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人認為音樂的出現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技術發明或美學現象,仿佛由傳說中的第一個樂師或聖人來完成,相反,人們相信音調、節奏、旋律等模式是自然界固有的。
在古代中國音樂理論中,到處可以看到自然界受人類政治的薰陶而發生變化的說法。古代中國思想認為音樂是一種道德力量,聖主賢君精通音樂,就能教化臣民,實現社會和諧。以聲音為中介洞悉紛紜,是一種本領;所謂「聖」,就跟這種本領分不開。「聲」(意為「聲音」、「聲望」或「聲勢」)是「聖」的音訓。音樂還是上通神靈的媒介。祈靈求神的人靠音樂來促進靈界對祭祀的反應,誘導諸神感應賜福。最後,音樂還具有開化的效力,施之於異邦之地、化外之民,就可以移風易俗。「風俗」這個概念包含某個地區的人事、動物、植物、地氣等因素,所以音樂的移風易俗的效力,對人以外的其他生靈也起作用。由於某地氣候可以影響當地居民和動物的性情,而本土的樂風、樂氣又被人看成當地自然環境的標籤,所以音樂就成了特定地區民眾和社會的道德和風俗的體現。
一、古人認為音樂的模式就在自然界
時人以為文化和其他人類技藝的創造開發,離不開對動物的諸多模式(「文」)的觀察;與此相似,戰國兩漢文獻也把音樂和舞蹈的起源跟動物界的聲音模式和運動模式(「文」)聯繫起來。
大家認為音樂的出現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技術發明或美學現象,仿佛由傳說中的第一個樂師或聖人來完成,相反,人們相信音調、節奏、旋律等模式是自然界固有的。靈巧的樂師只是觀察並發現了自然界裡的聲音模式和運動模式,把它們清楚明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這跟聖人把鳥跡轉化成文字,從而把人類從荒野中解放出來是一個道理。既然認為音樂的模式就在自然界,大家就相信旋律和節奏的起源是從觀察動物的聲音和運動中受到了啟發。
華夏樂舞始祖葛天氏
《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傳說葛天氏統治時,人們手執牛尾,踏足而歌,音樂就起源於這個時候。以牛尾為飾的旗杆(「幹旄」)在《詩經》中是王公貴族的標誌。帶羽毛的牛尾(「羽旄」)或作為文舞所用的道具,十二律是根據鳳凰的鳴聲制定的:其中六個音源於雄鳴,另外六個源自雌鳴。鳳凰據說是樂器正音的標準,或說管樂器也起源於鳳凰。「鳳」和「風」是同源字,可見鳳凰為風的化身一說其來有自。還有人說,鳳鳴之聲如簫,如鍾,如鼓。管子》有一段話說,音樂的音調與鳥獸的鳴聲相同。作者把五聲音階跟不同動物的鳴聲對應起來,說那五個音類似小豬尖叫、馬嘶、牛鳴、離群羊的啼聲、雉鳥的清歌。把風聲轉化為樂音,據說與傳說中的顓頊帝(前2514年在世)有關。顓頊命飛龍仿效八風之聲以制樂,又命以尾鼓腹,來指揮演奏。
二、鼓起源於舜的樂師夔?
豈止音調和旋律,擊鼓的起源也跟動物分不開。上述傳說有爬行動物擊鼓的形象,這是將爬行動物的皮革用作鼓面的證據。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遠古中國。山西、山東兩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鼉鼓出土;《詩經》有一首詩,描寫文王苑囿落成時,樂師擊打鼉鼓,隆隆作響,以示慶賀。
水生動物和爬行動物常常與擊鼓或有節奏的運動有關係。雷神據說是「鼓其腹」的動物,有些文獻說它是「龍身而人頭」的複合動物。有人用爬行動物的皮革做鼓面,用兩棲動物的塑像祈求雷雨,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兩棲動物既然棲息於水陸兩地,就能調節燥溼。《山海經》把鼓的起源與夔聯繫起來。
《山海經》書影
夔據說還是舜的樂師,有些傳說描寫夔是神奇的水獸,出東海則有風雨。黃帝取它的皮做鼓,用雷獸的骨做鼓槌。舊說夔為一足怪獸,還有些文獻說鼓聲如雷,或說雷起於海。或說鼓聲如雷,或說雷聲為天鼓。
無論是鼓的起源,還是夔,又都與東方有關,這類說法與「動」源於「東」的舊說合拍。據《周禮》記載,用皮革蒙鼓,在啟蟄之日。鄭玄說,這是因為孟春時節,蟄伏的動物始聞雷聲而「動」,於是人們指望鼓聲在這時產生同樣的施行效果。蔡邕也注意到動物對雷聲始動的反應。他說,季冬,雉應雷聲而鳴;孟春,雷動於地上,蟄蟲應聲而動。擊打獸皮鼓是一種交感巫術(sympathetic magic),大概當時的人認為這樣做足以改變氣候,發動動物或神靈。此外,多種曆書指出,春天是動物從蟄伏中甦醒而始「動」的季節。「春」字常解釋為「蠢」,意思是像蟲那樣蠕動,可見春天與動物活動的聯繫淵源有自。
人們不僅知道動物對雷聲有反應,而且說這種反應有如擊鼓的動作。《夏小正》就說雉「鼓其翼」是雷聲將作的跡象。葛蘭言說「鼓翼之雉」與旨在引發雷鳴的雉舞(可能由女性表演)有關。或說鳥鳴也與豐產有關。動物憑感覺可以預見雷、雨、閃電、地震等氣候現象,這類說法屢見於載籍。如說某些鳥能預告風暴,魚對降雨有預感。這都說明動物能感覺到運動。描述張衡地動儀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據說這件著名青銅器的表面飾有山、龜、鳥、獸,「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如果銅丸從龍的口中掉進下面蟾蜍的嘴裡,就說明有地震。製作者選用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來裝飾地動儀的球形表面和實體,大概是因為相信這些動物對運動有感覺,還能傳導震動。
三、動物的運動與舞蹈的起源有關
有的資料記載,組織有序的捕獵活動有時靠擊鼓來驚嚇動物,使它們離開棲身之處。由此也可見人們相信鼓聲可以引起動物活動。據《周禮》記載,有些官吏為了獵捕動物、趕走野獸,或者為了驅邪而使用鼓。如「冥氏」掌管張設網羅、抓捕夜行動物,就是用「靈鼓」把野獸驅趕到陷阱裡。「壺涿氏」負責擊鼓以驅除水蟲,他所敲打的鼓是用焙燒過的土做成的。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也描寫過上林苑裡的狩獵怎樣用鼓來發動攻擊。可見人們一方面把擊鼓的動作跟動物的動作聯繫起來,另一方面又相信鼓聲本身就可以在動物界引起應激性的身體運動(「震蕩」)。
動物鳴叫的聲音與音樂的起源有密切關係,這一點在有關樂器裝飾的美學理論中也得到印證。《考工記》有個段落記述了梓人(木雕藝人)的職責,說到鍾、鈴、筍(懸掛樂器的橫木)、虡(支撐橫木的立柱)上面所雕刻的裝飾性動物圖案。文中首先把「天下之大獸」分為五類:脂者,即有結實脂肪層的動物(如牛羊);膏者,即有柔軟脂肪的動物(如豬);臝者,即裸身動物(指短毛之類,如虎豹);羽者,即有羽毛的動物;鱗者,即有鱗甲的動物(如龍蛇)。後三類便是筍虡上的裝飾圖案。接著,文中列出了樂器和禮器上雕刻的裝飾圖案都是些什麼動物,並按骨架結構、運動方式、發聲方式分了類。其中提到的發聲方式,有用嗓子的(如蛤蟆)、有用口和旁肋的(如蟋蟀)、有用翅膀和大腿的(如蚱蜢),還有用胸腔的。最後,文中還把動物的叫聲與相應的樂器聯繫起來,說臝類動物聲大而宏,適於裝飾鍾虡;羽類動物聲輕而上揚,可以遠聞,適於裝飾磬虡。這段話的意思,是以為樂器所發出的音響應該反映樂器上所雕畫的動物的自然音響。
最後,人們還認為動物的運動跟舞蹈的起源有關係。古代中國的音樂和舞蹈有模仿的性質,從中可見某些動物是舞蹈的模仿對象。例如,有幾種資料都記載了託名為孔子的談話,說從前有一種預告大雨的神奇舞蹈,模仿一足的商羊鳥。
其中一種資料說,小孩跳這種舞時,兩兩相牽,彎曲一足,邊跳邊念:「天將大雨,商羊起舞。」人們還把舞蹈中使用鳥羽的原因跟季節性豐收聯繫起來。劉熙(約卒於219年)就把「雨」字解釋為「羽」,說鳥羽動時,如雨之散。南夷有持羽之舞,劉曉南(1995)認為,劉熙的解釋源於古人把五音之一的「羽」和五行之一的水配對,因為「羽」音原是摹狀水聲的。林巳奈夫指出,在良渚、龍山和殷遺物中,神面頂部的羽毛圖案和祈雨巫術有關,這些圖像中的羽毛,是漢代藝術中身懷羽翼的仙人的前身。這一觀點尚難證實。還有一種求雨的舞蹈,是操縱龍的模型來表演龍舞,可以看作這類具有模仿性質的動物舞蹈的又一例證。
圖書信息
《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著者:【英】胡司德 譯者:藍旭 江蘇人民出版社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胡司德(Roel Sterckx),劍橋大學「中國歷史、科學與文明」李約瑟講座教授,克萊爾學院院士。著作有《早期中國食物、祭品與聖賢》(Food, 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年出版;主編《論鼎與品味:古代中國宗教與飲食文化》(Of Tripod and Palate: Food,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紐約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出版社(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年出版。撰有古代中國文化史及思想、宗教等方面論文及專著章節多種。2013年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譯者簡介
藍旭,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著作有《東漢士風與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發表過有關漢代文學、唐代文學論文多篇。
(本文內容來自騰訊文化合作方江蘇人民出版社,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