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四年一度的「民主」大戲——總統選舉即將揭盅。
一段時間以來,在這場關乎美國未來的「生死時速」中,各路怪力亂神輪番登場,各種花式表演不斷刷新下限。
這些天,在選戰進入最後高潮之際,美國疫情單日新增確診達到驚人的近10萬例,美式抗疫「放棄治療」。
△福奇稱受到死亡威脅
連美國「抗疫隊長」福奇也欲哭無淚地說,美國必須採取一些實實在在的抗疫舉措,而整個國家一直都沒有統一和持續的行動。
事實上,這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幕,不過是美國240多年歷史中,被視為「燈塔」的美式民主的一些浮光掠影。
且看少俠起底美式民主的真面目:
「金錢是美國政治的母乳」。「燒錢」早已成為美式民主的標配。說美式民主是「金錢至上的民主」一點都不為過。
以下是最近幾屆美國大選各位總統候選人的競選開銷:
2004年
民主黨候選人戈爾開銷3.3億美元
共和黨候選人小布希開銷3.6億美元
2008年
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開銷7.6億美元
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開銷3.5億美元
2012年
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開銷12億美元
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開銷10億美元
2016年
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開銷13億美元
共和黨候選人川普開銷7.95億美元
單是2008年兩黨在大選中的總開銷就超過20億美元,2012年超過50億美元,2016年更是達到驚人的65億美元。
為了給大選造勢,川普從2019年初至今已經花了8億美元經費,據說還有至少2億美金的缺口!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把競選獻金裁決為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一種「言論自由」,於2010年裁定對企業和團體的捐款不設上限。2014年又裁定對個人競選捐款也不設上限。
所謂「一人一票」已經徹底褪變為「一美元一票」,是赤裸裸的金錢政治、富人遊戲。
據統計,美國69%參與立法的人每人坐擁超過100萬美元資產,91%的美國國會選舉都是由獲得最多資金支持的候選人贏得,其結果便是美國的政策只反映政客及其金主的利益。
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說,美國政府已從「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淪為「1%的政府」,即「1%的人擁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受」。
《紐約時報》前專欄作家阿南德對1980年以來美國社會的收入增長情況調查後發現,佔人口1%的富人階層收入增長了3倍,其中最富有的0.001%收入增長了7倍,而佔人口50%的底層群體平均稅前收入幾乎毫無變化。
沒錢?對不起,那就別玩政治,美式民主是錢砸出來的。
「內鬥」已成為民主黨和共和黨這兩大「冤家」的常態,也是美式民主的代名詞之一。關鍵是,他們鬥來鬥去不是為了國家和民眾,而是為了黨派利益。
君不見,近幾年美兩黨相互諉過推責,吵得不亦樂乎。前有川普罵美眾議長佩洛西「瘋子」,後有佩洛西回懟川普「病得不輕」。近期,川普與拜登在辯論中互撕,成為辯論史上最慘烈「車禍現場」……真是「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深陷黨爭的美利堅又是怎樣一幅光景呢?深陷疫情漩渦、到處毀約退群、經濟遭遇重創、種族騷亂頻發……「美式民主」已成衰落凋敝的「催化劑」。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就像兩個人面對一個即將溺水的孩子,誰都嚷嚷著讓對方去救,或者把沒有救人的責任推給對方,結果是讓孩子活生生地溺死。
出現這樣的悲劇,原因也很簡單,競選獲勝才是美國兩黨的最高目標,執政地位才是兩黨爭搶的最佳「戰利品」。什麼國家利益、民眾利益,不過是競選口號。一旦獲勝,所謂許諾就成一紙空文。誰又真的在乎誰?
選舉人團制度起源於1787年的美國《憲法》。在當時的美國,受過教育的人數量很少,為了讓更有見識的人來決定美國的未來及總統人選,美國的開國元勳就制定了選舉人團制度。
事實上,美國總統並不是直接由選民投票選舉的。直接決定誰當選美國總統的只有538張「選舉人票」。也就是說,只要能夠獲得270張以上的選舉人票,就能當選總統。
選舉人團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各州選舉人票數與國會中代表該州的參、眾議員人數相等。全美50個州每州擁有2名參議員,435名眾議員組成則是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再加上華盛頓特區固定的3票,便構成了538張選舉人票。
在絕大多數州,贏得州內普選的候選人會贏得該州所有選舉人票(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州則是按照普選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數)。
這一制度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贏者通吃」:比如紐約州有1600萬人、33張選舉人票,如果900萬人投給川普,700萬人投給拜登,那麼該州33張選舉人票都要全部投給川普,也就意味著那700萬人的意見是「廢紙一張」。
也就是說,即便只少1張普選票,一個州內部相對少數派的意見也會被忽視。
△2016年共和黨贏得多數選舉人票
美國歷史上已經出現5次總統候選人在全國普選票數落後但最終贏得大選的先例,川普就是最近一位。實際上,這一制度違背了「一人一票、每票平等」的「民主」原則,是對「多數人決定」的破壞。
這種制度還導致了另一種不公平,即可能讓搖擺州(尤其是搖擺州中的大州)的利益挾持了國家政策。為了獲得連任,現任總統往往會在下一屆大選前一兩年就開始給予搖擺州大量的政策傾斜與優惠,而政治傾向穩定的紅州與藍州的許多需求卻遭到忽視。
遊說政治是美國金錢政治的衍生品。前面說過,在美國,有錢才有話語權。哪些勢力集團有錢,就能左右美國政治的立法、決策,真正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美國兩位大學教授曾分析1981年至2002年間1779項政策議題受影響的情況。結果表明,普通民眾對政策的影響極小,甚至根本沒什麼影響。富裕階層則對政策有著重要影響。而有組織的利益集團則對公共政策有著更強大的影響。
可以說,利益集團是美式民主的寄生蟲。在「三權分立」機制中,利益集團抓住各種機會插手政府決策,政府決策則常常因為沒辦法平衡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相互衝突的訴求而陷入癱瘓。
這就導致在很多情況下,精英操縱的利益集團左右政府部門決策,到頭來只顧及那一小撮人的利益,而對公共利益置之不理。
說白了,美式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利益集團的民主,就是沒有平民老百姓的民主。
二戰後特別是近年來,「民主」已逐漸成為美國粉飾其對外推行霸權的「美麗外衣」。
1994年美國《國家安全報告》正式提出「參與和擴展戰略」,確定把「推進民主、維護安全、擴展經濟」作為國家安全戰略三大目標。但表面光鮮的說辭難掩背後的霸權圖謀。
有學者指出,這些年美國輸出民主、「改造」他國,實際是為一己利益打「小算盤」。
一是通過控制中東和中亞各國政權,把控這些國家石油進口的方便渠道,確保美國全球能源主導地位;
二是通過控制東歐和中亞等「心臟地帶」有效遏制俄羅斯、防範中國崛起,以期控制世界;
三是消除恐怖主義威脅,確保美不再重蹈「9•11」的覆轍;
四是按照美國自己的意志推進各國「民主化」,以期成為「民主世界」的領袖。
可見,美國的真實目的是圖謀自身地緣政治利益和戰略利益。只要不符合他的心意,他就通過國家民主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暗中資助反對派,策動顏色革命、街頭革命。哪裡是真的關心別國人民的自由權利?
△敘利亞3歲男童伏屍土耳其海灘
不過,美國對外輸出民主在多數情況下都自取其辱。他們把阿富汗搞亂了,把伊拉克搞亂了,把敘利亞搞亂了,把葉門也搞亂了。真可謂一粒粒「民主種子」撒下去,一陣陣槍炮聲響起來。
現在他們又想來搞亂中國的新疆和香港。當然,這次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和痴心妄想,絕對不可能得逞!
美國常常自詡「民主」和「自由」的「燈塔」,可惜這「燈塔」的基底早已經被銅臭、黨爭、利益集團和不合理的選舉制度所腐蝕,變得搖搖欲墜,又憑什麼去「照亮」世界前行的路呢?
美國對外雖也言必稱「民主」和「自由」,可幹的卻是霸權、霸道、霸凌。但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在「掛羊頭、賣狗肉」,誰在打著「民主」旗號幹著反民主之事,國際社會自有公論,更不會為了美國的自私自利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