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有人失聯的媒體報導是很能吸引人們關注的,近日,某大學有人疑似失聯的消息就成為一個熱點。
失聯,就是失去聯繫,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一般而言,失聯可能存在著以下幾種主要情況:
神智不健全者,可能在無意識中與家人、監護人或看護人等失去聯繫。精神和心理不成熟、不健全的人,失去記憶的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人等等,常常會出現走失的情況。比如,幼小的兒童,痴呆的老人,都有可能脫離家人或者看護人的視野,把自己陷入危險境地。
受到威脅和綁架的人,失去人身自由,在不情願中與家人等失去聯繫。比如,媒體報導、影視作品、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富翁本人及其家屬被綁架,犯罪人或團夥在沉寂一段時間後索要巨額贖金;一些政治人物、重要人物、明星等或者許多無辜的人被當做人質,犯罪人提出利益交換條件。
探險者刺激性體驗入無人之境,重大災害事故歷經者與外界失去聯繫。最典型的例子是多年前的科學探險家彭加木,1980年深入羅布泊勘察而失蹤,還有失聯的帆船探險者郭川。特別是震驚世界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 神秘失蹤,機上人員全部失聯。近年來,經常有一些探險者,比如登山愛好者,或者深度驢友,在徵服自然的過程中,因為迷路,失去方向,精疲力竭等原因,把自己送入與外界無法聯繫的無助境界。
一些犯重罪者,恐懼法律和公平正義制裁,主動與組織與周遭失去聯繫。最典型的是一些當權者、企業家等,涉及權力尋租、權錢交易、利益交換嚴重違法亂紀,東窗事發後或逃之夭夭,或隱秘藏匿,更多情況下,他們的失聯基本可以定性為自我了斷在不知何處。
當然,也有一些不堪忍受生活和工作巨大壓力的人,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下,身心俱疲,陷入絕望,心理和精神崩潰,因而採取一種不告而別的方式與這個世界隔絕。比如,無人贍養的老人,比如壓力山大的青年學生等。
對於那些並不是因為突發事故或者災難而失聯的人來說,無論身體與精神是否正處於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否有令人羨慕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發生失聯的現象,大抵與當事人心理素質差,抗壓能力不強有關,發生失聯進而造成死亡,確實讓人惋惜和遺憾。無論原因是什麼,發生這樣的情況都是讓人痛心的。
其實,失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來已久,時有發生。
一個普通人失聯,可能不會引起媒體或者大眾的特殊關注。我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的尋人啟事,其實就是失聯的人。除非這個人與我們有關係,或者至少我們認識,或者我們真的知道失聯人的去向,否則,我們大多數情況下也只能是一聲嘆息,幫不上任何忙。
在媒體不發達的時代,一個人失聯,往往也激不起太多的浪花,當地熟悉的人可能了解一些,僅此而已。比如:我姑姑家的表姐夫,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起步較早,組織的農民工進城務工,自己成為所謂的包工頭,很快就富了起來,不出幾年,就把家屬都帶到了大城市。然而,進入90年代末期,我的這位姐夫就失蹤了,至今我們親屬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而當地的其他人根本就都不知道這件事情。
然而,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失聯一詞,頻頻出現在媒體報導中,反應了社會信息傳播的發達。同時,也說明我們在和諧發展中,也還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用心去解決,就有可能發生更多的連鎖反應,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損失,給公眾帶來精神困惑。
失聯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工作者的關注,也應該引起我們每個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