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在追求幸福,卻難如攀天。
有一個名叫羅素的人,卻在不經意之間,驚瞥見「幸福之路」。
從蘋果樹誕生那天起,被蘋果砸到過的人,或許早就已經不計其數,但是當有一天蘋果砸到牛頓身上的時候,卻砸出了驚世駭俗的「萬有引力」,至今還在影響著這個世界。神奇不?
異曲同工。
我們天天在讀著別人的眼神,但是都沒有讀出點什麼特別的,最多知道「眼乃心之門戶」,但是當有一天羅素讀到一個2歲小孩眼中那種驚詫、迷戀的眼神的時候,卻讓羅素驚瞥見「幸福之路」。
011
羅素的《幸福之路》是一本神奇的書。
之所以接觸到這本書,看到左小青、黃錚等人都在讀,一位是演藝界的明星,一位是商界大佬。這本書有何迷人之處?
左小青稱讀了這本書,幸福感「爆棚」。黃錚讀了這本書,直接總結了3點體驗:
1. 有勇氣去嘗試,用常識去判斷,用理性指導行動。
2. 拋棄實現無限完美的自我,去關注外在那個精彩的世界。
3. 面對無法改變的,放棄之。
好像沒什麼特別的,是不是?
我昨天去翻了這本書,看了一半,還沒有讀完。不得不說,黃錚其實是用屬於他自己的語言,總結了這本書,那是屬於他的一種生命的體驗。因為黃錚自從跟著段永平見了巴菲特之後,他看什麼都覺得是「常識」。當然,羅素在《幸福之路》這本書中,所談的東西,很多的確是一種「常識」。
這是一種怎樣的常識呢?真的類似於蘋果砸到牛頓那種「常識」。
這是一種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或許早就經歷過的關於生命的體驗。只是,羅素把這些體驗,用白描性的語言,把之形象化了,但是說得很精準,給人以很強的共鳴感。
羅素在拋出「幸福之路」之前,鋪墊了很多概念性的東西。
開篇,我讀起來覺得比較乏味,就是一些正確的廢話一般,那些道理真的就很平淡無味的感覺。
有意思的是,在第2篇,他開始主動談起「厭煩」這個詞,他舉得例子也特別有意思,全是一些世界名著類。他說,你看那些名著的第一部分,你都會覺得相當的「厭煩」,心底會說,這是什麼玩意兒。讀到這裡,我真的是哈哈大笑,這個羅素還真有點「自知之明」的感覺。
隨後,內容的確開始生動、豐富起來。差不多每一個章節,說一個關於情緒視角下「人性的弱點」,包括並不限於:厭煩、興奮、憂慮、恐懼、嫉妒等等。
他一一鋪墊這些概念,只是為了讓最後的最後,讀者能夠清晰明了、精準的讀懂他所提到的這些概念,到底有怎樣深刻的內涵。
難怪黃錚會用「常識去做理性的判斷」提法,只須在一剎那之間,即可完成。這裡的常識,主要指的是關於情緒化的常識:
常常對著一個單調乏味的東西,我們會覺得厭煩;
常常去追求幸福本身,去耗損我們的本性的能量,停下來的時候,幸福反而變成了一種空虛;
我們為了種種生存競爭而憂慮著;
憂慮更是恐懼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內心的恐懼(關於死亡、生命、失敗等等)更多,很多人不敢面對,猶如面對老虎一樣,總想著逃之夭夭;
當我們發現我們擁有的東西還有更高級的存在,還有更高級的玩法,還有更奢侈奢靡的享受,我們會嫉妒……
022
羅素說,很多時候,精神與情緒的世界,其實與身體的世界是一樣的,會睏乏、疲倦,比如,你在一段足夠長的時間內連續地用腦力做一件事,最終你將會變得與體力勞動一樣勞累,
所以會想要新鮮的刺激,而數量太少會引起人強烈的渴望,數量太多則使人疲憊不堪……
是不是很平淡、很平常、很常識,但是又很深刻的感覺:那些體驗,其實真的不需要許多科學知識也能猜得出來。
請注意!最平淡而深刻的一部分來了,就猶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一樣!
羅素說,有一次,他在野外,看到1個2歲的小孩,看到外面大自然的世界,眼睛睜得大,放著光,那明顯是一個在室內成長、從未如此近距離接觸過大自然的人第一次看到大自然的狀態,相比之下,而他的父母,卻視若無睹,覺得沒什麼稀奇。
羅素從這個2歲小孩對外面世界的迷戀,發現了「幸福之路」。他就覺得,那個2歲小孩,就體會到了「幸福」,而他的父母,則根本不懂幸福為「何味」。
羅素這樣描繪2歲小孩體會到的那種「幸福」:
他所體驗的歡樂是原始的、素樸的和巨大的。這種得到滿足的機體需要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可以說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的人,其精神很少是健全的。
為什麼?羅素解釋說:
我們總是大地的造物,就像動植物一樣,我們的生命是大地的一部分,我們也從它那兒汲取乳汁。大地生命的節奏是緩慢的。對它來說,秋冬同春夏一樣重要,休息同運動一樣重要。
延伸開去,羅素說,這種幸福,在更高的形式上,同樣的事情可以在詩歌中發現。他認為,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是一種平靜安逸的生活,因為只有在平靜的環境裡,真正的快樂才能得以存在。
033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會覺得「幸福之路」很難呢,因為我們成年以後,會有更多的厭煩、興奮、憂慮、恐懼、嫉妒等在等著我們。所以,在眾生眼中,幸福一直是一個比較級的存在,意思即是說,你要體驗到一種幸福,必須有一個墊底的。
另外還有一種來自西方的更赤裸的說法:如果你想真正安慰到一個人,那就告訴他,你比他更慘。後面的話,沒有說出來,說出來應該是,你告訴他你更慘,他內心一定有一種「幸福感」。只是,這種幸福感,內心來講,我們都不喜歡,因為並不單純。
而站在那個2歲小孩的世界來看,幸福其實簡單得多,容易得多,也無時無刻不在。總結一下來說,羅素的「幸福之路」,其實就是一種追求一種原始的、素樸的(最貼近自然的一種)內心體驗,那或許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奧勒留的《沉思錄》類似的一種生命體驗。
事實也是如此,道家一直比較關注生命的體驗,關注長壽、長生不老,而道家一直提倡的,從老子《道德經》可觀之,那正是一種與羅素所說的「原始的、樸素的、巨大的」一樣的生命體驗,從這點來看,老子是真的偉大,他的發現又比羅素的「幸福之路」早了上千年。
當然,這也並不是鼓勵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這鼓勵的是一種敞開自我,去追尋外面精彩世界的一種生命體驗,那樣的狀態,我們不是壓抑的,各種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活力,都會深深吸引著我們。那是一種道家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境界。
當然,每個人的「幸福之路」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覺得是美食,有的人覺得是藝術,有的人覺得是讀書……
不管這樣,幸福之路,必須基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