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級別的晶體「花」長什麼樣?

2020-12-10 快科技

從自然界的生物礦化中得到啟示,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得到了微米級別的、形狀如花一般的晶體。借鑑自然界中硅藻和鮑魚殼的形成過程,來自哈佛大學的晶體生長研究科學家維姆·諾度因(Wim Noorduin)及其團隊改進了實驗室中晶體生長的方法——通過改變溶液的溫度、酸鹼度以及二氧化碳的濃度,實現晶體生長過程的可控。

一切複雜源於簡單,自然界中的無機礦物質與有機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生成層次分明的高功能化材料,實驗室中晶體的「花瓶、莖葉和花朵」也由此而生。


諾度因得到的第一朵晶體花。圖片來源:Noorduin et al.

從自然界中獲取靈感

「晶體玫瑰的最初創意來自於我當時讀的一本書,菲利普·鮑爾(Philip Ball)的《自然界中的圖案生成》(Pattern Formation in Nature)。」諾度因告訴果殼網,「這本書描述了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中圖案可以怎樣生成,以及敏感的環境如何控制圖案的生成。書中這些圖案形成的過程讓我開始思考:是否存在這樣一種系統,可以把圖案凍結成固態的,並且圖案在生長過程中保持可控?」


菲利普·鮑爾的這本書激發了諾度因嘗試製作晶體花卉的靈感。圖片來源:nhbs.com

「在自己一手創造的微觀世界裡暢遊並陶醉在其中是非常有趣的經歷!」諾度因告訴果殼網,「一開始我主要是想找到控制不同微觀形狀形成的方法。然而,當我掌握了構建不同形狀和圖案庫的方法之後,我就對構建出更多既複雜又好看的形狀完全上癮了。」

如何製造一朵晶體花

怎麼才能做出一朵漂亮的晶體花?你所需要的原料僅僅是一燒杯氯化鋇和矽酸鈉的水溶液。將「花圃」——一張平坦的小片放入溶液中,充入二氧化碳,再小心地調整反應溫度,你的小花就可以在「花圃」上生長。


晶體花卉製備原理圖。圖片來源:Elias Vlieg.(2013)Science

在溶液的酸鹼度(pH值)在8到12之間變化時,二氧化矽和碳酸鋇固體的沉澱情況會發生如下變化:


可控的晶體生長機理與三種基本結晶模式示意圖。Noorduin et al.(2013)Science

所有的晶體生長都從碳酸鋇成核開始,這個過程會使pH降低。從高pH值的溶液開始,不斷注入二氧化碳,會發生以下反應:

Ba2+ + CO2 + H2O → BaCO3 + 2H+

釋放的氫離子會不斷降低生長前端的pH,直到進入可析出二氧化矽晶體的pH範圍時,發生反應:

SiO32–+2H+→SiO2+H2O

因此,階段①實現的是碳酸鋇和二氧化矽的共沉澱。此階段中,在本體溶液pH較高時,碳酸鋇晶體生長得最好;在低pH的地方,晶體生長會被二氧化矽沉澱抑制。根據成核密度的不同,會生成三種不同的基態形狀。成核密度低的地方形成半球形,成核密度高的地方形成莖幹形和錐形。高pH處晶體周圍的擴散域會控制其形狀。

隨著CO2的充入,本體溶液的pH逐漸降低。當溶液低於二氧化矽生成的最佳pH,但仍高於SiO2析出所需的pH(pHSiO2)時,注入pH大於pHSiO2的本體溶液會促進二氧化矽的形成,抑制碳酸鋇晶體生長。為了保持生長前沿的低pH,階段②中碳酸鋇晶體傾向於沿著界面或蜷曲生長。最後,當pH低於pHSiO2(階段③),二氧化矽逐漸停止析出,碳酸鋇晶體得以正常生長。

電鏡下的花園

電子掃描顯微鏡(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的觀測結果顯示,晶體花的「花瓣」有1μm厚。研究者發現,二氧化碳的注入可以增加碳酸鋇沉澱的量,因此在晶體生長過程中, 可以通過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減少來調節「花瓣」的厚度。除此之外,降低溫度與增加二氧化碳有同樣的功效。晶體的厚度還可以通過溶液中鹽的濃度來調節(比如增加氯化鈉可以促進二氧化矽沉澱生成)卻不影響原有碳酸鋇晶體的結構。了解到「開花」和「捲曲」背後的化學機制,研究人員便可通過控制改變不同參數,得到想要的結構。


首先,研究者要先構造出珊瑚狀的「花基」。圖片來源:Noorduin et al.


然後,研究者調整反應條件,在「花基」的空隙出析出「花莖」。圖片來源:Noorduin et al.


隨著「花莖」晶體不斷析出,研究者再次調節反應條件,將其塑造成花朵的形狀。圖片來源:Noorduin et al.

看似簡單的機制與模式疊加,便可以創造出精美絕倫的微觀世界。然而,晶體玫瑰的誕生過程卻波折重重。「從一開始的靈光閃現到最後的論文發表,我與他的同事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經歷了1000多次的實驗。」諾度因告訴果殼網,「雖然我們很快就已經有了理論假設,但要確定這些機制的細節以及它們是否可以完全控制試驗卻要花費數年時間。」

諾度因回憶,當時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於這些化學反應對於條件的改變非常敏感,他們調整了實驗條件後往往很難搞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比如,只是打開通風櫥這一簡單動作,很可能就已經劇烈地改變了晶體結構。」諾度因說,「鑑於晶體對實驗條件高度敏感,我花費了好長時間才能學會控制這些反應,並利用這種敏感性來塑造這些結構。」另一個挑戰則是要完善大量「種植」這種微觀結構的技術。「當我開始建立這些分層結構時,我必須要使晶體的結構達到最優,這樣這些結構才不至於在實驗過程中被破壞或者傾倒。」

極客的浪漫情懷

「用節奏鮮明的圖案書寫信息,培養像鬱金香一樣的結構,或者精確地在『花瓶』裡生成『花莖』來造一束花,我想發掘所有可能性。因為你能同時種植數以千計的花,那感覺真的有點像暢遊在異域的珊瑚礁上一般。」

諾度因表示,這幾年自己已經製造並拍下了數千張晶體玫瑰的照片。「我會挑一些最好看的圖片,對圖中的結構進行上色,然後把它們送給我的女朋友。」他說。

可以想像,在收到這些微觀鮮花的照片時,諾度因的女朋友該有多麼驚喜。

再接再厲

一年前,憑著這種驚豔的技藝,諾度因和他的同事們在《科學》上發表了論文。目前,諾度因與他的同事正再接再厲,致力於開發一個模擬晶體生長的數學模型,並揭示在晶體生長過程中的一些細節。

「基於我們對於晶體生長機理的理解,我們確實可以通過調整實驗條件,確定地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構。為了能夠得到多步生成、可不斷控制的複雜結構,我們必須優化實驗中的每一個獨立的步驟。」諾度因指出,要想做出經歷多個步驟才能成型的結構,他們得精益求精地完善每一個步驟的操作。「現在能做到什麼程度還不確定。我們仍在探索用這種方法可以製備多少更精緻的形狀,同時也在探索創造更加複雜結構的新方法。」他說。

雖然諾度因在實驗中採用碳酸鈣和碳酸鋇作為模式系統,但是以上提到的設計策略也可以應用於其他化合物。諾度因的團隊正在拓寬可使用的材料種類,並在研發可以更好地控制晶體形狀的技術。諾度因對果殼網說:「這種越來越精湛的微觀結構構建技術可能貼近許多實際應用對條件控制的需求,比如光學材料、催化劑等等的製備。」

相關焦點

  • 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近年來,無序晶體材料以超寬帶的發光特性,成為超快雷射領域重要的增益介質。隨著1.15微米半導體雷射技術的發展,鈥離子(Ho3+)3微米中紅外發光的泵浦問題得以解決。因此,研究鈥摻雜CaGdAlOO4晶體(Ho:CaGdAlOO4)對於實現直接雷射二極體泵浦的中紅外超快雷射具有實用價值。
  • :光碟機動有機微米晶體的自主類鞭毛運動—「硬晶體」的「軟運動」
    但是,在「硬」材料(如分子晶體)中,實現這種非線性光機械響應運動還存在著挑戰。最近,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Christopher Bardeen課題組和阿卜杜拉國王國際醫學研究中心的Rabih Al-Kaysi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分子光異構化反應在有機分子晶體中實現這種非線性振動光機械運動的新策略。
  • 實現小於1微米的晶體三維測定!以前50至100微米的都不可以
    晶體結構的三維分析需要對晶體進行完整三維觀察,像粉末一樣小的晶體,邊緣小於一微米,只能用電子輻射來分析。利用電子晶體學,從技術上講是不可能全面觀察單晶的。由維也納大學化學系蒂姆·格魯恩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種微小晶體進行了改造,這樣就可以看到全景了,研究成果現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實現小於1微米的晶體三維測定!以前50至100微米的都不可以
    晶體結構的三維分析需要對晶體進行完整三維觀察,像粉末一樣小的晶體,邊緣小於一微米,只能用電子輻射來分析。利用電子晶體學,從技術上講是不可能全面觀察單晶的。由維也納大學化學系蒂姆·格魯恩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種微小晶體進行了改造,這樣就可以看到全景了,研究成果現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如何製作一朵獨一無二的晶體之花?!
    微觀尺度的「晶體之花」:哈佛大學研究晶體生長的科學家以氯化鋇和矽酸鈉為原料,通過操控溫度、酸度和二氧化碳濃度,控制晶體的生長,培育出美得令人驚嘆的「晶體之花」。研究人員表示,微米或納米尺度上對顆粒物進行的研究,在光學和工程上有極大應用前景。
  • 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一種「冰雕」絕活兒,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
  • 全新的3D列印功能材料,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電子3D列印
    打開APP 全新的3D列印功能材料,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電子3D列印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發表於 2020-11-18 15:18:04
  • 捷克科學家率先研發納米晶體中定位氫原子的方法
    捷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動態精化與電子衍射數據採集的方法,成功定位了微米級以下有機或無機單晶材料中的氫原子。這是世界上首次取得如此精準級別的定位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了2017年1月的《科學》學術期刊上。    晶體學是化學和新材料科學等許多科學分支的基礎研究領域。捷克科學家歷時七年,在布拉格研發出了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電子在晶體中的衍射,並定位原子、測量衍射和電子處理最終數據的方法和軟體。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員也參與了該項目的部分研究。
  • 光子晶體超材料你聽說過嗎,軍事用途極為廣泛
    這類材料的主要成員之一就是光子晶體。上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人率先提出了光子晶體的概念。光子晶體按照折射率周期變化的空間維度分為三類:一維光子晶體是由不同介電常數材料在一維空間周期排列而成的,光子帶隙出現在一維周期方向上。二維光子晶體是由一系列不同介電常數材料的圓柱、球或者棒在二維空間周期排列而成,光子帶隙出現在二維平面各個方向上。
  • 運用微電子技術製備碳基晶片,「冪方科技」推出10微米級別微電子...
    傳統的電子器件製造方式昂貴且耗時長,一個成品需要整條產業鏈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而微電子列印的方式成本低、速度快。冪方科技CEO藍河告訴36氪,微電子列印的電子器件成本約為傳統製造方式的千分之一,並且只需一臺微電子印表機就能在幾小時內製作完成。
  • 雪花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原標題:雪花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雪花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下雪時的景致美不勝收,但科學家和工藝美術師讚嘆的還是小巧玲瓏的雪花圖案。遠在一百多年前,冰川學家們已經開始詳細描述雪花的形態了。有個名叫賓特萊的美國人,花了畢生精力拍攝了近六千張照片。蘇聯的攝影愛好者西格尚,也是一位雪花照片的攝影家,他的令人銷魂的作品經常被工藝美術師用來作為結構圖案的模型。日本人中谷宇吉郎和他的同事們,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實驗室的冷房間裡,在日本北方雪原上的帳篷裡,含辛茹苦二十年,拍攝和研究了成千上萬朵的雪花。
  •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顥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創建出一種新型元DNA結構,這些元DNA結構可自我組裝成形狀各異的微米級結構,應用於光電子學及
  •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2019-03-29 科技日報 田學科 【字體:大  有機半導體內部結構通常高度無序,電荷包的移動速度遠不如在矽或砷化鎵等無機半導體中的移動速度,並且這兩種半導體都具有高度有序的晶體結構。通過對有機半導體電子自旋的實驗發現,有機半導體中的電子自旋往往是和其中的電荷一起運動的,由於電荷移動得比較慢,所以自旋也不會走得遠,通常只有幾十納米。
  • 風化作用長什麼樣?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風化作用長什麼樣?
  • 有機半導體激子擴散距離可達8微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1日報導,美國羅格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激子在有機半導體晶體紅熒烯中的擴散距離是以前認為的1000多倍,該距離與激子在製備無機太陽能電池的矽、砷化鎵等材料中的距離相媲美。科學家認為,新的研究發現有望讓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卓越,或許可以取代矽基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學》雜誌在線版上。
  • 中美創建微米級元DNA結構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顥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創建出一種新型元DNA結構,這些元DNA結構可自我組裝成形狀各異的微米級結構,應用於光電子學及合成生物學領域,從而促進信息存儲和加密等技術的發展。
  • 科學家首次在矽上集成50微米厚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9日報導,瑞士和義大利科學家在3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指出,他們在矽上構造單片半導體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在矽上集成了50微米厚鍺
  • 3D光子帶隙晶體:我很薄,但我很實用
    光子晶體是具有光子能帶結構,利用能隙來操縱光子的納米結構材料,就像半導體晶片利用電子的能帶結構對電子進行精確的控制一樣。日本和荷蘭的科學家在砷化鎵半導體晶片中透過沉積和刻蝕的技術,沿兩個垂直方向堆積陣列交叉的結構,實現了幾百納米厚的木堆結構光子晶體。
  • 【廣角】距馬陸葡萄上市還有一個月,先來看看葡萄的花長什麼樣
    【廣角】距馬陸葡萄上市還有一個月,先來看看葡萄的花長什麼樣 2020-05-15 0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孿晶變形具有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孫軍等通過實驗設計,基於六方晶體結構金屬孿晶、位錯滑移變形的特異性,選取鈦—5%鋁合金單晶中以孿晶變形為主導塑性變形方式的晶體取向,有針對性地研究了孿晶變形在微小尺度材料中的行為規律和機理。結果發現,當外觀幾何尺度減小到微米量級時,與相應宏觀塊體材料相同,材料的塑性變形仍以孿晶切變為主,但材料的屈服強度及其塑性變形中能夠承受的最大流變應力均有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