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歐談法國大選:投票,還是重新發明政治?

2021-01-18 澎湃新聞
在4月23日結束的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前進」運動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隆和「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勒龐晉級「決賽」。他們將在5月7日的第二輪投票中角逐法國第25任總統。上周日的第一輪投票結果不僅打破了法國傳統政治格局(法國傳統的右翼共和黨和左派的社會黨雙雙出局),也反映出法國選民的「舉棋不定」。

4月18日,法國《世界報》刊登了著名哲學家阿蘭·巴迪歐談論此次大選的文章。巴迪歐首先一一「數落」了參與大選的各位候選人,進而引出了他意欲討論的問題:什麼是政治?什麼是一種可辨識的、聲明的政治?

本文原載《世界報》,原標題為「投票,還是重新發明政治?」(Voterou réinventer la politique?)。下文譯自英文版,英譯者為大衛·布羅德(David Broder),見http://www.versobooks.com/blogs/3167-vote-or-reinvent-politics。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拜德雅(ID:Dpublishing)。

法國總統候選人馬克隆與勒龐。東方IC 圖

關於選誰當總統,許多選民還在舉棋不定。對此,我是理解的。不是說,被認為合格的候選人的計劃在某種程度上說不明或混亂。也不是說——用我曾經用來說薩科齊(並且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的措辭來說——我們必須自問「他們是什麼的名字。」而是說,所有這一切,僅僅是太過於顯然了。

瑪麗·勒龐是現代化版的——因此也是女權化版的——法國極右派。(它代表著)一種孜孜不倦的貝當主義。

弗朗索瓦·菲永是穿三件套西服的貝當主義。他的(個人的或預算上的)哲學可化約為「錙銖必較」。他倒是不那麼在意他自己的每一分錢來自哪裡,但一旦涉及財政支出特別是花在窮人身上的錢的時候,他就變得小氣、不妥協到下流的地步了。

伯努瓦·阿蒙是「左翼社會主義」的膽怯的、極為有限的代表;後者一直存在,儘管要辨識或揭露它,要比辨識或揭露那些我們從來沒見過的人都要難。

讓-呂克·梅朗雄——當然也是最不那麼令人不快的一位——則是我們今日所謂的「激進」左派在議會的表達,其立場處於舊日破滅的社會主義和一種幽靈般的共產主義之間的不穩定的邊界上。他的計劃既不夠大膽又不夠清晰,但他用自己堪比饒勒斯的雄辯掩飾了這點。

埃馬紐埃爾·馬克隆,則是我們真正的主子,最新的資本家們,那些拿出那麼多文件來做預防措施的人從無中創造出來的。如果說他相信或者他說蓋亞那是一個島或比雷埃夫斯是一個人的話,那是因為他知道,在他的陣營裡沒有人會在意自己說了什麼。

所以說,那些遲疑的人是知道——無論多麼地不確定——在這個由古老而又眾所周知的角色構成的劇場中,政治信念幾乎不算什麼,或者說,只是(候選人)手中靠不住的把戲的藉口罷了。這就是為什麼從這個問題開始討論,是有用的:什麼是政治?什麼是一種可辨識的、聲明的政治?

四種基本的政治傾向

政治總是基於三個要素來定義自己的。首先,是普通人民群眾,以及他們的所做和所想。讓我們把這個要素稱為「人民」。其次,是形形色色的集體形構:社團、工會和黨派——總而言之,所有有集體行動能力的群體。最後,是國家權力器官——議員、政府、軍隊、警察——以及經濟和/或媒體權力器官(它們之間的差異已變得幾乎不可辨識了),或者說,今天我們稱之為——用一個既生動形象又賦予權力的術語來說——「決定者」的一切。

政治總是由對接合/表述這三個要素的目標的追求構成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泛泛地說,在現代世界中,有四種基本的政治傾向:法西斯主義、保守主義、改革主義和共產主義。

保守主義和改革主義的傾向構成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議會陣營:法國的左派和右派,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等等。這兩種傾向在根本上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斷言,它們之間的衝突——特別是關於接合/表達哪三個要素的方式的衝突——可以且必須停留在它們各自都接受的憲政的限度內。

另外兩種傾向則堅持,在國家政權問題上,各黨派之間的衝突是不可調和的:衝突不可能為某些憲政共識所限制。這些傾向拒絕把它們相互矛盾的目標——甚或只是互不相同的目標——整合到它們對社會與國家的構想之中。

大眾的親法西斯傾向

我們可以用「議會主義」這個詞來命名那種確保保守主義和改革主義共享霸權——以選舉機器、政黨及其支持者為中介——抹除一切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掌權的嚴肅前景的國家權力組織。這也是我們所謂西方的主要的政權組織形式。這種組織方式本身就要求一個第三項,即一個同時內在又外在於兩個主要政治傾向的,強有力的共同的契約基礎。顯然,在我們的社會中,這個基礎就是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事業進取與自我豐富的無限自由,對私有財產的絕對尊重——而這又是以司法體系和強力的警察管制為保障的——對「民主」偽裝下的銀行、青年教育、競爭的信心,對「成功」的欣賞,以及對平等的有害、烏託邦屬性的反覆申明:這就是社會一致認可的「自由」的基體。這些,也是兩個所謂的「統治」黨或多或少地在戰略上承諾要永遠保障的自由權。

資本主義的變易可能會給議會共識的價值,因此也會給——在選舉儀式期間——人們給「大」保守主義或改革主義政黨的信心帶來一些不確定。對社會地位受到威脅的小資產階級,或受去工業化進程摧殘的工人階級來說尤其如此。在西方,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一種在亞洲國家的崛起面前的衰落之象。今天,這場主觀的危機明確地助長了親法西斯主義的、民族主義的、宗教的、伊斯蘭恐懼症的、好戰的傾向,因為恐懼是糟糕的顧問,而這些被危機困擾的主體性,則不由得地像抓救命稻草一樣伸手去抓認同至上的神話。最重要的是,某一政治傾向的假設因為它最初的、中央集權的幾個版本的失敗而遭到了嚴重的削弱。

這一失敗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很大一部分青年、弱勢群體、被遺棄的工人、和我們郊區那些遊牧的無產階級開始相信,對我們議會共識的唯一替代方案,是由怨憤的認同、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構成的法西斯主義政治。

對人類的解放

如果我們要反對這個事情的可怕轉折,那麼,唯一對我們開放的道路是:重新發明共產主義。必須撿起、洗乾淨、重新創造這個飽受打擊的詞。這次預示的——正如它在不到兩個世紀裡一直預示著的那樣,但如今它有了現實的支持,也更有遠見——是對人類的解放。幾十年史無前例的嘗試——這些嘗試遭到了殘酷的包圍和襲擊,並且包圍和襲擊最終註定要失敗——不可能讓任何有良好信仰的人相信,這就足以讓他們抹除這個前景,逼我們永遠放棄實現它的努力。

那麼,我們應該投票嗎?從根本上說,我們應該漠然面對這個來自國家及其組織的要求。迄今為止,我們應該都知道,投票不過是強化現存體系的保守主義傾向之一罷了。

回到其真實的內容,投票是一個使人民去政治化的儀式。我們必須開始在一切地方重新建立共產主義對未來的遠見。一切地方的有信念的激進分子應該去在所有世界人民的語境中討論共產主義的原則。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我們必須「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後再告訴群眾」[1]。而這,就是重新發明政治。

注釋

[1]法語原文為「nous rendions au peuple, dans saprécision, ce qu』il nous donne dans la confusion」。因未查證到該句確切的出處,如有偏誤,還請各位讀者指正。——譯者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選|今日對戰勒龐 馬克龍崛起背後的法國政治光譜
    ▲北京時間7日下午,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對決勒龐 ◆馬克龍何以異軍突起? ◆傳統左右兩黨何以慘敗? ◆極左極右翼何以不再邊緣?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崛起與極左極右的激進政黨不再邊緣,顯示政治光譜新變化,折射出法國政治的現實困境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沈孝泉 北京時間今日(7日)下午,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戰正式打響,年僅39歲、「非左非右」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決戰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
  • 巴迪歐最新訪談:遊牧無產者、選舉政治的失敗、身份認同主義
    談及今天的法國政治格局,巴迪歐認為馬克龍的當選與歷史上路易·波拿巴和戴高樂的當選有相似處,在混亂的政治局勢下,民眾對左右翼黨派都不滿意,認為除了接受自稱既非左翼也非右翼的馬克龍,就沒有別的辦法了。而在掌握權力的大資本家的影響下,選舉系統本身便是有利於極右翼的。使瑪麗娜·勒龐格外反動的與其說是民粹主義,不如說是她的「身份認同主義」,她的法國民族主義背後隱藏著法西斯主義。
  • 愛情與哲學——讀巴迪歐的《愛情頌》| 陳力川
    或許因為理性之光無法穿透愛情的隱晦,或許因為愛情的軌跡不受邏輯的引導,或許因為愛情喜歡一種悲愴失度的文筆,所以她一向是詩人、劇作家、小說家耕耘的田地,自柏拉圖的對話錄《會飲篇》和《斐德羅篇》之後,哲學家很少涉足,而《會飲篇》談的主要還是形而上的愛,特別是古希臘時期盛行於男性之間的愛。  7月14日通常是法國人歌頌民族、國家和軍隊的日子。
  • 法國大選接下來有哪些看點?專家解讀「勒龐現象」
    (新華/美聯)  新華網巴黎4月28日電 法國憲法委員會26日宣布,根據確認後的法國總統選舉首輪投票結果,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進入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她在首輪投票中的得票率為21.30%,低於「前進」運動候選人馬克龍的24.01%。  對法國大選中的「勒龐現象」究竟該如何看?勒龐接下來會採取什麼策略扭轉劣勢?勒龐崛起的深遠影響是什麼?
  • 法國大選向左轉的後果
    但即便如此,大多數法國人仍然相信,失去了卡恩的法國社會黨仍將輕鬆贏得總統大選。社會黨近來的確風頭正勁,去年10月9日舉行的該黨第一輪黨內初選吸引了近250萬左翼支持者前往投票。英國《金融時報》的社評指出,在一個棄權票數持續上升的國家,說服那麼多選民參加投票本身就已是一項相當可觀的成就。意料之外的高投票率表明,民眾非常渴望尋找到一個可靠人選以替代不受歡迎的薩科齊。
  • 美國大選選舉日投票開始
    新華社發(卡琳·哈裡根攝)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日電(記者徐劍梅 孫丁)2020年美國大選選舉日投票3日開始,全美預計將有數千萬名選民前往投票站,投票選出下一任美國總統、數百名國會議員及部分地方官員。  美國東部時間3日零時(北京時間3日13時)剛過,新罕布夏州兩個小鎮的近30名選民按照傳統率先投票,並當場開票。
  • A-Z丨馬克龍當選新總統 26個詞看懂2017法國大選
    一個是反移民、反歐盟的極右翼,一個是主張自由、支持全球化的中間派,法國選民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巴黎時間5月7日晚,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初步計票結果顯示,中間派獨立候選人、「前進」運動領導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以大幅優勢擊敗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馬麗娜·勒龐。年僅39歲的馬克龍由此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大國領導人。
  • 阿蘭·巴迪歐:電影是一種思想,其作品就是現實
    在過渡到社會運動(engagement militant)和政治哲學之後,巴迪歐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在《閃電》(La Feuille foudre)和《安帕爾納森》(L' Imparnassien)雜誌上繼續電影批評工作。這是某種類似於政治法庭、傳播判斷的介入性雜誌,其判決是:這部電影是「修正主義」,那部電影值得尊敬和思考。
  • 南南論壇丨巴迪歐:資本主義下的生態鬥爭缺少力量
    法國左翼思想家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應「南南論壇」發起人、嶺南大學教授劉健芝之邀,以筆談的方式隔空與清華大學的汪暉教授、俄勒岡大學教授及《每月評論》(Monthly Review)主編約翰·福斯特(John Foster)教授進行了對話。以下內容為嶺南大學劉建芝教授提出的問題,阿蘭·巴迪歐教授用英語作了書面答覆。
  • 美國政治板塊的漂移:2020年大選揭示了怎樣的兩黨未來?
    儘管計票過程跌宕,但今年美國大選的選情實際上卻一直十分穩定,這主要是由政治極化帶來的。經過了川普的四年任期,美國的政治極化程度已達到數十年來之最,兩黨的支持者往往刻骨地仇恨對方,並感到生死存亡的恐懼。 在政治極化的大環境下,這次大選揭示了美國兩黨迷霧重重的未來。
  • 法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 極左和極右為黃金站臺
    黃金遭遇獲利結盤下跌,不過政治不確定依然形成了支撐。  黃金下跌0.5%至1282.2,白銀下跌0.49%至18.16。  鉑金上漲0.21%至975,鈀金上漲0.52%至774.5。  四方角逐  4月23日法國大選第一輪選舉將舉行,根據最新的幾份民調,在第一輪大選中,四個主要候選人之間的支持率十分接近,形成了「四方角逐」的態勢。滙豐(HSBC)分析師們指出,由於尚未作出決定的法國選民數量意外眾多,這預示著不能排除直到最後一分鐘投票結果發生改變的可能性。
  • 美國大選結果為什麼難測?政治極化是否不可調和?
    包剛升:美國大選前兩周(10月23日),我在復旦大學做了一場關於美國大選的演講。當時我做出了一個判斷,即主流民調極大地高估了拜登的優勢。現在看來,這個判斷還是成立的。即便拜登最終贏了大選,主流民調仍然輸了。甚至,即便拜登贏得剩下大部分搖擺州的選票而獲得一場大勝,主流民調對選舉過程的預測仍然是錯誤的。
  •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
    然而,本次大選正是一個可以看出左派內部並不同心同德因而亟需改革的契機。比如:一部分左派主張秉承國際主義傳統致力於加強歐盟,另一部分左派則認為歐盟是資本主義的歐盟,因此左派應致力於使其解散。 一個更具體的例子是法國大選。走中間改良道路、試圖左右都不得罪的馬克隆遭到了德國左黨(政治光譜定位中為極左)和德國選擇黨(政治光譜定位中為極右)的同時抵制,可謂「兩頭不是人」。
  • 法國「向右轉」 後果很嚴重?
    ,法國大區選舉第一輪投票7日公布了正式統計結果顯示,在法國本土13個大區中主張排外、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在6個大區中得票領先。  這是一次政治版圖大洗牌的選舉,必將深刻地影響法國乃至歐洲的政治生態。國民陣線將在大區選舉中有所斬獲雖早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但取得如此大範圍的領先仍然在法國政壇掀起極大的震動:「衝擊」、「驚雷」、「國民陣線來了」等標題佔據了7日法國主要全國報紙的頭版標題。  法國政治生態的主流歷史上長期為左右對立。
  • 專家:美國土安全部大選前就收到投票欺詐警告
    專家:美國土安全部大選前就收到投票欺詐警告一位網絡安全專家表示,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在大選前就獲得了投票機器易受黑客襲擊和操縱的警告。美國大選結果未定,川普競選團隊已經在賓州、密西根州、威斯康星州和喬治亞州等多州提出法律訴訟,指控各種選舉舞弊和違憲行為。但CISA在11月12日曾發表聲明,針對這些指控提出異議,稱「11月3日的選舉,是美國歷史上最安全的選舉」。
  • 法國總統選舉次輪投票中午12點投票率較首輪稍低
    摘要:據法國內政部發布消息,北京時間5月7日18時,該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率為28.23%,比第一輪稍低。由於法國總統任期5年,選舉採用多數兩輪投票制。第一輪投票中,如果沒有候選人獲得逾半數選票,則得票居前的兩名候選人參加第二輪投票角逐。
  • 觀天下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
    觀天下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三重門」新華社  作者:  2020-11-02 53歲的利安娜·帕特曼-託馬斯住在美國大選「搖擺州」之一的艾奧瓦州。
  • 剛果民主共和國2018大選採用電子投票系統引發舞弊擔憂
    剛果民主共和國原計劃於今年12月23日舉行拖延已久的總統大選,但是剛果CENI(全國選舉委員會)計劃在大選中採用的電子投票系統卻引發了安全性和可信度的擔憂
  • 新冠疫情·種族歧視·政治極化:2020年美國大選遭遇「三重門」
    53歲的利安娜·帕特曼-託馬斯住在美國大選「搖擺州」之一的艾奧瓦州。今年以前的人生裡,她對投票從不上心,屬於民調機構所稱的「鮮少投票族」。然而,10月的一天,帕特曼-託馬斯現身投票點提前投票。她說,這一次自己的「投票感迫切」,因為「想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今年是美國大選年。
  • 巴迪歐:今天,做青年人(一)
    那麼,我到底為什自己要談一下年輕人?還有,為什麼我應當向年輕人自己談年輕人?難道他們不應當自己談一下他們作為年輕人的經歷嗎?難道我在這裡,要像一些了解生活風險的老傢伙來給年輕人上一堂智慧的課程,告誡年輕人要小心謹慎,要保持平靜,以其大道而行進在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