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MH370號航班與地面失去聯繫,機上載有239名乘客,其中中國人154名。截至3月14日,搜救行動仍未取得進展。境外媒體密切跟蹤事件最新進展,猜測事件發生的原因及結果,並結合已知線索對我應急救援、善後處理工作、過境政策及輿論引導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評論:
失聯原因引發多種猜想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10日報導:臺灣「國安局」負責人蔡得勝證實說,該局在3月4日曾截獲恐怖分子計劃攻擊北京首都機場與地鐵的情報,並已通過兩岸機制通知中國政府。蔡得勝指出,這一情報是來自於臺灣的中華航空公司,「國安局」雖提高維安警戒,但並未啟動臺灣本身的反恐機制。這種維安警戒的提升包括加強飛往北京航班的安檢及清艙,同時也對境外到臺者採取「嚴格管制」。
《馬來西亞紀事報》3月10日報導:多國全天候營救都未能發現失聯客機墜毀的「蛛絲馬跡」。沒有經確認的殘骸或碎片的跡象,失聯前沒有發出求救信號,沒有清晰跡象表明飛機在空中遭遇任何技術故障。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瘋傳陰謀論。
過境政策成為薄弱環節 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11日報導:中國政府2013年進一步放寬了對過境乘客的籤證要求,預計每年將因此新增數百萬乘客,從而惠及國內旅遊業。但如今該政策正逐漸成為核查一些乘客身份時的潛在薄弱環節。有兩名乘客使用偷來的護照辦理了馬來西亞航空MH370號航班的登機手續,他們似乎訂有前往歐洲的聯程機票,因此符合在中國過境的條件。中國過境規定實際上將核查過境乘客身份的責任推給了航空公司。駐北京的一些歐洲外交官淡化外界對中國過境籤證程序可能帶來風險的擔憂,他們認為冒用被盜旅行證件才是根本問題。中國政府並未透露中國方面是否將申請籤證乘客的護照號輸入國際刑警組織的資料庫進行比對。
中國政府試圖尋找平衡 美國《紐約時報》3月11日報導:隨著對航班失蹤的絕望和憤怒在中國日益增長,中國政府試圖在大量當務之急中尋找平衡:確保從馬來西亞得到答案,同時刪除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種種猜測;平息人們認為缺乏信息,甚至認為馬來西亞政府有安全漏洞的看法所引起的公眾憤怒;避免爆發一場針對維吾爾族人的憤怒;確保這場讓很多中國人震驚的悲劇不擾亂全國「兩會」。飛機失蹤主導著中國的社交媒體和私人討論,氣氛既悲傷又煩躁。而報導中也反映出,中國歷來認為東南亞國家比自己的效率低,《京華時報》稱,「馬來西亞、越南這些國家相對來說比較落後,沒有專業的搜救團隊」。《環球時報》10日的一篇評論指出,兩名乘客使用假護照登機說明馬拉西亞航空公司安保工作的問題令人擔憂。
危機管理遭遇巨大挫折 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10日報導:中國官員10日與馬航失聯航班乘客的數百名家屬進行了會面。會面原本希望安撫家屬,不想卻在家屬發難與官員匆忙退場的情況下結束。中國的危機管理碰到了巨大挫折。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志列舉了政府已經採取的措施,並稱如果政府沒有介入情況將會更糟。這引發了失蹤者家屬潮水般壓抑已久的沮喪、憤怒和痛苦。這表明喜歡採取自上而下的危機應對方式的中國政府在馬航事件上遇到了挑戰。中國政府雖然因有能力在災害發生時派遣軍隊、調用各類資源並運送緊急救援物資受到稱讚,但有時也因和民眾溝通不暢受到批評。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0日報導:在不掌握信息的情況下,官員也只能表示,「確實沒有這方面的消息」,並反覆強調「主責是馬航」。
果敢自信扮演地區超級大國 美國「quartz」網站3月11日報導:中國已向南海派出2艘軍艦,部署10顆衛星搜救,並派出代表團提供搜救諮詢。這種果敢自信的反應,標誌著中國崛起為地區超級大國的進程來到一個新階段。中國在東亞一直在增強軍事和貿易實力,但從未全面接受過此類超級大國角色。雖然中國向來對爭議領土宣示主權,卻幾乎從未像現在這樣公開向海外派遣軍人和官員。這場危機成為北京的一個機會,使之能在作為美國傳統勢力範圍的東南亞,繼續已有10年之久的擴展軍事和外交影響力的政策。一些觀察人士對相關國家和地區最近幾天以來的合作讚賞有加,認為這是未來各國展開磋商的積極跡象,但中國對鄰國的立場不太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明顯軟化。
綜合應變能力受到考驗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4日報導:外界都關注中國政府如何應對這個似遠實近的「非主場危機」。對內,失聯謎團考驗官員與民眾的溝通力,對外,救援行動考驗的是國家綜合實力。馬航客機疑似失聯的海域正好就在南海存在主權爭議的敏感海域,十多個國家的軍事力量齊聚南海,尤其是中美軍艦大張旗鼓出動最為惹眼,難免讓外界產生軍事實力較勁的聯想。這場多國軍事救援行動到底由誰來主導統籌?中國在行動中該如何承擔更多責任,又不引起部分國家的猜疑?人道救援行動結束後,中國是否更積極地推動南海搜救合作機制,以加強其在東南亞地區的外交主動權?連串的問題都有待思索與探討,失聯客機對中國的考驗,不止於安撫家屬,更不止於搜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