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版納花輪君 物種日曆
人們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來表達對長輩的祝福。
這句話在坊間還流傳著另一個版本,即「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它的確切出處已不可考,但其中的「南山不老松」卻被一些傳說和故事強行附會到龍血樹身上。雖然真假難辨,但龍血樹的確是以長壽聞名天下的一種植物,自圓其說還是可行的。
龍血樹。圖片:pikist.com
「龍血」家族
植物學中的龍血樹(Dracaena)是一類單子葉木本植物,之前曾歸於百合科(Liliaceae)或龍舌蘭科(Agavaceae),目前隸屬於天門冬科(Asparagaceae)。
龍血樹屬與虎尾蘭屬親緣關係密切,最新的分類學研究已經將虎尾蘭屬併入其中(ins風綠植中就有各種)。龍血樹屬成員眾多,約有120種,廣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的僅有6種,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海南、臺灣等地。原產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龍血樹(Dracaena draco)是本屬最具代表性的種類之一。
加那利群島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城市人口聚居,地理上與非洲大陸西北角隔海相望,行政上屬於西班牙。圖片:Mataparda & David Broad & TUBS
常年乾旱少雨的海島環境,將龍血樹塑造成樹幹膨大、葉片堅硬的多肉植物外觀,而且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幼年期僅有一個主幹,在10~15歲時主幹頂端停止生長,開始第一次開花。大型的圓錐狀花序生於主莖頂端,上面密集排列著上千朵白色小花,之後便可結出橙紅色的球形漿果。
龍血樹的花序。圖片:gardensonline.com.au
龍血樹的紅色小果果。圖片:cultivar413 / flickr
第一次開花後,龍血樹莖頂開始長出許多側芽,繼而發育成數個分枝。每個枝條在生長10~15年後再次開花,然後繼續長出分枝。最終,整棵樹就會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傘狀蘑菇形,顯得特別另類,仿佛另一個星球上的奇異生物。
這些大蘑菇般的龍血樹生長在高溫乾旱的荒漠中,陽傘般的樹冠其實是適應當地氣候的一種生存策略。展開的樹冠可以充分捕捉夜間、清晨從海面上飄來的潮溼霧氣,水分在葉片上凝結後,受重力作用會向下一級一級地流向樹幹,最後滴落在樹根基部的地面上。陽傘般的樹冠罩在地面上,可以避免水分在炙熱陽光來臨前被快速蒸發,讓根部有充足時間吸收這些來之不易的「自製雨水」。
特內裡費島(加那利諸島之一)上的「千歲龍」。圖片:Diego Delso / wikimedia
世界各地都有關於龍血樹長壽的說法,樹齡從數百年至數千年不等。當然,大部分都是誇大其詞,目的就是給龍血樹加上主角光環,引起你的注意。
作為單子葉植物,且主要生長在熱帶,龍血樹的樹幹不會顯示任何年輪相關的痕跡,所以只能通過樹冠上的分枝點數量來估算樹的年齡。生長在特內裡費島(Tenerife)西北部的「千歲龍」(El Drago Milenario)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龍血樹活體植株,據1975年的一次測算,它的樹齡在250至365歲之間,並非此前聲稱的幾千歲。
血竭,龍血樹的「血」
當龍血樹的樹皮被切開時,樹幹內部會分泌出一種紅色樹脂,與動物血液在外觀上比較相似。古人將其奉為龍的血液(Dragon’s blood),認為它具有某種天生的神秘力量,因此用於祭祀、鍊金以及魔法等場合中。
在舊世界的傳統醫學中,用龍血樹的紅色樹脂加工而來的「血竭」是備受矚目的藥材,在中國有「活血之聖藥」的說法,並且與 「雲南白藥」齊名,被稱為「雲南紅藥」。除用作藥物之外,龍血樹的紅色樹脂在地中海地區還是一種傳統顏料和染料,在古代的彩繪壁畫、陶器、織物上都有應用。
來自索科龍血樹(Dracaena cinnabari)的血竭。圖片:Maša Sinreih in Valentina Vivod
血竭在中國早期是一種舶來品,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並不知道它到底來自哪種植物。長期研究發現,市場中的血竭製品主要有兩大來源:
從非洲進口的血竭來源於龍血樹屬植物的樹脂,也常被稱為「龍血竭」或「非洲血竭」,基源植物包括龍血樹(Dracaena draco)、索科龍血樹(D. cinnabari)、阿拉伯龍血樹(D. sehizantha)等;
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口的血竭,則來自棕櫚科黃藤屬植物,如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二葉黃藤(D. didymophylla)、小黃藤(D. micracantha)等的果實滲出的樹脂,市場上一般稱為「印尼血竭」或「馬來西亞血竭」。
來自麒麟竭的血竭以及麒麟竭果實。圖片:Andy Dingley & Ramon FVelasquez / wikimedia
由於後者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與地理優勢,佔領了中國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導致很長時間裡,大家都誤以為來自棕櫚科黃藤屬的樹脂才是「正宗」的血竭。這兩種來源的血竭在中國歷史上均依靠進口,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前身)蔡希陶教授針對劍葉龍血樹(Dracaena cochinchinensis)的發現、研究,以及後來與海南龍血樹(Dracaena cambodiana)相關的研究改變了這一狀況。
經過現代化學分析,龍血竭的主要成分為黃酮類、苯丙素類、皂苷類、甾醇類、木脂素類和二苯乙烯類等,其中一些黃酮類、黃烷類的化合物讓樹脂呈現出了紅色。
海南龍血樹,又名柬埔寨龍血樹、小花龍血樹、山海帶,產中國海南島,越南、寮國、泰國、柬埔寨也有分布。圖片:版納花輪君
劍葉龍血樹,又名巖棕,產於中國雲南和廣西,越南、柬埔寨也有分布。圖為種植於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蔡希陶教授雕塑旁的劍葉龍血樹。圖片:版納花輪君
資源保護
在自然狀況下,龍血樹的樹幹通常只在受到外力損傷(比如蟲蛀)或遭到真菌侵入時才會分泌出樹脂,使木質部硬化成一個不易透水和通氣的保護層,用來保護自己的傷口不再進一步擴大。
在龍血竭的生產過程中,為了促進樹脂分泌,需要人工割傷樹幹,樹脂會在損傷部位的木質部內逐漸積累,時間越長樹脂量越高。但這一過程非常緩慢,通常需要一至數年的等待,實際生產中都是直接從砍伐的樹幹中提取。
由於中國對血竭的需求量很大,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許多野生的龍血樹資源被長期掠奪式採伐,造成多種野生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中,龍血竭的四大基源植物——龍血樹、索科龍血樹、劍葉龍血樹、海南龍血樹——的保護級別均是易危狀態。日益枯竭的資源已經敲響了警鐘。
加那利群島的龍血樹。圖片:pikist.com
在所有對龍血樹致危的因素中,除被人工砍伐利用外,生境喪失和氣候變化也是重要原因。由於龍血樹通常生長在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條件下(海島或石灰巖山),它們的生長過程極其緩慢,自然更新速率很低,這就意味著對環境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抵抗力較差。原產加那利群島和索科特拉島上的兩種龍血樹,正面臨著島上氣候日益乾燥和人類過度放牧帶來的生存威脅。
屬於葉門的索科特拉島(Socotra)與非洲大陸東端隔海相望,島上的龍血樹(D. cinnabari)樹形同樣雄偉。圖片:Rod Waddington / flickr
另一方面,龍血樹屬植物均有著非常優美的株型,蒼勁古樸的樹幹頂端著生常綠而硬質的葉片,生長過程對光照、溼度、土壤要求不嚴,且扦插繁殖容易,近年來開始成為觀葉植物市場的主力軍,許多種類還有非常靚麗的花葉品種,備受人們喜愛,諸如香龍血樹(Dracaena fragrans)、富貴竹(D. sanderiana)、星點木(D. surculosa)、三色千年木(D. marginata 'Tricolor')等,成為點綴綠藝生活的時尚之選。
"龍血"家族。圖片:Ripepette & KENPEI / wikimedia;版納花輪君;Bryan Chan / flickr
它們來自非洲
虎尾蘭
富貴竹
鳳凰木
原標題:《龍血樹:盼我治病,還盼我是南山不老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