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散步 回顧那一場嶽麓山之夏

2020-11-23 網易旅遊

悠然散步 回顧那一場嶽麓山之夏

2019-09-19 00:14:30 來源:

澎湃新聞 舉報
夏季是萬物噴薄的季節。林木深翠,蟬鳴振耳,暴雨驟降,雲山積聚,昆蟲繁衍。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彭玉通過觀察一座山,感受萬物是如何聯結以及影響與被影響的。

六月二十六日傍晚,起意去爬夜山。在七十七師公墓停留時,於左側發現一條小徑,遠處有人聲,迢迢遞耳,十分清闊。穿過密林,一塊巨大的巖石豁然出現在眼前,使人為之吃驚。這巖石之大之完整,是在別處不曾見過的。它還未被森林完全侵佔,光禿禿裸露著,像是被時間遺忘了。

林中一塊巨大的巖石 本文圖均為 彭玉 攝

遠古時期,嶽麓山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因板塊運動,才露出地表形成山麓,據地質學考證,嶽麓山距今已有三億餘年。而由裸巖到森林同樣要經過漫長的演替:地衣、苔蘚、草本、灌木、森林。這塊磐石仍保持著原始模樣,可以想見,其堅硬的質地遠遠超過了時間的限度。

爬至磐石頂部,因少了林木的阻隔,視野便輕易地落到了遠處的湘江、橘子洲以及江岸高聳密集的現代建築群落之上。這時遠處的人聲已近在耳畔,是一男一女,從他們的對話中我敏銳地聽到「煙花」二字。橘子洲偶爾有加場煙花——那天正值「第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開幕,他們是特意來這等煙花的。我也停下來等。

那晚,我們一群人坐在曾是遠古海洋的河床上,看了一場現代的粲麗奇景。

橘子洲煙花

屬於夏天的奇景還有很多,如草木、暴雨、昆蟲、積雲。

夏天最難忘的花是葛。好幾次在林下行走,都看到葛的落花,抬頭察看,卻沒有花的影兒。葛為藤本,它的藤蔓以樹木為依附,將枝葉生長在樹冠上層,以獲取更多的陽光,花自然也開在上層。一次爬山,在蔡鍔墓歇腳時,偶然的一瞥,將密林中的一片紫紅色花掠入了眼,「啊!那是葛花啊!」那一刻我的心因感動而驚喜,仿佛這是自然特地送給我的禮物。我走到開花的樹下,在地上看見了許多小鳥般的紫紅色落花,我還找到了攀援的藤蔓,它們如手臂般粗壯,纏結如麻花,展現著極強的生命。

夏季時有暴雨,嶽麓山的暴雨並不多,夏至日一場,七月中上旬有三場。暴雨有時是福澤,有時成為禍患。七月中聽聞衡陽遭洪水、橘子洲被淹的消息,後來去江邊,洪水漫到堤岸來足足有三米多高。

湘江發大水時,愛晚亭卻呈現著另一番自然景象。周圍的樹木蔥翠欲滴,濃綠得化不開,充沛的水量匯聚成溪瀑,清澈純淨,奔流不止。

愛晚亭景區

放鶴亭

清風峽溪澗

森林是一座看不見的水庫。夏季樹木的蒸騰作用最強,每棵樹每天都要從地下抽水運送到葉端進行光合作用,再通過氣孔散發到空氣中,這便是我們的呼吸之源——氧氣。據說一棵大樹一天可以蒸發500升的水,大量的水被運送到空氣中,便能減少河流的水量。不僅樹木,就是低矮的苔蘚也具有強大的蓄水能力。《看不見的森林》中對森林與暴雨及整個生態的聯結有著精彩的解說:「苔蘚和林地上厚厚的落葉層吸收了水分,並減緩狂暴的雨滴,將朝向大地的激烈掃射變成溫柔的撫摸。當雨水從山上奔流而下時,喬木、灌木、草等各類植物根系構成的網絡將土壤圍著在原地。成千上百種植物共同從事紡織工作,用縱橫交錯的經線和緯線,編織出一幅結結實實的纖維布,令雨水無法撕裂。相反,在麥苗地和城郊草坪上,植物根系稀疏而鬆散,根本無法防水固土。」

雨水能加快落葉層及腐木的分解,這主要得益於真菌。雨後,真菌以蘑菇般的子實體出現,如森林中撐傘的小精靈。真菌多數有毒,少數可以食用。

各種真菌

真菌的腐蝕能力有多強,我在一棵楓香樹上得以見證。這棵楓香樹已逾百年,粗壯的樹幹彰顯著它所渡過的年歲,萬千片樹葉高聳入雲,告訴我它仍生機勃勃,但它的樹身已中空腐朽。

一棵樹幹中空的百年楓香樹

一棵大樹的樹幹構造是層次分明的同心圓結構,自內向外依次是:心材、邊材、形成層、韌皮部、樹皮層。其中,形成層與韌皮部是一棵樹的核心。形成層中的細胞將含有礦物質的水分從根部運送到葉子進行光合作用,即上行樹液,葉子工廠所製造的各種有機物和糖分再經由韌皮部向下輸送至植物各處,即下行樹液。經由上下行樹液形成層不斷生產纖維素,纖維素一年年加厚就形成了年輪。大樹中的心材因為沒有了生命活動,所以已處於「死亡狀態」。如果樹木出現傷口,令真菌有機可乘,菌絲便開始不斷消化木頭,直至中空。但真菌並不會使樹木喪命,因為真菌只吞食死亡組織,只要樹液行為能順利進行,這棵空心的楓香樹便會繼續枝繁葉茂。

山中的另一棵大樹卻有不同。此樹樹幹中部的樹皮裂開,露出焦黑萎縮的韌皮部,顯然,這已不是一棵健康的樹。當我細看時,在裂開的樹幹上看見了密集的甲蟲,約有幾十隻綠色的花金龜,還有一隻龐大的巨鋸鍬甲,它們正在蠶食樹液。韌皮部一旦被破壞,樹便無法繼續輸送養料,這棵樹可能活不了太久了。森林中一棵樹的死亡或許並不是壞事,它能給小樹苗騰出生長所需的領地和陽光。

一棵被甲蟲攻擊的樹

這個夏天我自然而然開始觀察起昆蟲來。夏季是昆蟲出現的高峰期,走在路上常常能遇見這些神奇的小動物們,各種蜻蜓、蟬、蝗蟲、螳螂、甲蟲、蝴蝶、夜蛾、天蛾等。不是所有的蟲都叫昆蟲,昆蟲是以節肢動物為主體的生物群,其中成蟲有六隻腳的被稱為昆蟲。像蜘蛛、鞭蠍有八隻腳,就不屬於昆蟲。

昆蟲出現於大約四億年前,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它們產生了各種變態行為。昆蟲的成長是一個伴隨著變態的生長發育過程,有卵、幼蟲、成蟲三個蟲期的,為不完全變態類型,像蝴蝶、蛾會多一個化蛹的蟲期,為完全變態類型。不同蟲期的形態、生活習性大相逕庭,充分展現著大自然的奇妙與智慧。

觀察昆蟲的成長史,時有妙趣橫生之感。透翅疏廣翅蠟蟬的若蟲尾部具有放射狀蠟冠,平時會像孔雀開屏般展開,藉此隱藏自己,若你動它,它便將蠟冠收束起來,露出鬼魅般的白綠身軀,別以為你能輕易捉住它,它十分善於跳躍。沫蟬若蟲非常滑稽,它躲在自己的唾液中,既可以防止乾燥,又可保護自己。一次,我在一株植物上看見一團白色泡沫,便用樹棍戳了幾下,馬上一隻白色的沫蟬若蟲爬了出來。

透翅疏廣翅蠟蟬若蟲與成蟲

沫蟬若蟲與成蟲

昆蟲中最受青睞的要屬甲蟲了,它們有著堅硬的外殼、華麗的色彩、機械般的構造,炫酷十足。路邊的一隻麗叩甲閃耀著紅黃綠的金屬質感,異常美豔,我捉住它,它的前胸與中胸不斷發力叩頭,此動作為叩甲科的專屬,故有「叩頭蟲」、「磕頭蟲」之稱。夜晚一隻巨鋸鍬甲從樹下爬了出來,它黑得發亮,具有發達的上顎,即頭部的大鉗子,這是它們爭鬥的武器,以此將對手掀翻在地。

麗叩甲

「擬態」行為是觀察昆蟲不得不注意的一大特徵。所謂擬態,是指一種生物模仿另一種生物或環境中的其他物體,如模仿一些顏色、形狀、花紋等,以此來提高存活率的現象。如不少蛾子會模仿枯葉、綠葉,鳳蝶科幼蟲會模仿鳥糞、蛇,尺蛾科幼蟲尺蠖會模仿樹枝。

擬態枯葉或綠葉的各種蛾子

擬態枯樹枝的尺蠖

昆蟲的高繁殖率讓我體驗到《聽客溪的朝聖》中所說的:「繁複已非奢華,而是大災難、劣等的模仿、過剩。」在山緣的薴麻叢中我先是發現了一隻透翅疏廣翅蠟蟬,覺得非常精巧美麗,而之後,當我看見莖幹上停歇全是一模一樣的蠟蟬,約有成千上萬隻時,我深深感受到一種繁殖的恐怖。在溪澗邊的薴麻葉上看見的一種夜蛾幼蟲更是加深了我的恐懼。這些幼蟲已是末齡,身軀肥胖臃腫,體表長有白毛,膚色帶著明顯的「警戒色」斑紋,不僅啃食速度快,爬行速度也快,周圍30平方米的薴麻被啃食得僅剩葉脈和葉梗。目睹那情狀,真叫人頭皮發麻。在人類眼中,這種蟲應該被稱作「害蟲」。

密集成群的透翅疏廣翅蠟蟬

生命是地球的根基,以地球的角度思考,生命或許並無好壞之分。即使是「害蟲」,在整個生態體系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不少食用的食物需要靠昆蟲來傳粉。紀錄片《了不起的昆蟲》中講道:「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昆蟲,哪怕注意到了,也會將其視作害蟲,但少了昆蟲,人類將活不過一個月。」

進入三伏天后,天氣異常炎熱起來,幾乎每天都是烈日杲杲的響晴天。蟬鳴振耳,知也知也,仿佛夏天永遠也過不完。

為了看躲著的雲,在一個氣溫高達37℃的中午,我終於下定決心去山上看雲。爬山途中,皮膚猛烈地冒汗,但並沒有想像中的不可忍受,偶爾一陣風吹來,十分爽快。不知我所蒸發的水汽是否也像森林中的樹所蒸發的一樣,化成了天上的雲。

爬至半山腰的觀景臺,我為眼前的雲山所驚住了。那麼多的積雲一併納入眼眶,積雲層層疊疊,如起伏的遠山在天空綿延,橫跨在湘江上空,我像是踏進了日本動漫裡的童話世界。觀光長廊的眺望臺也是觀雲的佳處,遊客紛紛爬到巖石上拍照,我在遠處看著,他們仿佛漫步在雲端。


從嶽麓山看雲

立秋後,樹葉漸黃,早晚的涼意預告著秋天的到來,夏天終是在消逝中了。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周圓_zhouyuan

為您推薦

  • 推薦
  • 熱點
  • 娛樂
  • 體育
  • 財經
  • 時尚
  • 科技
  • 軍事
  • 汽車
  • 房產
|

中國基金報

2小時前

40 跟貼40

|

新華每日電訊

7小時前

6802 跟貼6802

|

環球網

4小時前

1295 跟貼1295

|

澎湃新聞

5小時前

8896 跟貼8896

|

中國科普博覽

5小時前

2250 跟貼2250

|

環球網

4小時前

338 跟貼338

|

東方網

5小時前

0 跟貼0

|

廣州日報

16小時前

6992 跟貼6992

|

觀察者網

9小時前

34 跟貼34

|

環球時報

12小時前

1157 跟貼1157

|

中國新聞網

2小時前

0 跟貼0

|

央視新聞

4小時前

254 跟貼254

|

澎湃新聞

19小時前

46205 跟貼46205

|

參考消息

1天前

641 跟貼641

|

封面新聞

5小時前

3 跟貼3

|

環球網

4小時前

0 跟貼0

| 新京報

4小時前

5 跟貼5

|

界面新聞

4小時前

0 跟貼0

|

環球網

10小時前

3998 跟貼3998

|

觀察者網

2天前

7739 跟貼7739

海峽軍志

2020-11-23 12:15:55

荊楚網

2020-11-23 17:07:35

名人家事情事

2020-11-22 12:47:36

中國網

2020-11-23 12:21:18

茜茜說旅行

2020-11-22 14:14:24

海納新聞

2020-11-23 11:03:12

澎湃新聞

2020-11-23 10:41:41

雷科技

2020-11-23 10:45:55

河南交通廣播1041

2020-11-23 13:58:41

每日樓市

2020-11-23 15:41:21

體壇賽事風雲錄

2020-11-23 12:36:22

華貴禪心

2020-11-23 08:01:50

子夜說史S

2020-11-22 06:40:02

烏鴉校尉

2020-11-23 10:51:11

小七行旅記

2020-11-21 11:36:35

你家小晨晨

2020-11-23 06:10:30

強國兵器

2020-11-23 16:08:10

澎湃新聞

2020-11-23 17:08:55

匠庫

2020-11-23 08:09:57

鐵路西少年

2020-11-23 16:33:50

2020-11-23 19:28:59

相關焦點

  • 悠然散步 回顧那一場嶽麓山之夏|幼蟲|若蟲|植物|害蟲_網易旅遊
    穿過密林,一塊巨大的巖石豁然出現在眼前,使人為之吃驚。這巖石之大之完整,是在別處不曾見過的。它還未被森林完全侵佔,光禿禿裸露著,像是被時間遺忘了。林中一塊巨大的巖石 本文圖均為 彭玉 攝遠古時期,嶽麓山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因板塊運動,才露出地表形成山麓,據地質學考證,嶽麓山距今已有三億餘年。而由裸巖到森林同樣要經過漫長的演替:地衣、苔蘚、草本、灌木、森林。
  • 自然散步 | 嶽麓山之夏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穿過密林,一塊巨大的巖石豁然出現在眼前,使人為之吃驚。這巖石之大之完整,是在別處不曾見過的。它還未被森林完全侵佔,光禿禿裸露著,像是被時間遺忘了。林中一塊巨大的巖石 本文圖均為 彭玉 攝遠古時期,嶽麓山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因板塊運動,才露出地表形成山麓,據地質學考證,嶽麓山距今已有三億餘年。
  • 嶽麓山投放約120萬隻赤眼蜂 消滅松毛蟲、楓香毒蛾等害蟲
    圖/記者謝長貴 這些天,嶽麓山來了支「蟲蟲特工隊」。這些「特工」身長不足1毫米,戰鬥力卻爆棚,能「快準狠」地把害蟲消滅在萌芽階段。 原來,這些短小精悍「特工」其實是赤眼蜂,它們曾多次登陸嶽麓山,消滅松毛蟲、楓香毒蛾等害蟲。聽起來殺傷力這麼強,這些赤眼蜂會不會對遊客造成傷害呢?景區工作人員表示,赤眼蜂只吃害蟲,不咬人,遊客無需擔心。
  • 河童之夏,獨家記憶
    河童之夏,獨家記憶「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 就這麼好奇,就這麼幻想,這麼孤單的童年。」夏天,配上這首歌,來根冰棍或者來塊西瓜,喧鬧的童年時光,讓人難以忘懷。在家,或分組下棋,打牌,或一起看電視;在外,穿梭在道場做迷藏;在田間,奔跑在小路上,採野花;在小河,捉魚抓蝦……清新之夏
  • 香:繼往開來,安寧悠然
    近年來由於香行市場的盛行,中國傳統香文化也漸漸地回暖,尤其是做香行業的朋友們很多都在進行香文化的傳播,隨著喜香者的增多,香文化已經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在讀書、品茶、靜坐的時候燃上一柱香,提升心境,使人安寧悠然,怡神悅心。
  • 《迷霧之夏》榮獲2020·VIVO 年度最佳劇情敘事獎
    還沒有購買遊戲的小夥伴們千萬不要錯過這個補票的好機會~在那山間的鬱金香別墅中,有十個性格迥異的訪客,包括我們的主人公——一位推理小說作家,因為一場不可對抗的傾盆大雨,不約而同來到了此地。他們與外界的聯繫都被切斷,內部又危機四伏,且不乏各懷鬼胎之輩。
  • 《迷霧之夏》南飛的烏鴉與沉默的冬日
    懸疑推理AVG《迷霧之夏》榮獲MIDC · 2020最佳獨立遊戲獎。移動版遊戲已在各大手遊平臺現開放下載,移動版的角色番外故事預計將於11月中旬與大家見面。迷霧已至,此刻即為推理之時 !Steam平臺的優惠捆綁包也已經推出!
  • 《迷霧之夏》 永無止境的莫比烏斯
    懸疑推理AVG《迷霧之夏》的PC版已在Steam平臺正式發售!期待這款遊戲的玩家們現在就可以在Steam上進行購買!或是把它加入到你的願望單中了!全新DLC《迷霧之夏:墨生-街巷》也將推出,想要知曉方時、莫朵、劉志宏的番外故事,就快來關注吧!
  • 悠然「夏」日,我「們」的快樂時光,在廈門
    跟北美之王短面熊比身高,來看看,你的身高達標了嗎?疫情期間 廈門 大學不對外開放,這次的 廈門 之行,終歸是要與廈大錯過,那就把小飛機飛起來,用這個角度,來一場對於廈大的眺望吧~演武大橋最低的橋面處,離海平面真的很近,漲潮的時候,海水幾乎與橋底齊平。
  • 嶽麓山護林放出「生物武器」 放養赤眼蜂以蟲殺蟲
    資料圖  滾動新聞記者 譚旭燕 實習生 彭玲 長沙報導  迪士尼有部動畫叫「蟲蟲特攻隊」,而今嶽麓山、橘子洲等地也會有這樣一支「蟲蟲特攻隊」。  如果你最近在遊嶽麓山的時候,看到樹上有個小綠盒子,盒子上寫著「赤眼蜂放蜂盒」幾個字,千萬別以為這是遊客亂扔的垃圾,也別好奇地去摘下它一探究竟,因為盒子裡裝著赤眼蜂蟲卵,是特攻隊的「營地」。
  • 櫻桃灣之夏兌換碼分享 櫻桃灣之夏最全兌換碼一覽
    櫻桃灣之夏的兌換碼是什麼?相信各位喜歡二次元手遊的玩家都知道櫻桃灣之夏已經正式公測了吧,很多遊戲都會在公測的時候都會上線很多兌換碼給玩家,最近上線的櫻桃灣之夏也不例外。不過這些玩家福利有些並不會直接發在官網上,那麼具體是多少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啊目前全平臺通用的兌換碼,希望大家喜歡。
  • 主持人「奇奇」來自2045年 嶽麓山下智慧教育風生水起
    紅網時刻長沙1月13日訊(記者 賀衛玲 通訊員 郭亮倫 歐陽贊華)一場高端年會,主持人往往給人留下第一印象。1月13日,長沙嶽麓區召開2017—2019年度教育年會暨校長論壇,主持人「奇奇」竟然是一個機器人,顏值在線、妙語連珠,這位主持界新秀一出場就驚豔四座。
  • 何止嶽麓山馬欄山,長沙文化高地還有書堂山
    在長沙,千年嶽麓山、網紅馬欄山,世人皆知,唯獨還有第三座山「書堂山」還養在深閨。其實,這座山也是一座千年名山,座落在雷鋒家鄉的望城區,原名叫做筆架山。1400多年前,我國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就在這裡生活了12年,成就一代楷聖。後人為了紀念他,更名為書堂山。歐陽詢無恙,當驚「望城」殊。
  • 散步愛好者的北京地圖
    像上海的泰安路五原路一帶,梧桐葉蕭蕭落下的雨天,藏在老舊房子裡的秘密咖啡館和vintage商店。東京的下北澤目黑川,首爾的弘益大學周邊,臺北的中山捷運周邊......這種鬧中取靜,有一些遊客卻又整體不那麼「遊客」的地方,北京真的不太有。這一年做了職業閒人,飽食終日之餘不過就是到處閒晃,卻發現之前總覺得別的城市好,那不過也是自己的遊客心態作祟。
  • 願意陪你散步的人,才是真的愛你
    有人說,如果一個男生經常約一個女生去散步,那多半是追求與示愛的信號;而一個男人,如果開始拒絕陪女人散步,那麼兩個人的婚姻即將亮起紅燈的警告。褪去新婚的甜蜜,卻還未修煉到老來相伴的堅定,中年夫妻的婚姻,如何才能從「執子之手」走到「與子偕老」?
  • 《河童之夏》:一場為離別而生的相遇,演繹三位少年的自我成長
    直到我發現《河童之夏》這部寶藏作品。如果說龍貓因為外在形象讓人治癒,那麼河童"小咕"就是在外形和心靈的強烈衝擊下實現治癒。小咕是一名來自日本傳說的河童,他長著鳥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及烏龜的殼,如同多種動物的綜合體。他頭頂有個碟形的盤子,只要盤子裡裝的水流盡,他就會精力盡失。
  • 日落與巷陌 《迷霧之夏》的另一頁故事
    懸疑推理AVG《迷霧之夏》的PC版已在Steam平臺正式發售!期待這款遊戲的玩家們現在就可以在Steam上進行購買!或是把它加入到你的願望單中了!DLC《迷霧之夏:墨生-街巷》與《迷霧之夏:日落補時》也已推出,想要知曉其他角色的番外故事,就快來關注吧!
  • 黃德毅:新版《泡沫之夏》的尹澄
    前期出演過《大唐玄奘》、《幻城》、還上過綜藝節目《中國夢之聲》,深受郭敬明老師恩喜愛。此次,又出演新版《泡沫之夏》,搭檔張雪迎、秦俊傑演繹新的一版《泡沫之夏》,吸引一波迷妹的喜愛,期待每日的播出。該劇請來同名小說原作者明曉溪親自操刀擔綱總編劇,資深導演於中中執導,張雪迎、秦俊傑、黃聖池、陳欣予、黃德毅主演,麥迪娜特別出演。
  • 歷屆歐洲杯回顧之2000:最經典的盛會
    隨後經歷4場1/4決賽、兩場半決賽和一場決賽,最終決出冠軍。第二輪,荷蘭也送給丹麥一場3-0,克魯伊維特、羅納德-德波爾、岑登先後建功,捷克1-2負於法國,則讓這個小組的死亡屬性全無。荷蘭法國提前晉級,丹麥捷克提前出局。末輪,捷克2-0丹麥贏得了榮譽之戰。荷蘭人則兩度落後兩度追平,岑登攻入制勝球,荷蘭人搶走了法國人的小組頭名。
  • 《河童之夏》:這個夏天,何其有幸,遇見的是你
    了解《河童之夏》製作背景和故事作品由日本導演原惠一執導,講述了在現代社會甦醒的河童小咕和人類少年康一之間的友誼,以及其他人類對這一古老生物的好奇和過分追求。河童之夏這部作品上映於2007年,原作是日本兒童文學家木暮正夫的《河童大騷動》、《河童的驚奇之旅》等系列作品,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