為然。

後來當時分管的領導召集兩個交易所聽取工作匯報,談到股價放開的問題,表揚了深圳,批評了上海。1992年,改革的氛圍已經不一樣了。我覺得深圳能放,我們也能放,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最後我自己拍板,把股價放開。放開的當天,上證指數翻了一番,市場沸騰。這其實是對之前市場不合理管制的一種修正。從那時候開始,上海所有的股票交易沒有股價管制,自由買賣,股價隨行就市。現在看來還是有爭議,但已經能看到趨勢了。

 

「沒有327也有427、527,資本市場不出問題不會成熟。」

界面新聞:1995年的「327國債期貨」事件讓很多機構和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包括您本人也因此引咎辭職。現在回過頭再來復盤,您有什麼感慨,當時有沒有可能避免這件事情發生?

尉文淵:這是個大故事,各有各的說法。

327國債期貨根源在於我。我92年年初到美國芝加哥交易所考察完,就萌生一個想法,雖然我們市場開的晚,但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可以考慮作一些嘗試。當時股票交易比較敏感。我們倡導以國債交易為主,國家為了發行國債,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如果依靠金融衍生工具,能夠把國債交易搞好,對國家來講是有利的,對我們交易所來講,也能夠一步步地跨出去,從現貨交易到做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

基於這個考慮,我回來就布置這些事,那個時候還沒有證監會,搞什麼創新都是我們自己決策。

那是中國第一個金融衍生品交易,一開始做交易量並不大,當時國庫券受限於固定利率,價格波動很小,而期貨需要波動,因此沒有交易機會,市場比較低迷。

變化發生在93年夏天,中央提出五大體制的改革。其中,央行要搞國債交易市場,國內要有一個好的國債交易平臺去配合這件事。從1993年下半年我集中精力整頓國債期貨市場,開展國債回購業務。

由於部分國債的到期時間很長,一些投資者的經濟條件有限、不能持有到到期再兌付,所以上交所推出回購業務,讓投資者可以把國債拿來質押,提前兌換現金。另外,在增加交易品種的同時,將國債期貨的保證金比例從5%下調到了2.5%。這降低門檻的一招立竿見影,直接刺激了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市場規模很快得以擴大。接下來,為了避開與股票交易「爭風頭」,上證所特意為國債期貨交易開設專場,即與股市錯時交易、在正常休市(下午3:30)後再開一小時國債期貨交易。

上交所搞了國債期貨交易以後,把深圳給看急了,也開始搞。深圳搞了以後,到處都搞,全國當時大概有十幾家,包括地區性的交易中心都在搞國債期貨。

到了1994年上半年,上交所國債期貨的日交易量從最初的幾千口增加到了幾萬口,而全國國債期貨市場的總成交量也已高達2.8萬億元。至1995年「327」事件發生前,上交所更是創下了日成交幾百萬口的歷史天量,交易額佔到全國交易總額的80%—90%。當時其他交易所為了爭市場,放款交易條件下調保證金,我們也面臨很大壓力。

這個局面到了95年的2月份,「327事件」的發生。發生背景是貼息。(備註:1994年,國內通貨膨脹形勢嚴峻。為了抑制高通脹,鼓勵老百姓買國債,國家對銀行存款和國債實行保值貼補,即在既定利率的基礎上,對居民存款或國債收益進行補償。而貼息是在保值貼補之外的利息補償。)

早期定的利率太低了,92年發行的國債,那時候沒通脹幹擾定的票面利率是12%,到了95年,通脹都二十幾了。怎麼辦呢?貼息。這是相關部門做的決定,貼息百分之五點幾是很大一個幅度。多方空方基於不貼息的判斷形成了一個交易價格,你突然把票面利率提高,搞貼息,改變了原來約定的交易條件,市場就會發生波動,誘發因素就是在這。

對於國債期貨交易的推出,我想用幾句話來歸納。

第一,這是我們一個大膽的嘗試和創新,我們這麼一個年輕的市場,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我覺得是對的。

第二,它不是孤立的國債市場的發展,它是和整體國債市場、現貨整頓、國債回購同步推進的。我們所有目的就是要搞活市場,它是一個整體計劃。

第三,整個國債市場發展,包含著國債期貨在裡面,其實是國債改革的措施。從94年以後,中國的國債擺脫了行政攤派,擺脫髮行愛國債,使債券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和投資價值,對國債的發行改革有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它可以產生融資功能、導致國債的無紙化交易和發行等等。

第四,沒有327,有427、527,總會有那一天的。 回想起來,當時我們,包括廣大的參與者、證券公司,對市場的認識,市場準備、風險準備、心理準備,還都不夠。所以這個市場是早晚出問題的,不可能不出問題,不出問題不會成熟的。

對於這裡面涉及到的一些具體的人和事,我們今天就不評價,或許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中國開展國債交易的條件不成熟,後來到了95年5月17日 ,中國證監會發出《關於暫停中國範圍內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國債期貨就叫停了。

當時關停是很艱難一件事情,交易量做那麼大,你突然把它關了怎麼辦呢?要做一個平倉,我花了好大力氣做這件事,很可惜。這個事情對中國也是非常寶貴、非常豐富的探索,就這麼倉促地結束了。

 

「30年從未像今天這樣,資本市場發展到這麼高的高度。」

界面新聞:中國資本市場建設日趨完善,站在30年這樣一個時點,即將全面進入註冊制時代,你有哪些評價和建議?

尉文淵:最近這幾年的發展,我覺得非常明確。資本市場進行了全面地、從上到下地、比較深刻的改革。30年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到這麼高的一個高度。早些年,我們是做一個政治決定,為了彰顯改革開放的大旗,為了浦東開放的配套,或者說是學習國外成熟金融的常規方法。但是我們是戰戰兢兢,信社信資別搞壞了,哪天被關了是吧。

像現在提到這樣一個高度,特別是最高領導的肯定,做了大量的部署,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系統性的改革。當年如果有這種條件,早就把它做飛了。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難得的一個戰略機遇和戰略窗口。

中國資本市場下一步就是發展,堅持市場化的一個方向。註冊制說白了就是證監會不審,政府不背書,由交易所這樣一個市場化的組織來解決它的上市問題,這是全球通行的標準做法。

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這9個字,我覺得歸納得非常好,切中時弊,很恰當地界定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如果按照這9個字來推進,我相信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會有很好的前景。作為一個資本市場的老兵和過來人,我非常贊同和讚賞。

相關焦點

  • 40年,我們親歷 | 尉文淵: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
    在這樣的關頭,尉文淵是不可能離開工作現場的。他在浦江飯店的客房裡迷糊了兩、三個小時,熬到天明。18年後,2008年7月4日,早已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尉文淵坐在記者面前,回憶當年。他笑著說:現在想起來,我們這批人可真夠勇敢的。
  • 上任兩個月就辭職 尉文淵閃電離開華銳風電
    上任僅兩個月的董事長、代理總裁,有「中國股市第一人」之稱的尉文淵宣布辭去華銳風電一切職務。華銳風電證券部人士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並不清楚尉文淵辭職的原因,投資者可關注後續公告。  二級市場上,華銳風電昨日微跌0.72%,收報5.51元。
  • 央視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我們當時確定的繞落回的三步走,是在論證階段,有的還是在啟動之後才規劃的?
  • 央視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到底經歷多少挑戰?
    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著陸以後我就開始取樣了,我們有個手去鏟,我們月球的鑽取機構,這是我們國家頭一次設計,我形容成哈爾濱香腸。就在鑽的時候,他要把鑽取的芯、巖芯的部分要裝到一個包裹,這個包裹是一個長的,所以像個香腸一樣,要把它緊密的包裹好,封裝好。
  • 緊鑼密鼓迎新經濟,證監會到交易所各有新表態!上交所已有大動作
    創藍籌有望成中國經濟的新活力」 「監管層近期密集調研"獨角獸"企業!此單項目的成功推出,是上交所貫徹落實支持新經濟發展,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此前,2月9日,富士康預先披露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在上交所上市。預披露材料稱:「截至本招股說明書出具之日,公司持續經營時間未滿三年,公司已就前述情形向有權部門申請豁免。」
  • 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著陸以後我就開始取樣了,我們有個手去鏟,我們月球的鑽取機構,這是我們國家頭一次設計,我形容成哈爾濱香腸。就在鑽的時候,他要把鑽取的芯、巖芯的部分要裝到一個包裹,這個包裹是一個長的,所以像個香腸一樣,要把它緊密的包裹好,封裝好。
  • 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也是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 CACLP專訪|珀金埃爾默大中華區診斷事業部總經理徐曄
    在2020年8月於南昌舉辦的第17屆CACLP博覽會上,珀金埃爾默大中華區診斷事業部總經理徐曄女士接受了CACLP小編的專訪。提到未來5年珀金埃爾默的市場布局方面,徐曄表示,從2019年年底開始爆發的新冠疫情推動了IVD領域的深刻變化,分子診斷、快速診斷及家用診斷產品將迎來更快的增長。珀金埃爾默也將順應這個趨勢,未來將在分子診斷這條路徑上持續發力。
  • 上交所王勇:「硬科技」內涵豐富,是科創板一直堅守的初心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升直接融資比重,也是金融「去槓桿」、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方式。 「作為資本市場重要樞紐和平臺,上交所是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服務直接融資、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利益、防範金融風險等重要任務。一直以來,上交所致力於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讓科技與資本間的橋梁更加通暢,努力為實現科技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應有貢獻。」
  • 專訪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沒有偏見|in Focus
    近日36氪出海專訪了麥柯奕。今年是麥柯奕加入納斯達克的第14年,在過去的日子裡,他為了吸引中國新經濟企業赴美上市,每年往返中美數次。 在跟36氪出海的對談裡,麥柯奕傳達的信心是:資本市場沒有偏見。 A:我不會從監管的角度對瑞幸的事件細加評論,瑞幸只是過去十年裡被發現有欺詐行為的為數不多的公司之一。並且,瑞幸也無法代表在美國上市的眾多中國企業。我認為這只是偶然事件,這是我個人的意見。 納斯達克也在敦促 SEC 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我只能說,投資者保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納斯達克將會從各個方面完善把投資者保護做的更好。
  • 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
    原標題: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 「被誤讀」的特斯拉正開啟萬物互聯 摘要 【高瓴資本前董事總經理趙小兵:「十倍創新」的蘋果依然看不到天花板
  • 《道哲財經》專訪尼比魯星際資本孫東山
    《道哲財經》專訪尼比魯星際資本孫東山UniversalEnergyChain 今天以下文章來源於道哲財經 ,作者Lee|嘉賓:孫東山9月9日下午16:30,EnergyClub 尼比魯星際資本俱樂部聯合發起人孫東山接受了區塊鏈產業媒體《道哲財經》的專訪。本次專訪由《道哲財經》聯合創始人Stella Wu主持,UENC中國區營運長Thomas、通證設計顧問趙甲參與了交流。
  • .| 真情灑滿黃土地 ——記吳起縣廟溝鎮三合掌村第一書記藺文淵
    「有難處就找藺書記。」
  • 上交所抓「關鍵少數」強化持續信披,50多位科創板公司掌門人閉門受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而一家上市公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關鍵少數」,即董監高、控股股東、核心骨幹等,這「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就是實際控制人。
  • 圖文:浙江永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勝喜
    圖文:浙江永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勝喜 新浪財經微博
  •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
    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資本市場迎來新時代,知道這些很重要!
    這是繼去年上交所科創板成功試點註冊制以來,註冊制改革從「試驗田」向「深水區」繼續探索的一個標誌。而就在3月1日,新《證券法》也正式實施,對註冊制改革以及相應的配套措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註冊制改革改了什麼?又將在哪些方面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呢?
  •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探測器背後的故事
    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