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半導體激子擴散距離可達8微米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1日報導,美國羅格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激子在有機半導體晶體紅熒烯中的擴散距離是以前認為的1000多倍,該距離與激子在製備無機太陽能電池的矽、砷化鎵等材料中的距離相媲美。科學家認為,新的研究發現有望讓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卓越,或許可以取代矽基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學》雜誌在線版上。

羅格斯大學的助理教授瓦伊塔利·波德茲瑞福表示,科學界一直使用有機半導體來製造太陽能電池和其他產品,因為,有機半導體能夠建造在大的塑料薄片上。但是,有機半導體有限的光伏轉化效率限制了其在太陽能領域的發展,但新發現可以加速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發速度。

波德茲瑞福和同事發現,激子在超純淨的晶體有機半導體紅熒烯中的行進距離是以前認為的1000多倍。而此前,研究人員觀測到的激子在有機半導體中的行進距離不足200納米。

波德茲瑞福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激子在有機半導體中可行進幾微米——其擴散距離從2微米到8微米不等,這個距離與激子在製備無機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矽、砷化鎵中的擴散距離相媲美。而激子的擴散距離越遠,可以吸收的太陽光越多。

波德茲瑞福解釋道,當激子碰撞到半導體的邊界或結點時,電子移動到結點的一邊,電子空穴移動到另一邊,產生光伏電流。如果激子的擴散距離不到1納米,僅僅離邊界或結點最近的激子才會產生光伏電流,這也是為何目前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偏低的原因。

研究人員指出,激子通常可分為萬尼爾(Wannier)激子和弗倫克爾(Frenkel)激子。萬尼爾激子在晶格中移動得更快,因此,其產生光電的屬性更加突出。進一步發現,有機半導體紅熒烯晶體內的激子的行為更像無機晶體中的萬尼爾激子的行為。而之前,科學家以為,有機半導體中只會出現弗倫克爾激子。因此,該實驗證明,激子擴散的障礙不是有機半導體的固有障礙,進一步的研究有望研發出效率更高、可批量生產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研究人員也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偏振分辨感光電流光譜,來分離晶體表面的激子,並且產生大的感光電流,這種技術也可以用於其他物質。

相關焦點

  •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電子自旋傳遞距離可達1微米 2019-03-29 科技日報 田學科 【字體:大這種機制本質上就是將自旋信息從電荷中解耦,這樣,自旋就能在長達1微米的距離內快速傳輸,這個距離對於實驗室中的自旋電子設備來說已經足夠大。下一步,該團隊還將進一步研究化學成分對於有機半導體在原型器件中有效傳輸自旋信息能力所起的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具有長距離自旋傳遞和長自旋壽命的有機半導體,是未來基於自旋、低能耗的控制和通信設備的良好材料,比矽等無機半導體更便宜、更容易生產。
  • Nature子刊:一道「分子門」,實現有機半導體的微圖案化
    不過,對於有機半導體來說,成熟的光刻技術卻不太適用。有機半導體材料由於通過較弱的分子間作用力結合,很容易受到高能雷射束或電子束的破壞,此外光刻還需要多步加工,生產速度較慢。這些問題意味著直接照搬光刻技術並不能解決有機電子學中微圖案化的難題。要縮小有機電子學與矽電子學之間的差距,就需要新的低能耗、低成本、高速、高解析度的製造方法和技術。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
  • 穩健的高性能n型有機半導體
    穩健的高性能n型有機半導體Robust, High-performance N-type Organic Semiconductors
  • 半導體雷射器是什麼?
    半導體雷射器是什麼?半導體雷射器是一種把電能轉換為光能的新型器件。1962年有人研究成功在液氮溫度下,正向偏置的砷化鎵PN結雷射器。以後又研究成功了雙異質結的半導體雷射器,使半導體雷射器的性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有機半導體|器件|電晶體|半導體
    有機半導體是由有機分子組成的材料,特殊的結構讓其具有導電性,其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與金屬和絕緣體相比,半導體材料的發現是最晚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當材料的提純技術改進以後,半導體的存在才真正被學術界認可。
  • 有機半導體研究獲新突破:有效改善有機太陽能電池導電性!
    這項研究標題為「在光敏有機異質結構中釐米級的電子擴散」 (Centimeter-Scale Electron Diffusion in Photoactive Organic Heterostructures),得到了美國能源部 SunShot 項目和美國空軍科研辦公室的支持。
  • 合肥研究院在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研究中取得進展
    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微弱自旋-軌道耦合和超精細相互作用,可作為有前途的自旋極化傳輸介質,因此尋找新型有機自旋電子材料、探索其自旋極化傳輸過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此前這方面研究大多通過製備有機自旋閥器件來測量攜帶著自旋極化的電子傳輸,但存在鐵磁/半導體界面的電導失配等問題,嚴重製約了對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特性定量深入研究。
  • 中科院化學所在有機半導體晶相調控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科院化學所有機固體實驗室研究人員利用溶液過飽和度、氣相擴散溫度梯度、表面納米溝槽等誘導效應,對有機半導體晶相生長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進行調控,獲得了堆積結構緊密的單晶或晶態膜,表現出非常高的載流子遷移率。通過選擇不同的溶液濃度控制其過飽和度,首次可控地製備了硫雜並苯衍生物的不同晶相的單晶。
  • 半導體雷射器原理
    導讀:半導體雷射器原理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其實就是雷射二極體,是採用半導體材料作為工作物質而產生受激發射的一類雷射器。外形及大小與小功率半導體三極體差不多,僅在外殼上多一個雷射輸出窗口。夾著結區的P區與N區做成層狀,結區厚為幾十微米,面積約小於1mm2。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
    有機半導體是由有機分子組成的材料,特殊的結構讓其具有導電性,其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與金屬和絕緣體相比,半導體材料的發現是最晚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當材料的提純技術改進以後,半導體的存在才真正被學術界認可。
  • 【安捷倫】見證從微米到納米的變遷 — 記安捷倫半導體無機元素...
    來自日本和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無機分析專家,高純試劑供應商 QC 專家,以及半導體在線元素分析,高純氣體分析等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分享了在半導體無機分析最先進分析技術,最熱門的客戶需求,以及最前沿的解決方案,共同為大家帶來一場集成電路無機雜質分析技術盛宴。
  • 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
    對光合反應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揭示,光合系統只是通過調控色素分子間的聚集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距離,就能夠讓相同的色素分子承擔不同的角色,例如光合反應中一對起著電荷分離作用的葉綠素特殊對,其分子平面間距為4埃,而其他分子間距大於6埃的色素分子只能參與捕光和傳能過程。可見光合過程的法則是距離決定角色。
  • 香港大學開發出微型柔性有機半導體OFET
    香港大學開發出微型柔性有機半導體OFET場效應電晶體(FET)是諸如集成電路,計算機CPU和顯示背板之類的現代電子產品的核心組成部分。使用有機半導體作為電流通道的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與諸如矽的無機對應電晶體相比具有撓性的優勢。
  • 大分子碳結構有機半導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9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研製出了一種含巨大分子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其結構穩定,擁有卓越的電學特性,而且成本低廉,可被用於製造現代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場效應電晶體。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突破將會讓以塑料為基礎的柔性電子設備「遍地開花」。相關研究發表在材料科學領域最著名的雜誌《先進材料》上。
  • 有機半導體雷射器現狀
    最早的有機雷射器可以追溯到1964年對有機染料雷射器的研究,到現在開始對有機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究,這之中的幾十年已經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進展。 有機半導體材料的高速發展使得有機半導體的雷射器的出現成為了可能。相對於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有最重要的優勢是其近乎無限的可修飾性。通過改變有機分子的分子構成及元素成分,有機材料的性能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進行調整,也就更有機會充分接近實際應用的要求。
  • 香港理工大學黃維揚教授JACS封面 ∣ 發光有機共晶陣列:有機共晶...
    目前,有序納米棒陣列一般局限於無機和半導體材料中,有機發光材料的有序納米棒陣列結構鮮有報導。圖1. 苯並苝微米片晶體轉化形成的二維納米棒網格的示意圖及相應給受體分子對分子結構。成果簡介近日香港理工大學的黃維揚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報導了通過晶體轉化策略,製備了一系列有機發光共晶二維納米棒網格。研究者們首先通過液相自組裝法製備了苯並苝(BP)微米片。
  • 光學天線幫助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掃描
    採用了微型半導體量子級聯(QC)雷射器的頻譜掃描儀,可望用於手持設備,使其可以讀出幾乎任何樣品的化學成分。不幸的是,QC雷射器的波長處於微米級,把掃描儀的解析度限制在了微米級。現在,QC雷射器的共同發明人——哈佛大學的Federico Capasso教授,設計出了一種光學天線,通過以納米級的精度對雷射點聚焦,可以使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的掃描。 在QC雷射器上安裝光學天線,可以把它的解析度提高到其光線波長的100分之一,也就是說,對於7微米的雷射,解析度可達70納米。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鉛滷鈣鈦礦微納結構的受激輻射研究
    與II-VI族半導體量子點相比,鉛滷鈣鈦礦材料的發射峰更窄,高質量的鉛滷鈣鈦礦微納結構可能成為更好的雷射增益介質。近日,北京大學嚴純華院士-孫聆東教授團隊在《發光學報》雜誌發表了題為「鉛滷鈣鈦礦微納結構的受激輻射研究進展」的綜述文章,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黃鈴。