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幸好遇見了你。」——《河童之夏》
天氣越來越熱,夏天的感覺也隨之回來了。動漫電影裡的夏天,總是滿目的綠色和清爽的微風,你記憶中的夏天,是宮崎駿作品中的西瓜和電扇,還是《夏日大作戰》中夏希和一群人聯手對抗世界混亂危機的場景,亦或是河童小咕為你帶來的清爽夏天?
第一次看《河童之夏》,就被鬱鬱蔥蔥的森林和清爽的畫風吸引,這才是夏天的感覺,夏天的故事啊。作品以夏天為故事時間背景,講述了復活後的河童小咕在現代生活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了解《河童之夏》製作背景和故事
作品由日本導演原惠一執導,講述了在現代社會甦醒的河童小咕和人類少年康一之間的友誼,以及其他人類對這一古老生物的好奇和過分追求。
這部作品上映於2007年,原作是日本兒童文學家木暮正夫的《河童大騷動》、《河童的驚奇之旅》等系列作品,1987年左右原惠一就對河童系列改編成動畫產生了興趣,但因為各方麵條件相對匱乏計劃暫時擱淺,一直到20年後才有機會完成。
1997年左右,原惠一就從木暮正夫那獲得了小說的動畫改編權,此後幾年時間,他一直在為作品的製作做前期準備工作,直到2005年《河童之夏》的製作才正式啟動。經過兩年的時間打磨,作品在2007年上映,當時在日本獲得了3億6000萬日元的票房,成績非常不錯。此外,作品還在日本獲得過文化廳媒體藝術獎動畫部門大獎,在其他各國放映時也是備受好評。
作品講述了五年級學生康一意外撿到河童標本之後,將其放進水裡復活了它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被康一取名小咕的河童逐漸學會了人類語言並成為了康一家庭的一份子,日子本來平淡幸福。但小咕身份的無意間曝光,為這個家庭和小咕帶來了眾多紛擾,小咕也因此變成了眾人追捧的著名河童。在一次活動中,為了保護自己父親的手臂,小咕被人類不斷追趕最終選擇逃離,經過思考悔悟之後的康一追回了小咕,並將其送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對於這部作品,導演原惠一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精力,他將之前在很多作品中獲得的經驗全部都用在了這部作品裡,動畫中的場景,大部分都是他去東久留米市拍照取材的。在動畫製作上,為了展現出流動的水的畫面,他在原有手工畫的基礎上加入了CG製作。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最大程度的帶給觀眾真實感,作品中孩子部分的聲優基本都是找的小孩子來配音的,原惠一導演覺得這樣的孩子聲音更能達到一種純天然的天真感。連康一家的狗也是聲優不斷模仿狗叫呈現出來的,步步細緻。
康一一家人和其他人類,對待河童方式的鮮明對比
長埋地底數百年的江戶妖怪河童,因人類少年康一的無意發現出現在現代都市,充滿好奇心的現代人類,在網絡發達的時代會如何對待這樣一隻「稀有生物」。
《河童之夏》裡面的小咕跨越了數百年的時間,但他面對的人類似乎一直都未曾改變。
「這片土地的神靈啊,我和爸爸要暫時住在這裡,請寬容我們;我只需要夠能生存下去的魚,請寬容我。」小時候和父親在一起的小咕,只是想保護水澤有魚可以吃。但為了自己發展的人類卻毀壞了他們的家園,還殘害了他父親的生命。
此時的河童和人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河童佔據小小一方土地,只求溫飽。人類不斷侵佔大自然,是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變大的欲望。兩者的目的不同,做事的方式也有著明顯的差別。
就像小咕說的:「父親說過,人類將我們生存的水塘和沼澤奪走,然後是風,還有天空。漸漸地將神靈的地方都據為己有,作為代價就是,他們都開始失去了感情。」
人類對他們的迫害,導致小咕長埋地下數千年之久,直到康一無意的發現。水池裡的水讓他重獲新生,面對曾經讓他害怕的人類,康一一家人的善良讓他放下心來。它以全新的視野看到社會變遷的同時,所有記憶都被顛覆,曾經的水澤再也尋不到蹤跡,就連同伴也消失不見,小咕也陷入了迷茫。
康一一家人的善良讓他以為現代社會的人類已經發生改變,卻不知道有些東西其實未曾改變。那截被砍斷的河童父親的手,凸顯出過去那群人的罪惡,而現在的人類正在用另一種方式讓小咕遭遇同樣的困境。
故事中期,氛圍突然變得嚴肅,河童被外界發現一下成了社會熱議話題,從偷拍小分隊到節目主持人,絡繹不絕的記者,節目上躍躍欲試的觀眾,拿著小咕父親的手以研究的名義壓迫著小咕的民俗學家,這些成熟穩重的大人在扮演著孩子的好奇無知,他們是恐懼未知還是純粹的好奇?或許小咕應該變成人的樣子才能更好的融入這個時代,這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奈和諷刺。
幸運的是,禮貌誠實的小咕遇到的是康一這樣的好人家,彼此懷著感恩之心,相處的非常融洽。
遺憾的是,小咕的存在引發了全城關注。本應該到處都有的河童因為人類的足跡僅剩這一隻,不信神明的他們終於失去了敬畏之心。
從康一到其他人類,對待河童的兩種方式,折射出這群人現在的無知愚昧,失去了「靈魂」的他們,將銜著父親斷臂的小咕逼上了東京塔,一場覆蓋城市的大雨帶來的是空前的悲哀。在追逐小咕或者說追求什麼的時候,人類又失去了什麼?
人類和小咕的對比
作品沒有給出人類的所作所為對環境破壞的正面描寫,而是通過小咕來側面表現了這一點。
對於人類來說,城市發展的越來越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對於小咕來說,他看到的所有新事物都意味著他的家園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哪怕會說人話,他也不知道去哪裡尋找答案,面對人們和記者瘋狂的好奇心,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屬於他的立足之地。
作品中對於人類的刻畫,第一個面是單純善良的康一,是他發現並保護了小咕,他帶著孩子的心性想要幫助小咕找到同類,他也迷茫過不知如何在眾人面前以什麼態度對待小咕,好在少年總是知錯就改他最終彌補了自己的過錯。康一妹妹對小咕的改觀,讓我們看到了小咕才是那個一直沒有改變的存在,正直善良。
一個是不被身邊人接受的少女,被冷落的她曾經失去了融入人群的心,卻又在某些時刻找回來了。
那個被欺負的男孩,卻將暴行傳遞出去,欺負比自己還弱的生物狗狗。
大黃狗阿伯曾經對小咕說過:「人本身就是過於複雜的動物」,人會傷害其他生物,甚至會傷害人類自己。面對作者借阿伯之口給出的提醒,多少人能夠有所醒悟呢?
一邊說著人類善變的阿伯,一邊帶著陰影和創傷重新接納了康一一家人,原主人的暴力它選擇用包容和理解去化解;康一最終對菊池說出了那句「醜八怪」背後的欽佩;一直因為嫉妒小咕而哭鬧的瞳最終卻因為不舍小咕發了脾氣。小咕用最誠懇的語氣表達了對這家人的謝意,這段經歷讓他們都獲得了成長,何其有幸,這個夏天他們遇到了彼此,小咕遇到了最善良的人類,而他們遇見了這個誠實懂禮貌的河童。
他們對小咕的放手,才是最終真正的成長,對比那些瘋狂想要佔有河童的人,這种放棄彌足珍貴。
小咕的離開,是必定的結局
為什麼小咕要離開呢?是為了讓彼此的生活回歸平靜。
小咕如果還留在這裡,康一一家人勢必還將遭受巨大的輿論壓力,被媒體監視,活動空間必須全部隱藏。而小咕還要學會適應人類的居住場所和生活習慣,人類的食物,接受異樣目光的「洗禮」,不斷被監視,這種相守是對彼此的傷害。
因為害怕失去自我,失去對方,所以才要跟深愛的人劃清界限。故事的最後,小咕找到了自己暫時的歸宿,也算是一種圓滿,也許他還會出發去尋找他的同伴。
作品基於人物的日常生活來呈現故事,趣味性十足且貼近生活。平淡故事的突然轉折卻又帶給了觀眾以思考,帶有兒童讀物式的童話風格,輕鬆幽默和悲傷感動相融合,帶來的是細水長流的漸進式成長。
《河童之夏》沒有刻意將內容刻畫的很深刻,而是通過人物的情感變化來傳遞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從而引發思考。從康一、其他人與小咕之間的關係,聯繫到人類和自然的對立和思考,值得觀眾反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