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河童之夏給這個夏天——河童之夏
人人心裡都曾有過一個結識精靈的夢吧。所以有英國人寫下彼得潘,而日本人人講出了河童的故事。河童不好看:鳥頭人身著有龜殼,頭頂有一碗狀的凹鏡,內有滿水,如其生命,水無則死,雙手相通可伸縮,能以屁的力量飛天。但是河童比人類更有情有義。
愛的轉變有如此多可能的方向。大叔原來的主人用懦弱的暴力替代了愛,大叔用無比的包容和理解在死去之前做著令人唏噓不已的自我安慰;康一最終撓著膝蓋羞澀地道出了對菊池的欽佩之情,雖然原來一直死要面子地大叫著她是醜八怪然後落荒而逃,連大叔都搖頭不解;瞳的任性和哭鬧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但前半段我們因她的任性而笑,後半段卻因她的哭鬧而感傷——是的,我們也隨之展示著善變。
首先這部影片對河童這個形象的塑造很成功,很吸引人,很可愛。原本的美好家園被破壞,河童被救起。善良的康一把河童當做朋友,之間發生了許多的故事。同時,父子之愛、環境問題、欺凌問題等等,作品企圖通過河童小庫和主人公康一的交流,來道出對現實社會種種問題的看法。
另外,作品通過描述互相信賴的父子情、康一與在旅途中遇到的人的交流、和小庫,還有小狗奧桑大叔之間的友情,來表達出一種對有情人間的美好嚮往。影片所折射出來的現實道理很深刻,值得大家反思,通過小故事來反映社會,反映人性,美好又感人。
故事走向,童父求武士被殺危機時刻地震埋童→康一意外挖出被埋河童回家復活並被家人發現最後收養→河童與家人相互了解且康一帶河童了解現代世界→河童晚上出去被人看見別人從妹妹口中得知河童康一同學也要看河童→康一帶河童到鄉下等地尋找其他河童→記者開拍河童到河童上電視被殺父後代觸動感情此為劇情的高潮→迷茫失意時龍王出來推動故事情節到最後河童離開這部分是收尾。
河童之夏,一如我看過很清新的日本漫畫.怎麼說呢?我想說日本不論是文化還是其他,多數的東西,我都是認可的.正如當年迷戀漫畫,到現在使用的電子產品.或者說日本的景觀.無論哪一樣,都讓我感嘆.河童之夏的故事,是建立在一個傳說之上的.明治時期的小河童來到了現代.在河童已經變為傳說的現代.人們知道了他的存在,變的面目扭曲,各個電臺,新聞媒體,爭相報導,人們的好奇心和金錢的欲望這個導火索前膨脹.讓人覺得內心荒涼.而動物間的情感,讓人動容.故事是最簡單的故事.裡面穿插著動物性的光輝與人性的黑暗.而很多歷史傳說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卻被日本人運用的恰到好處.
酷對這兩個救了他的孩子說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註定的,並不是偶然的,也許世事皆然。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都是註定的,早就安排好的,如果抱著這樣的念頭是不是應該認真對待我們遇見的愛人,珍惜我們與愛人共同經歷的時光,不留遺憾,不存後悔。因為人類的作為才導致河童逐漸滅絕,僥倖存活的一個也幾乎因為人類的圍追堵截而消失。面對新鮮事物的出現這種瘋狂確實是人類的做法,這中間往往是因為一些誤會,需要雙方的耐心與溝通,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多一點體諒對方為對方著想的心思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看了片子,河童確實好有禮貌。與康一一家人禮貌相待,欠人家的情,會抗拒自己的恐懼去幫助他們。整片小酷都害怕被人類看見,因為在人類的眼中它是怪物,而在小酷的眼中人類才是可怕的生物。這一句話我深有感觸,人類自以為是世界的統治者,為所欲為,容不下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生物,就是不自量力。萬物是平等的,我們異樣的眼光也可以是利刃,直穿人心。
利益和私慾讓人類變得漠冷漠,變得狂妄自大。我們掌握著地球的領域,卻不能掌控萬物生靈。回歸單純的內心,擁有善良的靈魂,也許會比得取功名利祿更加怡然自得。但我們不是河童,我們的生活沒有那麼單純,所以我們不得不在汙濁的環境中舉步維艱的活著,也許我們會為些許名利所竊喜,如同男主一家第一次上電視時的興奮。但那些聒噪的興奮過後,是無限的空虛和寂寞。人類利用著自己的好奇心探索者宇宙的奧秘,人類也因為自己的好奇心殘害著無數生靈。在人類的世界裡,召喚出龍的擁有神秘能力的河童是怪物;在河童是世界裡,有著奇怪的想法、善變的舉動的人類是怪物。
和主題相比,更令我感動的反而是細節。小學生的互相排斥,小孩子不接受家庭的新成員,朦朧的青澀的戀情。他們的一個擠眉弄眼、一個舉手投足,都像是真實在我的身邊上演。可見真正熱愛生活,真正了解生活的人,才能做出令人感動的片子。
片尾曲輕輕地唱著「就在你能夠做你自己的地方吧,一直都笑著……多好。不再去思考堡壘和皇宮裡能不能容納自己的夢,再也不為那高樓林立而困惑。只要在能讓真我存在的地方,一直笑著。
請記住,若是碰到河童的時候,與他擁抱,讓它知道,這世界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