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小酷的命運是殘酷的,幼年時的他目睹了自己的父親被人類殘忍地斬殺,只因人性的貪婪與陰暗。後來因為地震,小酷被封印到了地下孤獨地度過了幾百年的時光,之後被善良的康一發現並被好心的康一一家人收留,受盡疾苦的小酷享受到了短暫的溫暖。但是與人類生活格格不入的小酷很快又被推向了風口浪尖,它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明白為什麼人類要將它們一族趕盡殺絕。
電影中對於人性的刻畫是完整的,人性本來就是不完美且複雜的。既有像康一一家人那樣像一條潺潺溪流般包容、幫助小酷的人類,他們溫柔、善良地對無助的小酷給予著能夠給予的一切;當然也有更多的人對未見過的生物或事物抱有獵奇和恐懼心理,他們就像兇猛、激烈的暗潮那樣仿佛下一秒就會將小酷「生吞活剝」。
電影中導演對於真實人性的解讀,矛盾、複雜且不完美
《河童之夏》中導演刻意地將河童小酷描繪成一個單純、善良且誠實的「完美」形象,它目睹了自己的父親被人類殘忍的殺害,但是小酷沒有因此而怨恨人類。在地下被「封印」了幾百年之久的小酷,面對將它救起康一和收留它的康一一家人展現出來的是善良和感恩。小酷有太多太多的理由來仇視人類了,作為河童的它也有能力對傷害它的人類復仇,但是它沒有選擇這樣做,導演刻意地描繪了一個善良的生靈與醜惡的人性做出對比。
電影中的小酷像一匹落入凡塵這個五顏六色大染缸裡的白色絲綢,大染缸中的每種顏色都想在它的身上留下屬於自己的標籤,但是小酷並沒有妥協和讓步,依然保持著自己純潔、唯一的色澤。相比較於出淤泥而不染的小酷,自命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它的面前卻相形見絀,他們貪婪、好奇且狡詐。通過電影中這種幾近刻意地對比,作為觀眾的我們悲痛地發現,我們仿佛比妖怪更像怪物。
其實,電影中對於人性的刻畫並非只有陰暗與邪惡,男主角康一的一家人所代表的就是人性中那些邪惡的對立面。他們有愛且善良,對未知的生物——河童小酷表現出的是包容和愛,小酷也十分慶幸自己在那個夏天的午後被康一發現並收留。導演也是通過康一一家人和其他人之間人性的對比,突出了人性本來就是矛盾的,它有時會想炙熱的陽光一樣讓你無法直視,仿佛要燒盡這世間的一切;但有時它也會像暴雨過後和煦的太陽一樣,給你帶來溫暖和希望,也正是這種不完美和複雜組成了矛盾但是真實的人性。
變得「世故、圓滑」仿佛讓我們更「合群」,「單純、善良」卻仿佛讓我們「格格不入」
導演除了在影片中對於人性做出了深刻的探討,也對單純和善良的人反而在人群中的格格不入做出了「露骨的」諷刺。善良的康一一家人友好地接納了小酷,這一做法卻招來了世人的圍觀。逐漸地,圍觀變成了「圍攻」,善良卻被視為了軟弱可欺,康一也因為只是單純地想要保護小酷而在同學和朋友中變得格格不入。同樣的,善良、單純的小酷沒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它有太多的理由而且它也有能力「報復」那些欺負過它和它同伴的人類。甚至是面對一直保護和守衛它的忠犬「阿伯」慘死在它的面前,善良的小酷仍然認為這一直都是它自己的錯,是因為它的格格不入才導致了這一系列悲劇的發生。
其實除了善良的康一一家人和善良的小酷,導演看似「多餘」地安插了一條「暗線」——善良的菊池。她是康一的同班同學,同樣單純、善良的菊池在學校甚至是自己家中也是格格不入的那個存在。同學們因為好笑或者無聊隨意地欺負著她,父母因為自己的感情生活也無暇顧及她。善良的菊池像被捲入了一個黑暗的欲望漩渦之中,但是菊池並沒有「同流合汙」,她依然「出淤泥而不染」,她像人類中的「河童小酷」一樣,用自己的單純和善良抵禦著這世間的一切汙濁。
康一和菊池也因為同樣善良的本性變得惺惺相惜,同樣二人也因為善良變得格格不入。導演也仿佛「畫蛇添足」地增加了一段康一為了菊池打架的劇情,這段劇情跟電影的主旨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這段看似「多餘」的劇情卻清晰地表達了導演向現實中同樣善良的人們想說的話:善良的人們啊,你們的格格不入並不是你們的錯,你們要學會勇敢地反擊,就像看起來很瘦弱的小酷一樣,善良的你們體內孕育著巨大的能量,不要讓你們的善良讓別人誤認為你很軟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善良成為了軟弱的代名詞,單純和正直會讓你格格不入,變得世故和圓滑會讓你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就像單善良的小酷、和菊池,他們沒有因為善良獲得任何便利,卻因為他們的善良讓周圍的人對他們群起而攻之。善良的小酷面對父親和阿伯的死都沒有選擇反抗,而是選擇爬上高高的東京塔想要了解自己的生命;善良的菊池面對同學的欺辱和父母的漠視,她也沒有選擇反抗,而是選擇默默地承受這一切;導演最終選擇了康一作為「信使」,通過康一傳達出他希望世上善良的人理應做出的抉擇:變得圓滑和世故並不是唯一出路,善良的人應該為自己反抗命運的一切不公。
我們每個人都像被命運扔上岸的河童,祈求著能與命運「和解」
電影中,小酷所代表的河童一族因為單純和善良換來的是人類的殺戮和踐踏,最終河童一族幾乎被滅門。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像被命運扔上岸的河童,脫離了水的我們奄奄一息,祈求著能與命運和解。大多數人面對命運的不公會逐漸蛻下身上的稜角,變得圓滑和世故,向命運妥協與命運和解。但是也有極少數人能夠在岸上的掙扎中保持自己的本性,勇敢地站立起來,跟著命運的方向自己奔跑。
生而為人,我們無權來評價這其中的對與錯。就像電影中一樣,我們無權來評價世人對於河童小酷做法的對錯,河童小酷更加像是一面鏡子,照盡這世上所有的炎涼,然而這其中的冷暖也只有照鏡子的人自己才能明白和感悟。命運對每個人都是是不公平的,但是相對的每個人對於命運的把握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到底是向命運低頭妥協,還是努力地跟著命運一起奔跑,也是每個人畢生所追求的方向。
我們真正能做到的不是對於他人的選擇或做法指指點點,而是尊重別人對於命運的選擇。我們不能自私地認為大多數人都那麼選擇或者那樣做了就是正確的,對於命運每個人都享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善良和單純在任何時候都不是軟弱的象徵,圓滑和世故也並不是面對命運做出的「滿分答卷」。
寫在最後
《河童之夏》是一部13年前的老電影,但是現在拿出來重溫卻也恰到好處。導演塑造了一個只存在於神話故事中的河童——小酷,其實我們不妨將自己代入到電影的情節當中,把自己想像成小酷,面對人類對於身邊至親的殘骸和尋找不到一個同伴的孤寂,我相信有絕少的人會做出像小酷一樣「無私」的抉擇。你可能會說電影終究是電影,一個好的童話故事終究還是要有一個完美的大團圓結局,你說得的確沒有錯。但是我願你在今後每一次面對生活或者命運不公的時候,能夠想起那隻單純、善良的小酷,不再一味地選擇妥協和放棄,勇敢地跟自己的命運據理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